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李青云老师

苏垂康

<p class="ql-block">离开风陵渡中学四十三年了。悠悠岁月,已经将好多的记忆吞噬了,但是,高一语文老师李青云课堂上那绘声绘色、形神兼备、声若洪钟、行如演艺般的教学艺术,却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p> <p class="ql-block">李青云老师,农历1936年3月出生于阳城镇北里庄村, 58年解州师范毕业后,先后在永乐高小、胡营完小、学张中学、三焦中学、杜庄条山农校、大王中学、风陵渡中学任教。在大王中学时,因讲课声如洪钟,很远都能听到,人们送给他个外号:二里洪。在杜庄条山农校任教时,刚开始没有教室,他遂将木黑板抬到山间核桃树下给学生上课,同事们说:李老师的讲课声振林樾,响彻山谷。</p> <p class="ql-block">李青云老师中等偏上的个子,黧黑的脸膛 ,平常不苟言笑,一般人很难察觉他脸上的表情,同事李万朋老师说:李老师这个人啊,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表情像永乐宫壁画一样一动不动,上了讲台,活泼的像阎逢春一样。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我们讲解毛泽东诗词《念奴娇·昆仑》,当他讲到:“横空出世,莽昆仑”时,站在讲台上的他,两手同时往两边伸展开来,展演了一招刚柔并济的白鹤亮翅,同学们面前好像突然耸起了一座巍峨的昆仑山,效果非常突出。由于他讲课声音特别洪亮,和他在同一排教室给其他班上课的老师的声音,都被淹没听不见了。其他班只好把教室所有门窗关严,才能勉强听到本班教师讲课的声音。他讲毛主席诗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当讲到“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时,他双手比划成一个乒乓球,头往黑板上一撞,把学生逗的哄堂大笑。他讲毛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这一课,当讲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时,双手和身体比划成一座桥,大踏步从讲台南边跑到北边。他高超的现场教学艺术,听过他讲课的学生都铭记在心,四十多年过去了,至今我还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他勤勉敬业,为了给学生传授更多的知识,而语文卷帙浩繁、涵盖的知识非常广泛,他每天都趴在书桌上刻苦钻研、认真备课。上世纪七十年代,当时农村冬天很少有火炉,而宿舍里比较暖和,每到冬天,他就把母亲接到学校里和他同住,他母亲看见他每天都在熬夜备课,心疼地说着他的小名:玉娃呀,你都教了一辈子语文了,还没把语文学会啊,黑了明了都在忙的备课。精益求精、融汇贯通,从走上讲台的那一天起,他就是这样砥砺自己的。上课前,如没有十足的把握,他都要与同一教研组的其他老师反复研究商榷。由于他课前准备特别充分,他的讲课反响非常好。58年全县教育系统赛讲,他讲了《小英雄雨来》,他那如雷贯耳的声音、惟妙惟肖的讲解,打动了现场所有评委,从此蜚声芮城杏坛,后被调到初中、高中任教。他讲《党员登记表》时,饱含深情、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感动的全班学生哭成了一片。84年,全省在风陵渡中学召开教育现场会,原省委书记李立功、副省长张维庆亲临观摩了李老师的讲课。课后,县语文教学总牵头人张育英评价说:李老师讲的好,绘声绘色,形神兼备,教学艺术高超。这堂讲课的照片后来刊发在《山西日报》显著位置上。</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不光课讲的好,由于他为人低调,性格谦和,和同事们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大家有什么事,都愿意和他谈心,原全国先进教育工作者、风陵渡中学校长卫广发退下来后,一度情绪低落,而又无处倾诉,他便邀请卫校长到他宿舍谈心,经过较长时间春风化雨般的促膝相谈,终于使卫广发校长块垒尽消,愉快地开始了退休生活。</p> <p class="ql-block">李老师心胸豁达,因为家里是地主成分,文革初期,他在学张中学教学,就成了批斗对象,每次批斗完后,他就跑到食堂大吃一顿,全然没有这回事一样。</p><p class="ql-block"> 他在三焦中学教学时,一次母亲有病,正好到三焦医院看病,当天晚上他被勒令站在桌子上开批斗会。批斗完,他若无其事回到宿舍,始终不让她母亲知道。</p> <p class="ql-block">  他还会理发,并自备了理发工具,每到一所学校,他都经常给同事们义务理发。八〇年高考前夕,他得知有的同学因家庭困难交不起报名费,尽管他家里当时八口人,全靠他每月44元的工资维持生活,经济上也非常紧张,但他毫不迟疑地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垫付了报名费。过后,从未向人提起过,直到四十多年后,大家在同学微信群里才得以知晓。</p> <p class="ql-block">2006年元月(农历2005年腊月),69岁的李青云老师因患胃癌阖然长逝;但他那精彩纷呈的教学艺术,却给莘莘学子们留下了永远的思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