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华家亭

亮哥

<p class="ql-block">  华家亭,现为上杭县蛟洋镇华家村,清代,诗、书、画“三绝”艺术家、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华嵒故里。华家,古称“化蛟藤”,相传在凹背村道与省道交接处(即华嵒亭处)为交通要道,是村庄主溪流的交汇点,此处原有一片小树林,溪边有两根粗大的藤条形如蛟龙,相互紧紧地缠绕在一起,横过溪流,可供人们当作桥梁行走,因此有人把此地称为“化蛟藤”,后来有施善者在此地盖一凉亭,施茶与路人解渴,因而又命为化蛟亭,后人又在华家和岭背交界的“麻公凹”盖茶亭称“华政亭”,在历史的发展中,原居于此地的陆、陈、袁等姓人家逐渐迁往外地,村内聚居姓氏全为华姓人家,故改名为华家亭。</p> <p class="ql-block">  周六,野猪户外相约华家猫头爪小小环穿,路程不远海拔千米,按贴子上说属休闲探路登山路线,上周登江山天瓦岽,走出十余千米略感疲惫,此次巡山也是阳过春节后第二次登山。</p> <p class="ql-block">  猫头爪,坐落华家村西南方向,海拔1050米,与高寨头、文峰顶三个高峰形成西南屏障,毗邻白砂镇的岭背村。</p> <p class="ql-block">  华家区位独特,国道三五八线穿村而过,古时是通往上杭、连城、龙岩等地的交通要道,上杭县城通往连城古道,由白砂圩经华家、中村、坪上及再兴、板寮芷溪到新泉,蛟洋经华家往白砂去上杭。华家村历代人才辈出,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华嵒,字德嵩,更字秋岳,号白沙道人、新罗山人等,老年自喻"飘篷者",上杭白砂里华家亭人,后寓杭州,有进士华时中以及一批举人秀才。</p> <p class="ql-block">  境内有建于清代保存完好的廊桥,以及万安桥、文昌阁,后来又捐资兴建华嵒亭。村里古民居保留许多江南特色,为华嵒、华时中等在浙江、安徽一带做事为官时引进建造,其中建于明朝的“寅山祠”,华嵒当年曾在该祠内作过《高山云鹤》《水国浮牛》《青松悬崖》《倚马题诗》壁画。还有有众多庵堂、寺庙、禅院,据民间文字记载,唐天宝十二年仲秋月建岖山庵,清康熙十六年重修取名普圆山寺,白云寺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华家片村民信众集资重建。</p> <p class="ql-block">  华家村宋、元、明时期隶属白砂里,清光绪二十四年,隶属古蛟区、北三区,1956年后分别隶属白砂公社、白砂工委管辖,1965年4月起,归属蛟洋公社,至今隶属蛟洋镇。</p><p class="ql-block"> 华家村中央有一株古银杏,高31米,胸径3.86米,冠幅1600平方米。此树枝繁叶茂,雌雄异株,雄株傲然挺拔,枝叶稀疏;雌株奇特古雅,留着雷击的痕迹;树身三米以下,雌雄株粘连一起,盘缠交错;经专家确认,树龄达1200多年。2013年,银杏树荣登龙岩市第二届“银杏王”榜。</p> <p class="ql-block">  一行二十三人驱车前往华家寨罗背自然村,先前抵达的“云美”询问当地人方知猫头抓在对面的山峰,等待“老火”带路,继续行驶至坡顶,拐入破烂不堪旧的公路,进入白砂镇岭背村一工地。</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上山的路径被破坏,“驴掌”、“老火”、“愉群”分别按轨迹在芒草中寻找入口,山坡比较陡峭,又无树木铺助抓手,开始就给我们增加了难度,有好几位驴友向上爬几步又溜了下来,在上拉下托互相帮助下终于爬上了第一道坎。</p> <p class="ql-block">  艰难的攀爬,不一会就大汗淋漓,钻“炉基”穿树林,脚下落叶厚积,稍不留神就滑倒,久旱无雨尘埃扑鼻,给本已难爬的山坡增加了些难度。山色苍碧,林海茫茫,整齐的杉木郁郁葱葱亭亭玉立,无拘无束地屹立在无垠的天空下,阳光被树叶过滤成淡淡的光影,尖尖的叶子一不小心“亲”上一口麻麻酥酥,微风过处,它们仿佛在浅吟低唱,变得温柔妩媚,风情万种。</p> <p class="ql-block">  轨迹迂回曲折,转过山的另一边,一段机耕道树木杂草丛生,走过百米便到了尽头,地面上有钻探过,原来这里地下有矿床,不知为何没有开采。春暖花开,远山近岭巍峨起伏层峦叠嶂,森林茂密郁郁葱葱,山风清新,山花烂漫,老远就能闻到阵阵花香,团团簇簇如花似玉的梨花在温和的春光下,洁白无瑕溢光流彩,璀璨晶莹,鲜艳的杜鹃点缀山野,山脊的右边便是华家亭,民居屋舍星星点点,镶嵌在群山之中,左边是相邻的岭背村和白砂镇所在地,连绵的村庄和纵横的阡陌田野一直向南延伸,高速公路在崇山峻岭中穿越。</p> <p class="ql-block">  山脊向上,此时的“路”只是还能辨别出一些痕迹,又一头钻进丛林,畸形异树,藤蔓缠绕,上山近二千米,用时两个多钟,可谓是一路披荆斩棘,拱路走走停停。</p><p class="ql-block"> 猫头抓山顶灌木丛生,都没有立足之地,更谈不上风景,户外人注重强身健体,体验的是征服山峰汗流浃背自虐的过程。几棵名为“鱼骨柴”的小树开满了花朵,能与金银花相媲美,温文尔雅色白如银,在绿叶的衬托下美不胜收,而我们在花丛中或站或坐来个合影,平添了几分妩媚和乐趣。</p> <p class="ql-block">  小环线穿越,下山更是险象环生,沟谷峭壁小心翼翼,不时踩到松动的石头滚下山谷,至谷底藤条尖刺布满荆棘,稍不留神就扎进皮肉或钩住衣帽进退两难,即使最后的几十米也是垂直下降,这是一次路程最短,却是有些难度的登山。</p> <p class="ql-block"> 文/图 廖亮璋</p><p class="ql-block"> 2023 03 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