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闻道•行道——记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九次集中研修总结会

博约行远

<p class="ql-block">  2023年3月14日上午,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第九次集中研修进入第15天,也是收官之日,在广西师大教育学部举行了研修总结会。</p> <p class="ql-block">研修总结会由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闫若婻主持,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杨茂庆教授出席研修总结会。</p> <p class="ql-block">疾风劲草组马劲所长以《文化为教育寻根 科学为教育赋能》为题分享了集中研修的感悟,马劲所长认为,本次研修有四个特点:(一)精巧设计引人入胜(二)铺垫伏笔引起向往(三)文化为教育寻根(四)科学为教育赋能。</p> <p class="ql-block">  我们项目的首席专家、班主任孙杰远老师为我们本次研修确定了“文化与教育变革”的主题,孙教授认为,文化与教育互为因果,互为条件;我们要处理好文化与教育的关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孙教授为我们带来了《古凉州的文化与教育钩沉》的讲座,让我们对甘肃这片自古以来就有的中西文化的交流胜地心怀向往,还有其他几位教授的讲座,为我们的研修和教育变革做好了心理的准备与归纳提升的准备。</p> <p class="ql-block">  我们的寻根之旅场域与理论结合,感官与理性相伴,更有大师引领。胡德海教授认为,社会生活归根结底就是文化生活。人与一切动物的区别是文化,社会与自然的区别是文化。刘再聪教授揭示了丝绸之路文明精神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郑炳林教授带来了《丝路开启与阳关玉门关的设置》讲座,王双怀教授带来了《唐代孝文化的缘起》讲座,栗洪武教授带来了《陕甘宁边区教育与延安精神》讲座,我们体悟到了文化为教育之根。</p> <p class="ql-block">  马劲所长认为,我们本次的研修还体现了“科学为教育赋能”的特点。舒德干院士用自身的经历和取得的成就告诉我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衣新发教授带来《教育神经科学背景下的思维活动课程研究》的讲座,金晓峰教授带来了《让科学成为未来中国文化基因》的讲座,让我们耳目一新。</p> <p class="ql-block">马所长总结归纳了本次研修的几点感悟。</p> <p class="ql-block">最后,马劲用这几句精炼的概括作为结束语。</p> <p class="ql-block">  弘毅组范徽丽园长做了题为《2023,重整行装再出发》的总结分享。范园长谈了三点感悟:(一)顶尖课程设计——“长江之水哺摇篮”(二)名家榜样引领——“择一业而终一生”(三)古籍文物文献——“义理、考据、辞章”之学。</p> <p class="ql-block">  范园长认为,在首席专家、班主任孙杰远教授的引领下,我们本次集中研修可谓“系统设计、量身定做、精彩纷呈、无与伦比。”第九次集中研修主题为“文化与教育的变革”。“‘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不到黄河就没有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特定情景激发强烈的传承使命感,体会文化自信的重要性。”(陆卓纯)</p> <p class="ql-block">  三次重整行装开启桂林、兰州、西安的文化浸润式研学。感谢老师的智慧和担当,我们才有机会在黄河边上去探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西安聆听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山水之间与问道新时代的艺术之音,一个个高雅课堂,一场场名家思想盛宴,摇篮集中研修不仅成为我们的期盼,更成为教育行业的风向标。</p> <p class="ql-block">范园长说,本次研修有几位大家可谓 “择一业而终一生”,为学员们做出了榜样引领,激励学员们砥砺前行,踔厉奋发。</p> <p class="ql-block">本次研修也让我们领略了古籍文物文献——“义理、考据、辞章”之学的魅力,“围绕“文化”主题,大唐盛世,文脉绵长,多层面探讨交流,由表及深,领悟了学理要义,以新基础教育的视觉审视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家办学,革新教育生态,强国有我。”(陆卓纯)</p> <p class="ql-block">最后,范园长表达了她的心愿:问道路上,愿大家初心不改,童心依旧。</p> <p class="ql-block">岸芷汀兰组黄河清校长以《不忘初心,追求卓业》为题进行了总结分享。</p> <p class="ql-block"> 黄校长认为,“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九期学习培训让他不断在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大气”(站位更高、目标更远),变得“活力”(勤奋学习、勇于创新),变得“特色”(学校实现“增长性”发展),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黄河清校长今年1月从南宁三中光荣退休,在黄校长任职期间,南宁市三中获得国家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获得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共18项,连续三届获自治区教学成果奖特等奖。</p> <p class="ql-block">黄河清校长还表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那就是当国家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后,民办教育怎样立足?对此,黄校长提出了“三个第一”的办学理念和实践路径,其中包括“学生第一”的教育理念、“教师第一”的管理理念、“学校第一”的发展理念。</p> <p class="ql-block">  他们以自治区课题《“一生一案”学生发展策略研究与实践》统领改革与实践,要把进入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当作人才来培养,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出彩机会,最多的机会、最好的机会,享受公平而幸福的教育。“一生一案 ”工作推进已取得不少的成果,其中《“一生一案”的学生发展策略研究与优秀案例评析》著作将于今年11月份交稿出版。</p> <p class="ql-block">  竹林琴声组叶琴珍校长以《问道、闻道、行道》为题进行了总结分享。</p> <p class="ql-block">  首先是“问道“。本次研修主题是”文化变迁与教育变革“,我们的文化之根在哪里?我们的文化有怎样的变迁?我们应如何开展教育变革?我们此行的学习目的,就是希望在汉唐的悠久历史中,在中华民族的根脉中,钩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探索教育变革的方向与路径。</p> <p class="ql-block">其次是“闻道”。叶校长从”所见”、“所闻”、“所感”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享。“所见”的重点是甘肃省博物馆、西北师大校史馆、西北师大博物馆、西北师大附中、陕西师大陕甘宁边区教育研究中心等,给人以巨大的思想冲击。</p> <p class="ql-block">  “所闻”有教育的道与术、大师教诲专家引领、大师教导专家授课等。尤其是这几位教授的教诲,给叶校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 由以上的“所见”、“所闻”,叶校长发出了“所感”:了解历史,才能明了教育现象背后的文化基因。