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是齐白石(1864年生)诞辰160周年,湖南美术馆特别展出“客中月光照家山”(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p><p class="ql-block">有幸在家门口得见齐白石大师的真迹,兴奋之余把展出的画作都一一拍照,回家后又多次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作品分类归纳整理出这篇文章,美篇里对画作的解读都是在网上找来的介绍,如果你有耐心认真看完,相信你基本上可以全面了解一代大师跌宕起伏、坎坷不平的一生。</p> 五出五归 <p class="ql-block">齐白石原名纯芝,27岁后改名齐璜,号濒生,又号白石、白石山翁、老萍,别署借山吟馆主者、寄萍堂上老人、三百石印富翁等。</p><p class="ql-block">1882 年,十八岁的齐白石还是湖南湘潭星斗塘的一个不知名的学徒木匠,因在顾主家初识乾隆年间刻印的五彩《芥子园画谱》,才开启了习画山水的历程。又过了20 年,直到1902 年,三十八岁的齐白石才有机会走出湘潭老家。</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自己说,40岁之前从未出过远门,1902年,为了实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齐白石在友人的鼓励下走出家门,进行了五次远游,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远游期间,齐白石基本停止了画肖像画,全面攻山水、人物、花鸟,且改以写意为主。</p> <p class="ql-block">这“五出五归”,是齐白石唯一一个阶段的远足行脚看世界的漂游经历,如果没有“五出五归”,齐白石或许一生都只是一位游走于湘潭附近专为老乡作画的地方画家。如果没有“五出五归”,中国现代画坛注定缺少一位传奇式的艺术大师。</p><p class="ql-block">这是他一生中坚实的家底,应该说他就是靠了这个家底,闯进北京,定居北京的。</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LGz4aayr1hdgb9dtc8Pcg" target="_blank">五出五归</a></p> 借山图 <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自记到:吾有《借山吟馆图》,凡天下之名山大川,目之所见,或耳之所闻者,吾皆欲借之,所借之山非一处也。……皆中国风景,为山水写照。《借山图》创作于1910年,此时齐白石基本确定了自己山水画的独特风格,当时的画坛还处在临摹四王的风气之下,齐白石却独爱八大山人的悲悯、冷眼视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注:“四王”是清初画坛的正统派,他们在艺术上强调“师古”、“临摹”,技法功力极为深厚,其成员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四人,因四人皆姓王,故称“四王”。他们对清代和近代山水画有着深远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代文人画主要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向,即以清初四王所代表的“复古”,以及清初四僧(指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所代表的“创新”。</i></p> <p class="ql-block">湖南美术馆展出七幅借山图</p> <p class="ql-block">君山岛,1910年</p><p class="ql-block">湖上看日出,中景为君山岛,近处一艘帆船,远处一轮红日从云层中喷薄而出,大面积的空白,更显湖水辽阔之感。</p> <p class="ql-block">祝融峰,1910年</p><p class="ql-block">同样是画日出,齐白石将山势蜿蜒如龙的祝融峰绘于画幅右侧,左侧留出大面积的空白,将红日绘于左下方的云气之上,与湖上看日出完全不同的观感,也突显出祝融峰的险峻。</p> <p class="ql-block">华岳三山,1910年</p><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因行旅匆匆,未能登临华山,只在山脚的西岳庙远望三峰,“华岳三峰”中,山脚的树木、楼阁全部略去,只用深浅不一的墨团直接在画的上部画出屹立于云端的三座高峰,下面大部分画面用流转的线条勾画出铺天盖地的云海,形象简化到不能再简,山之巍峨奇险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滕王阁,1910年</p><p class="ql-block">江南三大名楼中最高的建筑,白石老人反其道而行之,他将其放在画面最下端,只画出两层屋檐,而且还作倾斜状,旁边的附属建筑只露出一点屋顶,整座建筑似乎将被滔滔江水淹灭。