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 导读小引 】“头条小秘书”发通知要求我说:“头条用户盛情邀请你参与‘如何看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 ’的讨论”。这个问题击中了当下青少年成长中的社会现实,也被带上了今年刚刚召开的两会代表的提案,引起了社会和舆论的广泛关注是好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我曾经看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1年8月发布的《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青少年儿童中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另据央视网消息,我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青少年本身处于叛逆期,学业压力、亲子矛盾等引发的心理冲突已成为学生群体普遍问题。而经历了三年的疫情困境之后,今春开学更是因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导致的学生安全问题频发。下面围绕“如何看待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提问说说我的看法。</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18px;"> 一、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往往发生在学校,但问题的关键和根源主要在家庭。</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当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低龄化,这些充分说明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早在幼儿园或小学阶段就巳经萌芽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今春开学某地一个9岁的小学生,开学的第一天就从学校的楼顶跳下去了。仔细想想这么小的孩子,本来疫情爆发在家里上网课,由父母陪伴学习了几个月,怎么刚刚回到学校里没有任何征就结束自己的生命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还有一例仍是小学生,平时内向封闭,她和自己最要好的一个同学讲她不想活了。而这个要好的同学听后向自己妈妈讲了这件事。由于生活在同城都熟悉,这位家长就打电话给那个孩子的妈妈。可是这位妈妈觉得自己的孩方方面面都表现好好的没当回事,谁知两个小时后孩子从家里两层小楼顶上跳下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事后经过调查,表面上看都和学校或者学习压力有关,其实有的是因为疫情影响到家庭收入,经济困难被学生感受转化成为自卑无望的焦虑;有的是家里亲戚的孩子上了清华,家长习惯拿别人家的孩子教育孩子,寄予的期望过高。</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二、学校和家庭是落实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阵地,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做出哪些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两会期间有关代表及各地各相关部门开出的药方是“家校协同教育”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协同”不等于“等同”,更不能有偏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color: rgb(25, 25, 25);"> 从问题的产生的根源来看,</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毫无疑问家庭学生心理形成的第一环境。</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事上心理危机问题多发频发的学生对象,也多般是离异家庭、单亲家庭、重构家庭、残疾困难等成长背景不够健全或不够优渥的的学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但从问题的解决来看,板子常常容易打在学校单方面的头上。就跟闹得沸沸扬扬的胡鑫宇事件一样,出了问题后家庭容易获得社会和舆论的同情,只好以委屈学校、老师保持稳定的大局。但这样作后果却掩盖了家庭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责任担当。</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三、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现象严重,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的原因,即使学校和家庭两大教育阵地,对此家长和学校都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首先,家庭作为中小学生心理形成的第一环境,它的重要途径是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成长。</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但目前的现实状态却是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长都外出务工去了,留守儿童占了农村学校的大多数。家长连最起码的生命陪伴都没有条件,更谈不上走进孩子的心里,为孩子心理健康提供高质量地陪伴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其次,学校按理来说,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角色不同,它应该提供的是更为专业的心理矛盾的化解与疏导。</span><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按教育部的要求每所有中小学起码要配备一名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现实是跟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才到农村中小学任教。前几年就连我们的县市一中费了不少力才引进了一名教育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可是不到两年该教师自动离职去了大城市,农村没有条件留下这样稀缺的教师。可以说基层更多的中小学教师充当着保姆式的陪伴和园丁式的老师双重角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付出更多的努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目前全国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较大。<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应考虑一些乡村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缺编缺岗,专职心理教师业务水平也参差不齐的实际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甚至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社会、学校、家庭协同育人中,</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帮助解决碍于传统的家庭习俗,学校在转介患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到相关医疗机构就医就诊时的存在困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 但最近看到落后山区省份还出现了白发苍苍地考老师;更奇葩的是某校还出现了让老师和高三学生一起考的怪事;也有说加快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考评体系的。对此,我想说的是教师的工作是个良心活,学生心理危机是更隐秘的存在,我们应该加快推进地是解决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缺教师、缺条件的实际问题,光出些整学校整老师不是根本办法。</span><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教师如果搞得灰溜溜的,没有阳光的心态,用什么去铸就学生更健康的心理、更健全的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 - - - - - - - - - - - - - - - - - - - - </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2023. 03.14 原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