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秋雁杂记 84</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天里的暖意</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行动不便等原因,好几个月沒来汉阳。3月12日,终于动了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紧锣密鼓,见该见的人,做该做的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2日是植树节,沒退休时,这日子是要植树的。今年的植树节,我与老伴不是植树搞绿化,而是搞头发黑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她染头发多年了,我则是头一次。我是陪她在“雅梦天骄”店染发兼打理的,我原只想普通理发,并不染发,因为头发大部分尚黑,花白不多,想把没染发的纪录再延长些时日。可是,热情的小伙和姑娘们不停地鼓动,说染了发至少会年轻五岁。于是,我被拉下了“水”——首次染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老伴与我染发后,的确精神一些。可我有点难为情,对店长说:我是不喜欢做假的人,今天你让我做假了,年轻得不真实!以后,我还是想听其自然,头发如同树叶,任其自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过,这个植树节仍然值得记一笔的。老伴染了发,穿上女儿新买的衣服,不仅年轻一些,而且更重要的显得健康不少,乍看不像是大病过的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如此看来,有时的外貌打理是必要的,它有助于调理自我感觉,提升自信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冬眠了几个月的树枝,萌动了无数的嫩叶,睁开了无数动情的眼。风,也是温温的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剑桥郡的居所,地面无车辆,加之本人住处是园中园,(只要无装修施工)特别安静。老伴说,真静,晚上房里掉根针都能听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稍空,浏览微信,见到两位友人言及我的文字。真切,且不短,让我这老人心里扑簌簌又添了两绺春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我老家大别山地区两位文友送来的。一位是浠水籍的教授毕光明,一位是英山籍在浙江的打工妹邬思本。邬,至今我尚未见过面。一个共同感兴趣的“文”字,把我们串了起来。且将二位文字引用如下,省得我赘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毕光明教授云:“刘耀仑先生给书院赠来他的文集,让我喜出望外。我同刘老师很早就认识了。1986年秋天到1987年夏季,我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高级进修班学习,住在北大西门娄斗桥,刘老师在北大中文系读作家班,大概是我去他们班蹭课时,得知班上有黄冈人,就认老乡了。后来各自回到单位后,还有书信往还,直到几年后我离开湖北远走海南,才渐渐断了联络。如今获赠他皇皇五卷本的文集,为他取得的文学成就感到高兴,也感叹文学真是一根纽带,把许许多多本不相识的人联结在一起,时间的洪流都无法将其冲散。回想跟刘老师相识的那个年代,还有恍若隔世之感。从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七年,我在北大、北师大和社科院文学所,听了很多很多的好课,那时候文学的新知犹如天降的甘霖,引人贪婪地啜饮。那种赶场般的听课,在今天看起来不可思议。有一次作家班从十里铺开车来畅春园接孙玉石老师去讲现代诗歌,我也起大早搭他的车去听他的课,其实在北大校内我已经听过他的“朦胧诗”讲座和《野草》研究课,不记得跟刘老师是不是这一次的作家班课上第一次见面的。文学像八十年代那样火爆并不正常,然而八十年代的文学发烧友有许多人的精神追求结出了硕果,时至今日,文坛上的重量级作家,少有不是出自八十年代。刘耀仑老师的文集也可看作是八十年代审美文化滋养出来的珠贝,书院有幸收藏,寂寞的乡村便也能听到遥远盛世的喧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另一则,系邬思本文友所写。她新近出版了第一个文集《小草集》。邬思本云:“我虽然没有吃上文学的一碗饭,但还是沾了文学的光!比如,英山文坛的名人杜老师、刘耀仑老师……省内外很多未曾谋面的良师益友,以及绍兴的文友在写作上对我给予指导,在出书经济不充足的情况下对我伸出援手。家住富春江的童老师在百度上看了我的文章后多次对我资助,他昨天又特地驱车几百公里来绍兴看我。万语千言不知从何说起,感动至极,吟诗一首,深表谢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为毕光明教授的学术功成和兰溪书院落成由衷庆贺!为邬思本文友的第一个文集问世,诚挚祝贺!为他们送来春天里的和风表示谢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愿温馨美好的春天,多多陪伴我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本周美篇数据,附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3.3.14 汉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作者,刘耀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汉大学特约研究员。有数张图片源自本单位好友,致谢。)</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