不仅如此,齐白石还在画面的上方描绘一排如墙的巨石直插江中,与下方的楼阁形成一强一弱的鲜明对比。最后,他巧妙地在江中随意描绘几段沙渚,上面点缀数株高高低低的树木,既完美地分隔了画面,又成为激越乐章中几个宛转的音节,轻松调节了紧张的气氛,令人拍案叫绝。</p> <p class="ql-block">雁塔坡,1910年</p><p class="ql-block">“雁塔坡”表现西安城内的大雁塔,在齐白石笔下,这座唐塔位于远处一座土坡之上,近处一段弯曲的城墙,塔与城墙之间用墨和花青渲染,似云又似水,西安古城空阔悠远之感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独秀山,1910年</p><p class="ql-block">齐白石以高远的仰望视角,以及皴笔交叠的浓墨,堆造出广西独秀山凹凸嶙峋、如碑屹立、直插云霄的凛然气势。与独秀山相比,山脚下红绿设色的王城屋宇显得格外渺小。而山峰两侧灰蓝交染的云海,更突显独秀山高耸入云、绝世尘寰的矗立。</p> <p class="ql-block">风月夜行,1910年</p><p class="ql-block">在月下独行的人遗世独立,仿佛已经忘记了尘世的烦扰。</p> <p class="ql-block">陈师曾(名衡恪,其弟陈寅恪为中国现代成绩非凡的学者,其父陈三立,是当时中国极负盛名的大诗人,其祖父陈宝箴,是“维新变法”的实权派人物),这样一个出身名门望族的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看了《借山图》后曾对胡佩衡说:“齐白石的《借山图》,思想新奇,不是一般画家能画得出来的。可惜一般人不了解,我们应该特别帮助这位乡下老农,为他的绘画宣传。”</p> 借山图题跋 <p class="ql-block">《借山图》是齐白石山水画作的至高代表,当时不少名人为齐白石题跋。</p> <p class="ql-block">朱德裳,是齐白石与陈师曾结谊的幕后推手。</p><p class="ql-block">187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县罐子窑。1903年与杨昌济、仇亮、陈天华、刘揆一等人在乡贤梁焕奎带领下,赴日本留学,习警政,并加入同盟会。与王闿运、袁世凯、康有为、谭嗣同、唐才常、俞曲园、善耆诸人皆有不同程度的交往,王闿运、善耆的墓志都是朱德裳所撰。</p> <p class="ql-block">夏午贻,湖南桂阳人,曾邀齐白石去西安为其夫人姚无双教画,后打算为齐白石捐县丞。</p> <p class="ql-block">杨度——帝王术的最后传人,1874年出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曾以举人的身份拜在衡阳“第一大儒”王闿运门下。</p> <p class="ql-block">张仲飏,是齐白石在诗社认识的好友,张仲飏引荐齐白石拜见他的老师王湘绮。王湘绮是谁?这个人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咸丰二年(1852)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p> <p class="ql-block">黎培銮,湖南湘潭人,与齐白石同于胡沁园师家读书。能治印,齐白石初学印章时,常与其切磋印艺。</p><p class="ql-block">陈少蕃,又名陈作埙,为19世纪末著名书画大家,湖南湘潭人,齐白石年轻时期从其学习书画。</p> <p class="ql-block">黎承礼是清末进士,工诗文、书法、篆刻,富收藏,精鉴赏。齐白石初学篆刻得其指授。</p> <p class="ql-block">陈毓华(1883-1945),字仲恂,号石船。湖南桂阳人,出身名门,系湘军著名将领陈世杰之孙,王闿运弟子,早年与章士钊一同留学日本,后同在教育部供职。</p> <p class="ql-block">王闿运(1833—1916),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今湘潭县云湖桥镇山塘湾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被授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民国二年,他出任国史馆的馆长,即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史馆馆长。</p><p class="ql-block">王闿运以“帝王之学”传名于世,他一生历经了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朝和民国初年,是晚清民初极具影响力的经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纵横家、史学家。</p> 墨梅图 <p class="ql-block">《墨梅图》,是齐白石与陈师曾二人情谊的重现。