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沁源的大山里,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人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改变征服不了大自然,就把期盼和希冀转嫁给“神”给“仙”,也托付给赖以生存的村庄,给村庄起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以求生活安定祥和顺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在沁源有三个名字里含“定”的村,即定阳、定湖、定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其中定湖和定安均为韩洪乡的两个村。韩洪乡的“定湖”,因沁河北源的水一路喧哗奔流,到达定湖这个地方竟悠忽不见,一头栽进地下,形成一个大湖,因此村庄原名叫“地湖”,地下有湖地上不安,村人“如履薄冰”,为安全安定改名为“定湖”。韩洪乡还有一个村叫“定安”,原名避雨沟,村小人少,沟深坡陡,几无平地,就在这样的坡上先民安营扎寨,虽“安营”但不和,邻里多纠纷口角斗殴不断,为改民风改村名为“定安”,如今的“避雨沟”已成荒村,村民都搬迁到平坦敞亮的沟口定居,真正过上了“安定”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定阳,在沁源县中部偏东,是郭道镇东北的一个行政村,距离县城约35千米。从县城出发一路北上,环山绕水,经村过庄,到达东川口向东入“川”,两山对峙,一河穿川,经过本地最大的永和水库,向北过桥绕山就到了定阳村。定阳村前西南是永和水库上游,水渐浅形成一片沼泽地,水岸蜿蜒,水草茂盛,水鸟翩跹,水映山色,相映成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定阳村四面环山,油松茂密的南山,被村人叫做“龙山”,犹如一条苍龙从东向西绵延,龙头就在村前,尽头有一突出的小山包,好似张开的龙嘴口衔龙珠,绿色的龙山上有一座红墙龙王庙,远观格外显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定阳村,自古就叫定阳,据1996版县志记载:迷信传说,该村犯向,为以阳压邪,取名定阳。村里的传说更为详细。据传,当年有风水先生到村看风水说,村子四面环山,聚宝盆之态,但因山势走势对村不利,若建村于正东方向的毛坡易出响马,所以就选择建在现在的位置,但这个位置又犯向,容易出凶事和小人,阳气不足,阴气太重,为扶正压邪,以阳克阴,故取名为定阳,一是为安定,二是趋阳辟邪。用向上的阳气弥补村庄犯向的缺憾,虽为迷信之说,但也足可见该村先民对正气能量的看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沁源最早的县志是1608年的明万历版县志,明朝推行“里甲”制,全县有三乡四都十五里,定阳属永丰乡阳城都琴峪里管辖,在县东北六十里。至雍正版县志(1730)记载,到崇祯八年(1635)全县归并为七里,定阳属三合里(候壁、琴峪、师庄三里并入)。民国版县志(1933)全县分三个区,定阳属二区。新中国成立后,全县分五个区,定阳属二区。后行政区划合合分分,名称也变来变去,由“区”变“乡”“公社”到1984年取消公社建制,实行乡(镇)建制,全县辖4镇18乡,定阳村为定阳乡政府所在在地。2001年3月全县合并乡镇,定阳乡并入郭道镇,定阳村属郭道镇管辖至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村前的河为定仁河,发源于沟里的仁里村,再往里翻山即为沁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定阳村东与顺阳村的郭家庄接壤,西与闫家庄相连,南与东阳城相邻,北与向阳村搭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说来有趣,在这里汇聚了三个名为“阳”的村,即定阳、向阳、顺阳。定阳最早定名,向阳和顺阳皆为后改,但无论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三个“阳”村汇聚,向上向顺向阳的格局已形成,千百年后,这里的“阳气”也许会起作用,真应了那句“心若向阳,万物有光。”的老话呢,“万物有光”到哪种程度就不得而知了。向阳在定阳村西北,原名为西沟,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向阳,寓意“向阳而生,逐光而行,心有暖阳,何惧风雨”。顺阳在定阳村东,2020年合并乡村,人口不足300人的村合并,郭家庄、康家庄、梭村、仁里四村合并为顺阳村,村委定在原梭村。顺阳意为顺从阳气、顺应天道之意。至此,距离不过十里的三个“阳”村汇聚,如果仅从字面意思理解,向阳和顺阳是向往和顺应,而定阳就有了勇气和霸气,更有豪气,定阳而居,向暖而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定阳村,立村时间悠久,村无记载,但傲立村西山上的“石人”,据传为北宋所立,如此推算该村有千年的历史了。据村里老人讲,立村由“曹、左”二户,现均无后人。截止目前,定阳村有153户,411口人,常住人口仅为130人左右。 以刘姓和杜姓为大户,占全村人口的一半,其他还有卫、胡、张、李、王等20多个杂姓混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这是一个发展变化“缓慢”的村,房屋新旧混杂,崭新的砖瓦房排列村前,庭院宽敞干净,往村里村后走仍有很多土墙蓝瓦旧屋,斑驳的墙体上有依稀可辨的标语,传递着时代的烙印。