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莱诗云:“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多少人在严寒的冬季期盼春天的来临。我们不是寒鸦,不会春江水暖鸭先知,自小也不曾留意“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迹象。我自幼对春的感知便是看上学路上河边那棵柳树,它依水而立,满树的枝条低垂着,干巴得几乎没有韧劲,雨雪中它任凭呼啸的北风撕扯着,任冰雪攀附在它的身上,随手一折,咔吧一声就断裂了。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不经意间干枯的柳条上冒出了新芽,一粒连着一粒,仿佛一张张雏鸡的嫩嘴,去亲吻略带寒意的春风。或许我们还没来得及掰下幼芽把玩,一夜之间树芽已在春风里舒展成新叶:“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天真的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儿时,同学们都喜欢柳树,因为柳枝和我们亲近,不像杨树那么挺拔,高不可攀,伸手便可折下枝条当马鞭,当武器,也不怕危及到树的生命,据说柳树的成活率极高,随手一插便可成活,不是有一句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吗?记得放学途中我也在小河边插过柳条,也看它成活生长,不过两年后转学离开了那个地方,再回到那里,小河已夷为平地,我的第一棵柳树也就成为最后一棵,之后再也没有插过了。清明前后是柳枝最美的时分,顽皮的男孩子已不再满足于用柳枝打仗,而是扯下一缕缕柳枝做成一个环戴在头上,学做电影里的伪装帽,大喊着:为了新中国前进!(董存瑞语)当有人指责我们不该折柳枝时,我们会说出一个歪理来:清明不戴柳死了变黄狗。呵呵,清明不戴柳久矣,若真的死后变成黄狗未必不是一件乐事。</p><p class="ql-block">看出柳树的婀娜来是年轻时的感觉了,那时看柳树不禁生出许多与女性有关的联想来。白居易的长恨歌如是写道:“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何须不泪垂”,借柳来比喻美女:比如杨柳腰。杨柳随风飘摇,轻舞漫动,千姿百媚,我不知赵飞燕是否有如此纤细的腰肢,能如此柔曼,倒是曾陶醉于杨丽萍那柔若无骨的曼妙舞姿。柳叶眉是女性美丽的标志之一,韦庄有词曰,“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七十年代组织文艺宣传队时我先头给男演员化妆,后来也给女演员化。男演员画的是大刀眉,像洪常青,郭建光那样,显得英武。女演员则画柳叶眉,打完底色油彩之后,扑粉初定,再把眉毛画成两头尖尖略有弧形的柳叶模样,画眼睑,勾眼线,画鼻线,打腮红,最后再用眉笔加描眉毛,于是一个个都有了理想中的柳叶眉。当然像林黛玉那般“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眉尖若蹙,有如一缕轻烟;两眼含情,略带喜悦而又略带幽怨。这样从柳叶眉派生出的眉毛更符合我的审美,记忆中夫人年轻时的丹凤眼,眉宇间略有微蹙的忧郁感,像是在思考什么,当时我们称其为“老庄”,当然不是庄生梦蝶的老庄,只是对我有一种一探就里的好奇,这样的吸引也就成为一生姻缘的开始。</p><p class="ql-block">文人对于柳的延伸喜好是借折柳相送表达一种深深地相思与牵挂。隋人有诗云:“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古人通讯不便,交通不便,一朝分手不知何日相见,君不见杜诗曰“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整整二十年的光景,于是“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更有甚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故而借着柳与留的谐音表示惜别挽留的愿望,同时希望柳树旺盛的生命力,能让远去的亲友随遇而安,一世平安。惊诧张艺谋的才思,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上我们看到了折柳相送温馨浪漫的中国元素。在背景舞台上360名普通人手捧柳枝,在飘飘欲仙的柳枝背景前依依惜别。李叔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音乐从心底徐徐升起。此时尚是早春,料峭春寒,我也在医院的病榻上渴望春天。仿佛一夜之间,柳树发芽了,透过医院的藩篱,瞥见河边垂柳丝绦飘忽,宣告春天来了。</p><p class="ql-block">迷蒙的春雨潇潇洒洒的飘落,湿润了大地,滋生了万物,早些天干涸的河床,枯槁的柳林转倏间充满了勃勃生机,放眼望去,岸柳如烟,空气中氤氲着清新,透视出生命的活力。微风拂过,柳枝轻轻摇摆身躯,迎接漫天春雨,定睛细瞧,叶片上缀满了晶莹剔透的雨珠,它们享受着春雨的沐浴,在蒙蒙细雨里勃发,成长。</p><p class="ql-block">耳畔悠悠的响起童丽的歌声“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烟深处,一座小屋兀自挺立,是谁在哪里?是隐居的文人墨客,还是世外高人?我分明看到诗佛王维走出小屋,端着香气四溢的美酒,朗声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何等潇洒,何等风流,何等豪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