1917年(53岁),齐白石二上北京,结识了一生中重要的几位朋友,同时也逐渐融入了北京的文化圈,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陈师曾。陈师曾在《墨梅图》题诗:</p><p class="ql-block">“齐翁嗜画与诗同,信笔谁知造化功。</p><p class="ql-block">别有酸寒殊可味,不因蟠屈始为工。</p><p class="ql-block">心逃尘境如方外,袖裹清香在客中。</p><p class="ql-block">酒后尝为尽情语, 何须趋步尹和翁。”</p> <p class="ql-block">57岁的齐白石已是湖南湘潭一带著名的画家。在老家大红大紫的他来到北京,没想到他功力深厚、有八大山人(朱耷)遗风的画竟然卖不动。齐白石只能利用积蓄维持生计。他终日闷闷不乐,茶饭不思。</p><p class="ql-block">陈师曾认真的研究了齐白石的画风,建议在吴昌硕画风里汲取营养然后再形成自己新的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齐白石迫于生计,听从了陈师曾建议,暂时放弃了最爱的八大山人,开始大量临摹吴昌硕的画作,十年漫漫的衰年变法,67岁以后,在八大山人、在吴昌硕等大家的基础上一种全新的,让人赏心悦目又极具震撼力的流派终于诞生了。那就是红花墨叶派。</p> 衰年变法 <p class="ql-block">红花墨叶派是把八大、徐谓、吴昌硕等人的笔墨加以提炼,以大众化的形式表达,雅俗共赏,以大俗幻化出大雅。我们所熟知齐白石的寿桃,牵牛花等就是这个流派的代表。齐白石从此成了开宗立派的一代宗师。知名度如日中天,成了文化根基及其深厚,皇城根下北京城里的一流画家。</p> <p class="ql-block">荔枝</p> <p class="ql-block">绶带牡丹</p> <p class="ql-block">清白传家</p><p class="ql-block">齐白石成名后,仍然保持清心寡欲的生活作风,每日照旧粗茶淡饭,白菜萝卜是常食之材,这与他早年的贫苦生活有关,齐白石青年时家庭贫困,每日吃糠咽菜,直至晚年仍记忆犹新,他认为白菜是菜中之王,念念不忘“先人三代咬其根”,“菜根香处最相思”,又因为青白菜有谐音“清白”之意,因此大师一生喜欢画白菜,他的作品因此有一种“蔬笋气”,齐白石也以此为荣。</p> <p class="ql-block">丝瓜</p> <p class="ql-block">白菜冬笋</p> <p class="ql-block">冬笋松菌</p> <p class="ql-block">白菜</p> <p class="ql-block">石榴</p> <p class="ql-block">芋叶</p> <p class="ql-block">芋苗</p> <p class="ql-block">扁豆</p> <p class="ql-block">蚕筐</p> <p class="ql-block">葡萄</p> <p class="ql-block">红梅喜鹊</p> <p class="ql-block">松鹰图</p> <p class="ql-block">岁朝图</p><p class="ql-block">图中大红宫灯和鞭炮洋溢着喜气,花瓶牡丹寓意着平安富贵,新鲜的柿子寓意着事事大利,内容丰富、构图精巧、清新秀丽,在色彩的处理上提高了物体的明度,但仍能看出笔墨的灵巧多变,整体色彩对比协调。</p> <p class="ql-block"> "昨日大风, 不曾作画, 今朝制此补足之 , 不教一日闲过也 。” 他宛如在书斋中、纸面上耕作的 农夫一般, 朝作夜息, 日复一日。</p> <p class="ql-block">客谓余曰:君所画皆垂藤,未免雷同。余曰:藤不垂,绝无姿态,垂虽略同,变化无穷也,客以为是。</p> <p class="ql-block">葫芦之趣一半在瓜、一半在藤,老藤生黄,垂枝向下,这不仅是葫芦生长的自然现象,更是齐白石笔墨传达的重点所在。</p> <p class="ql-block">葡萄大鸡是中国画当中常见的题材,寓意也非常好,大吉大利(粒)等等。</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的绘画史上,有许多以画芭蕉著称的高手,栗如像明代徐文长、明末清初的八大、清初的“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冬心,他们都是将芭蕉画得炉火纯青的旷世奇才。尤其是徐文长的芭蕉,是大写意泼墨的首创,水墨酣畅,气势磅礴。还有八大的芭蕉,肃穆内敛,有方外之音。最有禅意的芭蕉应该非金冬心莫属了。</p> <p class="ql-block">藤萝</p> 变法后的鼎盛期 <p class="ql-block">此时,齐老人七十多岁,正是他变法之后的鼎盛期,画作完全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既注重墨色的变化,又在体裁上努力出新,小鸡和蝦蠏成了他的拿手独创,和大白菜大萝卜一起都成了齐白石名片一样的标志物。</p> <p class="ql-block">白石先生结合自己的书画环境总结的“三余”是:画之余,诗之余,寿之余。