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自 1931 年梅贻琦出任校长后,为招聘贤能,清华大学颁布规定:教授月薪 300~500元,每位教授可拥有一栋新式住宅。1933 年春,清华西院住有陈寅恪、吴宓、闻一多、顾毓琇、周培源、雷海宗、吴有训、杨武之等近 50 家。1935 年初,闻一多、俞平伯、吴有训、周培源、陈岱孙等教授又迁入清华新南院,这是 30 栋新建的西式砖房,每位教授一栋。其条件比西园更好,除有一个花木葱茏的小院子外,内有书房、卧室、餐厅、会客室、浴室、储藏室等大小 14 间,附设的电话、热水等生活用具一应俱全。清华学生的学费每学期10 元,不收寄宿费,共有学生 1200 余人。</p> <p class="ql-block"> 梅贻琦</p> <p class="ql-block"> 梅贻琦和夫人</p> <p class="ql-block"> 每月薪资名单</p> <p class="ql-block"> 20 世纪 30 年代币值与 2000 年的对比情况大体如下:</p><p class="ql-block"> 1934 年月薪 500 元,约合 2000 年 1.5 万元。当时大学教授常有兼职,收入更多,例如在学术界地位和陈寅恪齐名的辅仁大学校长陈垣,兼职所得月收入可达上千元,甚至达1500 元。有一个时期陈寅恪也在北大历史系兼职,后鉴于身体状况,夫人唐筼以“再兼职就不管饭”相要挟,陈氏才不再兼职。当时北大文学院院长胡适购置一辆小汽车,耗资 500元,相当于一个月的薪水。1936 年,顾颉刚因考虑每日往来于城内的北平研究院与西郊燕京大学之间,多有不便,也购小汽车一辆,每月支付司机的薪水是 20 元。当时的物价波动不大,基本情形为:一角七分可买一斤上等黄酒;一元钱可买八斤猪肉;一元钱可在正阳楼吃两只上等的“高粱红”肥大螃蟹,且伺候十分周到;一元钱可吃一汤三菜的西餐(小吃黄油果酱面包、咖啡);二元钱可买一袋上等面粉;月租八元可得一个约有 20 间大房的四合院。当时北平一家四口,每月 12 元伙食费,即可达到小康水平。(参见《文化人与钱》,陈明远著,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1 年出版)</p><p class="ql-block"> 据周作人回忆,他在“九一八”事变之前的北平与胡适有过“卖稿的交涉”,所谓交涉其实就是由神通广大的胡适出面推荐给出版商,凡例共有三回,都是翻译稿。最后一回是周作人翻译的一册《希腊拟曲》,也是周在那一时代唯一的希腊译作,共有4万字。译稿由胡适荐给文化基金会的编译委员会,所得稿酬是每千字 10元,共得 400 元。周说:这个价格是他在当时卖稿中所得的最高价格,“有极大的好处,即是就用了买得一块坟地,在西郊的板井村,只有二亩的地面,因为原来有三间瓦屋在后面,所以花了三百六十元买来,但是后来因为没有人住,所以倒塌了;新种的柏树过了三十多年,已经成林了。那里葬着我们的次女若子,侄儿丰二,最后还有先母鲁老太太,也安息在那里,那地方是到今还好好的存在,便是我的力气总算不是白花了。”(周作人《忆胡适》,载《知堂回想录》,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年出版)</p> <p class="ql-block"> 胡适</p> <p class="ql-block"> 吴宓</p> <p class="ql-block"> 若把周作人的4万字稿的稿酬放在 20 世纪后半叶计算,可得如下数字:六七十年代所得稿酬是0元;80年代为千字5元,约200元,时猪肉大约七八角一斤;90年代为干字 30 元,约 1200 元,猪肉价格略涨;20 世纪末至 21 世纪初,千字40~50元,约得1600~2000 元。其时中国已连续 10 年经济增长为 7%-8%,物价较稳定,若以所得中间数 1800 元算,约可购买北京郊区土地 0.01 亩;若购猪肉,按每斤 7元计,可得 257斤;若有好事者想买活猪拉回家自己练练宰杀手艺,顺便弄些肝肠之类的下水换换口味,可得中等偏上的肥猪一头。如此而已。</p> <p class="ql-block"> 周作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