没想到西北地区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底蕴,唐朝孝文化的力量、、唐朝边塞诗的气象、敦煌艺术的价值、丝绸之路的悠久历史、西北地区的教育水平都刷新了我们的认知,促使我们思考文化背后的教育、教育背后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  再次是“行道”。孙杰远教授认为,教育与文化互为因果。要在文化与教育的关系上去研究、选择和反思,重构、重塑,最终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发展。</p> <p class="ql-block">  由此,叶校长认为,我们应该从阅读的广度、文化的温度、思考的深度、实践的力度等四个方面入手,磨炼校长的“铁人三项”(使命、责任与能力),在“行道“的路上不断创新,不辱使命,立德树人,度己度人。</p><p class="ql-block"> 最后,叶校长对学部的精心设计、老师的悉心指导、同学的温暖互助表示衷心感谢,并鼓励学员们在教育的路上不断“问道”、“闻道”、“行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博约行远组杨海芳主任以《追寻文化的足印,思索教育的路径》为题进行了总结分享。</p> <p class="ql-block">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拯救失真的教育、失范的教育、失根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其次,从文化的角度总结了本次研修学习中的深刻体验,尤其是加深了对“文化”的理解,她特别认同余秋雨先生在《中国文化课》中对“文化”定义: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积累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p> <p class="ql-block">  再次,杨主任从文化与教育的角度,梳理概括了本次研修学习中几位教授的精彩论述:</p> <p class="ql-block">  栗洪武教授在《陕甘宁边区教育与延安精神》中提到,1944年7月,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美军观察组飞抵延安考察后,观察组负责人谢伟思在写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称边区:“整个地区如一校园,青春活泼,民主模范,自修、自觉、自评,与重庆另一个世界。”“蒋介石的封建的中国是不能同中国北部的充满生气的现代的人民政府长期共存的,共产党一定会在中国扎根。”</p><p class="ql-block"> 延安这样的文化氛围,跟陕甘宁边区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教育起到了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作用。这一点从栗教授主编的《陕甘宁边区教育史料通览》(共11卷18册,2006万字)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这部教育史料详实地记载了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史情、劳动教育、干部教育和国民教育等宝贵的历史经验,有着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  舒德干院士认为儒家文化与教育是农耕文明时代产物,“子不语怪力乱神”,心怀正道,克己复礼,具有先进性也有局限性。我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中缺少点什么基因?舒德干院士以其尝试两个思想创新的心得以及取得的举世瞩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既要传承优秀文化,又要创新科学文化,弘扬科学精神;科学文化时代应补充激励创新和超越,应鼓励好奇心、想象力、独立思考。</p> <p class="ql-block">最后,杨主任提出了“我们应该如何做教育”的问题以及她的观察和思考:</p> <p class="ql-block">  兰州教育局南战军局长关于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认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应该具备以下十个特点:高人民性、高融合性、高协调性、高协同性、高共同性、高现代性、高开放性、高发展性、高效益性、高质量。</p> <p class="ql-block"> 此外,广西八桂教育家摇篮工程学员的教育实践也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变革的思路:比如说南宁市第三中学黄河清校长的教育实践;柳州铁一中学莫邦哲副校长打破学科藩篱、关注“课程的文化基因“;桂林市中隐小学李丽校长共生教育的实践——《唐诗中的植物》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刘世伟校长关于跨专业特色课程教材开发的行动与思考等等,各具特色,各有成效。孙杰远教授曾说:“一个学校的校长、学科带头人的文化领悟能力,决定学校发展的层级。”我们班的很多成员以自己的办学实践,有力地印证了孙教授的观点。</p> <p class="ql-block">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闫若婻,对学员们的总结分享做了精彩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  在研修总结会的最后,广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学部副部长杨茂庆教授对学员们提出了恳切的期许,他说:学员的总结讲到了我们对文化、教育的过去、未来和当下的思考,特别是我们从广西去了甘肃,大家都知道,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我们是否堪称“桂派教育家“?我认为首先要有“大时空”,我们可以从文化时空的视角进行很好的阐释;第二个是“大思维”,我们这次的活动和九次的活动里面,我们邀请的专家有各个学科的,特别是关于科学的、自然科学的、艺术的,这是作为教育家应该具备的重要要素;第三是“大情怀”,比如说大家讲到的胡德海教授,他96岁了,思维清晰,依然给大家授课,他有一种信仰和信念,一直在坚持。第四是“大实践”,新时代对每个校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家”这个概念也有了一些新的定义。我们各个省出了不少教育家,比如说广西有雷沛鸿、梁漱溟等等都办过学,每个人的经历和文化涵养都不一样,用自己的思想和眼界办学。</p> <p class="ql-block"> 作为八桂大地的校长,如何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特别具有标识性的特有的区域的文化精神,形成我们所说的“桂派教育家”。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们通过第九次,还有一次总结活动,我们怎样从思想的创生,到实践的反观,特别是有我们的显示度,特别期待我们能够出版系列著作,能够呈现给全国乃至全世界,通过国际会议,把我们的思想传送出去,产生真正的影响深远的知名的教育家。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再出发,不忘初心、牢记使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制作:博约行远组</p><p class="ql-block">组长:梁建华 副组长:杨海芳</p><p class="ql-block">组员: 刘世伟 管升起 黄华语 姚进宏&nbsp;</p><p class="ql-block"> 蓝日模 胡循杰 陈艳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