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癸卯春,新捡一石,若青衣高士,与怀素神似,遂以六尺条放大通临怀素</span>《自叙帖》,此帖计六百九十八字,内容为怀素自述其生平大略,兼录颜真卿、张谓、戴叔伦等人对其的赠诗成文。通篇为狂草,笔笔中锋,如锥划沙盘,纵横斜直,无往不收;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忽左忽右,起伏摆荡,有疾有速,有轻有重,通幅于规矩法度中,奇踪变化,神采动荡,实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p><p class="ql-block">书家评《自叙帖》:</p><p class="ql-block">“如狂风骤雨,如闪电雷鸣;溶天地万物之态,合宇宙阴阳之道;精彩频出,高潮叠起,这不可捉摸的线的精灵,溶化在《自叙帖》的黑白之间,呼之欲出,腾空欲飞。”</p><p class="ql-block">“初则惊奇莫名,叹为观止;继而又觉简单粗糙,点画无形,有失雅丽;再之,便觉浩浩茫茫,神秘莫测,笔意纵横,气势恢弘,境界升腾,不知其所止,不可望其项背。”</p> <p class="ql-block">点画</p><p class="ql-block"> 狂草中的一笔书特征最为明显,在点画处理中也就以线条的变化为主,跳荡的笔法、提按的用笔成为常态。点在狂草书体中运用广泛,点的方向、位置影响着字体的姿态、章法和书体的风格特征。《自叙帖》中“不”字出现的频率很高,基本上由四个点构成,也有横竖连笔书写或者后两点连笔书写的,不管怎样的书写方式,点画的姿态均各不相同,大小、曲直、粗细、牵丝映带以及点画的行笔轨迹均呈现出不同的姿态。相似的笔画如“之”字的首点和剩余的曲折笔画的长短、大小、弯曲弧度及连笔转折的方向角度等;三点水写法的大小、轻重、弯曲弧度等也体现着明显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结体</p><p class="ql-block"> 书法的结体取势主要是针对汉字结构的把握和字形处理方面,结体偏重于汉字内部的结构部件及其比例大小的处理,取势更加观照字体的外部形态特征。而《自叙帖》在结构上处理字时部件较为灵活,长短大小、穿插错落一任自然;字内、字间姿态万千,字的重心、松紧、外观空间与字内空间处理以圆为主,间用方、尖、多角等不规则空间布局和分割,在结体取势方面仍然灵活多变。</p> <p class="ql-block">线条</p><p class="ql-block"> 《自叙帖》的线条多呈现圆转为主光滑流畅的特征,在用笔上以平动提按为主。在用笔特征上具有篆书线条特征,这既是中锋用笔要求,也与唐代篆书发展所追求的线条特征相关。怀素的笔锋灵活,常四面出锋或者八面出锋,但在行笔中提按笔法充分,顺势或者逆势的弧线、圆圈较多,转换运笔方向使用圆滑的运笔方式,折角较小线条、牵丝映带处转换笔锋的方式也转折并用,整体上呈现出圆润姿态。</p> <p class="ql-block">章法</p><p class="ql-block"> 《自叙帖》在字组处理上以稳重为主,而稳重特征的取得是靠汉字部件的变化和平衡取得的。每个汉字端端正正,汉字中心呈现均衡直线只出现在开头部分七八行,后面的字群处理很少如此,即使字迹端庄,其中心线的连接也并不在一直线上。每一行汉字作为一个单位,其中心轴线的连接在该帖中既有折线又有曲线。连接线为折线的一并配合着笔迹轻重的变化,其变化感和跳动感增强;连接线呈现曲线的则大多为不规则曲线,往往弯曲幅度大小、方向均有变化,但在用墨、调整笔锋方面次数较少,这与草书抒情性直接相关。</p> <p class="ql-block">墨法</p><p class="ql-block"> 《自叙帖》在墨法上多用渴笔,然此渴笔并非虚笔病笔,甚或轻笔。恰恰相反,怀素的渴笔正是他在书写过程中,一气呵成来不及蘸墨几个字连书所致。在这里,墨淡处不但没有力弱之感,反觉更加苍劲,更能显现墨迹的真实与巧妙。此帖是狂草,故运笔极快。颇耐玩味的是,帖中之字疾中有缓、缓后愈疾、此起彼伏、变化无穷。</p> <p class="ql-block">意境</p><p class="ql-block"> 古人论书主张形神兼备,而尤重神采。《自叙帖》的最大特色,就是它的写意性发挥到了最大,以至到了至高至纯至善至美的境界。特别是后半段,简直到了一种无所遮掩的醉狂状态中。作者挥毫时当已不觉得世界的存在,而是只有自身——自己的意愿、自己的志向。观此帖,怀素之笔下已达到“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我即字,字即我 ;人与字一体,书与意一态”之意境。这也即是怀素的“醉”——非“酒醉”而是“心醉”、“意醉”、“情醉”。</p> <p class="ql-block"> 临习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自叙帖》的使转较多,“转”的关键在于脱开其他书体和小草的影响,敢于大量地使用转笔。由于大草是以使转为形质,故不能只期待在蓄势之处发力,转的过程中,仍然需要发力调锋,这就要求不能像小草那样发力后即快速地“转”。在临写时我刻意将速度放慢,以便体会怀素的使转,这就出现下笔迟疑不果断的问题,可见笔力不达也。自叙帖是长卷式的横幅书写,现在竖式放大临摹时,容易出现把字写匀的情况,即字的大小区别不大。我就犯了这样的问题,还需不断读帖、感悟,再临时调整挥运的幅度,刻意将小字幅度再小,大字的幅度必须要足够大。此帖主体是细线条,而我近期从临习《十七帖》过来,临写之时线条较粗,硬生生将怀素的飘飘仙衣写成了粗布大褂,没能更好体会其“折钗股”的遒劲之力,这需要不断的加强控笔与审美训练。</p><p class="ql-block"> 癸卯春于条梅逸居,王青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