金黄的草体 “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黑色的黑体大字“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等给人一种穿越回归的感觉。虽然泥皮剥落,字迹模糊,但仍能感受到那个年代人们激情澎湃的豪情,也看出当年定阳村书写标语者的书法造诣,正规大气,而非草民涂鸦。再往里走,一面墙上用白石灰书写的“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奋勇前进”,一看就是村民自己自创手写,笔画潦草,没有章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在定阳,最有历史价值的要数村西山上的“石人”。西山是村庄的虎山,沿着一条慢坡小路向上爬行,草木凋零,枯草遍布脚下,山楂树下红彤彤的山楂果到处都是。村支部书记卫晋青是一个有思想有激情的村干部,他个子不高,但头脑灵活,智商情商兼具,一个外来户能被大家认可并推选为村干部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和带头人,确非一般人所能担任,他又训又哄,软硬兼施,摸爬滚打,骑着一辆三轮车上山梁下田地,风风火火,雷厉风行,虽然年龄不大,却拥有很高的威望。这片山楂地就是他家的地,是他一棵一棵栽到山上,结出满树的红果,很是诱人。上行大约2里地左右就看到了矗立的“石人”。石人是村里人的叫法,原以为是一通天然像人形的巨石,到了跟前才发现这是一座由人工锻造出来的巨大石佛像碑。石碑巨大,高约3米,宽约1米,厚0.3米,正面凿刻一人多高的菩萨像,背面和左右石壁上都刻有大小不一的石佛,风化的面目全非,但很整齐,粗略数了一下,大约有200多尊,好在最底下的几个比较清晰,三大三小,似主仆随行。石碑上巨大的石帽跌落在地,村里正在抢修。这通佛碑,体大精美,非一日之功,矗立在村西,西山也是定阳的虎山,村里讲究风水,按老话说东山为青龙。青龙原为古老神话中的东方之神,道教东方七宿星君四象之一,为二十八宿的东方七宿总称,其形像龙,位于东方,属木,色青,代表春季,故称青龙。西边为虎山,在二十八宿中,白虎是西方七宿的总称,其形像虎,位于西方,属金,色白,代表秋季,故称白虎。白虎象征威武和军队,《风俗通义》云: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以山水定风水,古老的风水学中,还有男青龙,女白虎的说法,在男权社会,就有了“宁叫青龙高万丈,不让白虎高一尺。”的说法,在定阳,虽不让虎山高过龙山,但因虎山太低,而龙山太高,有失平衡,因此立此石人以补不足,保村和人旺。这也是村人推测先祖立此石碑的用意,因无史料记载,只能以民间传说为准了,根据石人造像的技艺看出,雕刻者应是很有造诣的工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斗龙,是定阳的传统文化之一。每年二月二“龙抬头”之日都要举行声势浩大的“斗龙”活动。在沁源的许多村庄都保留着“舞龙”的习俗,比如郭道镇的郭道村、伏贵村,聪子峪的水峪,灵空山镇的西务等地,舞龙的仪式和形式各有特点。而在定阳,从不叫“舞龙”,而叫“斗龙”。一条绿色的水龙,一条红色的火龙,在打花鼓队伍的引领下,从南山龙王庙,蜿蜒而下,漆黑的夜晚,特制的石蜡点燃,龙身灯火通明,上下盘旋,飞上飞下,活灵活现。定阳村的斗龙,有表演的成分,更有深刻的寓意,比如从山上下来进村必须 三“盘”门楼柱子,然后翩跹回村,到三官庙(现村委所在地后),斗龙的队伍高举龙灯,进庙三“盘”庙柱,站在院里的百姓看到龙入庙内都屏息翘首探望,突然,龙头连带龙身,从窗户一跃而出,冲向人群,受到惊吓的围观群众大声惊呼向后散开让出一条龙道,甚为惊险壮观。然后按照既定的路线两龙一边走一边斗,盘旋缠绕,左躲右闪,沿路要三“盘”水井、磨盘、碾盘等,用最热烈最虔诚的方式期盼来年风调雨顺,粮食大丰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定阳村的斗龙活动,远近闻名,附近顺阳四村、向阳、闫家庄、红源、上下务头村、西阳城等十几个村的村民都要赶来观看,远到沁县元王村人也带着他们的“高跷”队前来助兴。一脸自豪的卫晋青说:只要来的都是客,我们都要支起大锅管饭,吃长长的面条和绵软热乎的油糕,但从来不吃烩菜,回避“烩”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因为西山上的石人和南山上的龙王庙,在抗战期间还有一个“化险为夷”的故事。当年因为定阳村四面环山,利于隐蔽,八路军在此创办了兵工厂,造手榴弹和枪支等,据定阳村刘新柱亲眼所见,在北京军事博物馆有“定阳造”枪支陈列,成为定阳的骄傲。兵工厂就在南山,敌人根据侦察到的地理位置,标注了石人和龙王庙的位置,要来炸兵工厂,我军知道消息后,立马派人把石人放倒,并拆除龙王庙。日军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没找到标志物,无功而返。定阳村和兵工厂躲过一劫,化险为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位居西山的“石人”,抗战时放倒,土改时立起来,文革时推倒,1981年又立起来。南山上的龙王庙,抗战时被拆,2016年重修。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一通石碑,一座庙宇,都要经此波折,更何况一个村,一个地区呢,沧海桑田,世事难料,这就是生活,这就是历史,“立”和“倒”没有对错,历史没有对错,对错是后人的评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79, 187);"> 程庆莲 2022年11月17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