他老人家将画画、作诗、睡觉等等日常生活的事全部融入到自己的“三余”中,将日常生活的琐事与自己诗、书、画联系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画面上,一群毛茸茸的雏鸡在岸边眼巴巴地盯着河里的小鱼自由自在地游弋。它们太想捉到那些小鱼美餐一顿了,但它们不是鸭子,无法下水,只能在那干着急了。齐白石还特别题写:“草野之狸,云天之鹅,水边雏鸡,其奈鱼何?”如此富于童趣的作品,恐怕非齐白石莫属。</p> <p class="ql-block">这是老舍先生求许地山先生代为向齐老人索的画。</p><p class="ql-block">老舍夫妇如获至宝,从此,这张画便跟随他们一生,由济南带到青岛,又到北平,又到重庆北碚,最后又回到北京。每年过年过节才拿出来悬挂几天,真是像对待家宝一样珍爱。</p> <p class="ql-block">水族画是齐白石的经典画题,是淳朴的乡情与童趣的完美再现。虾、鱼、蟹都是他笔下常用的题材。在他的绘画作品中,虾占据着很大的比重,并且早年、晚年虾的风格面貌各不相同。齐白石六十岁之前画虾,主要是摹古。七十岁后画虾技法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其笔下的虾颜色深浅不同,有层次感,透明感、气韵生动,栩栩如生。</p> 兼工带写 <p class="ql-block">传统的中国画家,擅长花鸟者几乎都兼画草虫。但在他们的笔下,草虫多是花草的点缀。</p><p class="ql-block">而在齐白石的画中,草虫却成为了真正的主角与视觉中心。不仅种类繁多,刻画入微,更是独创“兼工带写”的画法,将浓墨重彩的大写意与细致入微的精细描写完美结合,超越了前人,使草虫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p> 人物画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的艺术生涯开始于人物画,使他能抛弃斧凿、以画养家的也是他的画像本领和美人画。1902年开始远游之后,齐白石才将绘画的重心转向山水画和花鸟画创作。</p> <p class="ql-block">幼童手持松柏与母亲的环佩,以谐音表达“百寿”主题。这幅《百寿图》是将“民间气息”和“真实情感”巧妙融合的精品之作,</p> <p class="ql-block">1945年的时候日寇投降了,白石先生创作了这幅作品“清平福来”。从这里我们看的出老爷子创作这幅作品不仅是一般的祈福纳祥,而是对我们民族平安的一种精神期盼。</p> <p class="ql-block">白石老人用简练的笔墨和淡淡的渲染,在作 品中塑造了一位身穿黄袍、面露微笑、双手举向头 顶欲戴乌纱帽的官吏。人物表情慈眉善目,和善中 透着睿智。再加上题画诗的赞美诗句,他刻画的是 一位值得赞扬的官吏形象,这也是他作品中少见的 样例。</p> <p class="ql-block">“丹青不知老将至”,《老当益壮图》与白石老人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p> 书法 <p class="ql-block">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书法用笔如刀,刀刀老辣,他的画因书法而逸趣横生。</p> 印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说“余诗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画第四。”这也许是自谦,也许是指他学习文人画的时间顺序,也许他认为不会写诗、不会刻印、不会毛笔字的国画家成不了真正的大家。</p> 齐白石的朋友圈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xxs85cwO2TzOtEN1ehf5w" target="_blank">白石老人的顶级朋友圈</a></p> 感悟 <p class="ql-block">齐白石早年一直在模仿八大山人、吴昌硕等大师的笔法画技,临摹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当过木匠的经历培养了他精细的匠人之心,鱼虾蟹鸟虫、瓜果、泥土、烟火一直是他每天面对的生活,齐白石不是学院派画家,独特的经历使他的画作不再有他人的痕迹,变成了他自己的东西。他57岁才开始“衰年变法”,寻常画家到那个年纪还混得潦倒,早就放弃绘画这一途了,齐白石没有其他活路,一大家子人等他卖画养活,只能破釜沉舟,硬是靠十年“衰年变法”闯出一片天,加上本就颇为不错的绘画天赋,齐白石终于大器晚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p><p class="ql-block">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所以,如果你不想吃苦,就安心做个普通的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