<p class="ql-block"> 李君谓我:男儿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下与群小龌龊争腥臊。不如醉饮美酒, 起顾四座皆贤豪。</p><p class="ql-block"> ——刘大杰在《忆李劼人-旧友回忆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劼人(1891-1962),中国小说家,翻译家。原名李家祥常用笔名劼人、老懒、懒心、吐鲁、云云等。四川成都人。擅长讲述故事。1912年发表处女作《游园会》,1919年赴法国留学,曾任《群报》主笔、编辑,《川报》总编辑,曾任成都市副市长。代表作有《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另外,发表各种著译作品几百万字。李劼人故居名“菱窠”。在成都东二环外四川师范大学北校门附近。</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吾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欲吸古纳今升腾于太虛之外,潜隐于浮波之中。虽添为歇后、品三之职,奈何满腔热血,两袖清风。呜呼哀哉!余自号夕阳孤雁,乃成都府人士也!本性恭良,亦喜琴棋诗画。然则人有钟灵毓秀之气度精神,恰如临风玉树,又如当空明月之浩然,怎堪与俗流共舞哉!此乃吾人品格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恰遇阳春三月,闲来无事。那我就带大家去了解一下成都的近代史。当然不得不去李劼人故居看看,半部成都历史,书写于其间。</p><p class="ql-block"> 三月12日,此时的蓉城已到春花今始开的时节,好个锦水春三月。上午与棋友(业余六段)品茶、对弈黑白方寸,往来于纵横之间。不亦乐乎。午后阳光从不隐藏,暖洋洋的;摩挲得人浑身舒坦。酒后微醺,余即邀友同游李劼人故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菱窠始建于1939年,因成都遭日机轰炸。李劼人寻得成都沙河堡旁一菱角堰塘,以黄泥为篱,垫土为阶、拾茅作屋、开垦荒地、掘井及泉,潜心于学问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形状像牛头,紫红色,根扎在泥士里的草本植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窠:基本字义为昆虫、鸟兽的巢穴,借指人安居或聚会的处所,还可指文章所依据的老套子,陈旧的格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弃疾《鹧鸪天:抛𨚫山中诗酒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李煜《长相思.一重山》“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东坡《答子勉》“欲舞腰身柳一窠,小梅摧拍大梅歌”。</p><p class="ql-block"> 李劼人将家题名为“菱窠”,颇有些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逸心。或许也蕴涵了“远心地自偏”吧!即使在战争环境下,也能寻找到一处僻静安逸的地方。那不是陶渊明笔下的悠然见南山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9年,李劼人用稿费将故居翻建成今天这个一正一厢带阁楼的园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63年,李劼人夫人代表家人将“菱窠”以及李劼人历年收藏的书籍、报刊、字画等,全部捐赠给了国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缓步进入东郊市井,首先映入眼帘是长廊里的成都老式“坝坝茶”,圈圈竹椅,排排悬梁而鸣的鸟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快看:老虎灶,这东西在现在已很难见到了,外形似一只老虎。其灶膛口犹如一只张开的虎口,中间放有二排铜茶壶恰似老虎的身体,灶屋后一般立着一根烟囱就像高高翘起的老虎尾巴,“老虎灶”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老成都茶铺是个三教九流聚集的地方,就是个江湖码头,有老虎坐堂,犹如门神一般。但现在的老虎灶膛内都烧天然气了哈,听旁边人说还是电子遥控,更没有了虎尾;不洋不土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想照几张照片,奈何人太多,本人面浅,哈哈,当年也为这错失与台湾女作家三毛合影,不过还真有那么点李劼人笔下川西坝子的烟火气息。</p> <p class="ql-block"> 一进大门,院内青砖碧瓦,青石小路庭廊婉蜒,阵阵春风拂来,留连于亭台楼阁之间实是惬意。顾盼之间处处风景,故居方寸之间别有洞天,处处可见精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那一弘池水,成群结队锦鲤于水中嬉游,漾出一片迷离斑斓光斑,仿佛天上彩云降落于此,它们时而匿于湖底,时而跃出绿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乱世诉言如著史,一生所向问菱窠。”只有李劼人才能称之为,成都的历史学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他被称为:川西的百科全书,中国的“左拉”,东方的“福楼拜”。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被郭沫若称为成都的近代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拾级而上,来到二楼,这里是李劼人一家生活的地方。先生的住房显得格外清冷简朴,一张简易沙发床,一排深咖色的书柜、书桌。这就是他平时写作的地方,在这间书房里,他修改了《暴风雨前》等文学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书房旁边的客厅,这里曾经招待过叶圣陶、巴金、沙汀等文学名家。一路参观慢慢地感受,这里记录了他一生研究成都,书写历史,热爱成都的点点滴滴。让我为之心动,同时也生出莫名的空虚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自站在劼人先生塑像之旁默想,希冀于与先生神交对话。故居没有其他景点那么喧嚣,只有一群学习画画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静静地作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在工作人员不断的催促之下。我是裁缝搬家一依依不舍地退出,走出菱窠大门在恍惚之间想起一首古诗来“白日何短短,百年苦易满”。人生本就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十之八九不能如意,沒有哪个人的人生是容易的。人生啊!已没有多少时间让我沾沾自喜,或痛哭流涕,保持清醒才能经受悲喜之轮回。人生,更没有多少资本让自己炫耀,也没有多少时光让自己发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宋代奇人彭几说他一生有五恨,张爱玲说她一生有三恨,人生一定苦多乐少。但我𨚫认为:如果选择一条正确梦想之路,自得其乐,“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悠然自得于其中。那么,从此我也将走出无愧于自己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请问:大河三部曲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夕阳孤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