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托克托【16】

方远

<p class="ql-block"><b>主编:</b>内咸</p><p class="ql-block"><b>副主编:</b>方远、白丰</p><p class="ql-block"><b>责任编辑:</b>贾晓燕、李丽菊、姜俊兰、刘艳芬、张瑞霞、杨林霞、孟慧生、张宇春、李福林、李永安、任晓东</p><p class="ql-block"><b>摄影:</b>王顺义、皇甫耀惠(部分图片来源于托县摄协)</p><p class="ql-block"><b>美编:</b>杨生力、丁海军、白吉厚</p> <p class="ql-block"><b>全景托克托</b></p><p class="ql-block"> 文/托县文旅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地处呼市、包头、鄂尔多斯“金三角”腹地,黄河流经县境37.5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黄河水利资源、湿地资源、动植物资源和土地资源。托克托县历史悠久,文化遗存遍地,古城、黄河、沙漠汇集,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早在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在这块古老而文明的沃土上,有新石器时期的“海生不浪文化”遗址,战国筑就的云中古城,唐代边陲要塞受降城,辽、金、明时期的云内、东胜城,互市贸易的水旱码头河口古镇:已经规划成型的沿黄旅游休闲观光带上景点均匀分布,一溜湾的葡萄处处飘香,托克托县的红辣椒、小茴香、黄河鲤鱼、绿豆、红萝卜、枸杞等土特产品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一、地理区位</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呼和浩特市西南,南临黄河,北近阴山。地理座标在东径111°2’30”~111°32’21”、北纬40°5’55”~40°35’15”之间。县境东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相邻,东南与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交界,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准格尔旗相望,西与包头市土默特右旗接壤,北与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毗连。南北直距54.5公里,东西直距42公里,总面积1416.8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二、地质地貌条件</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位于自治区中部、阴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的土默川平原上,南北直距54.5公里,东西直距42公里。县境地势由东南向西北、西南倾斜,东北高而西南低,南北长而东西窄。地势明显分为两大部分:东南部为顶呈浑圆形的丘陵区、山前平原、湖积台地,占总面积的44%;中西部和北部为宽谷洼地和冲积平原,占56%。在成因类型上,由剥蚀堆积地形到堆积地形。(1)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县于县镜东南部,海拔高程1100—1277米,由第三系砂砾组成,在表面上,普遍被黄土质粘砂土覆盖、形成浑圆形山顶,地形向西北倾斜。(2)冲积平原,由黄河、大黑河、宝贝河、什拉乌素河冲积而成。地势平坦,微有起伏。盐渍化普遍,沼泽零星分布,由冲积砂粘质砂土、砂质粘土堆积而成.海拔高程1000—1050米。风成地形,分布于县境西南、南部黄河以北局部地方,由细纱、粉纱组成固定砂丘和砂垅。海拔在987.8~1277米之间,平均海拔为1132米。</p><p class="ql-block">三、气候条件</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春季多风少雨,夏季温热多雨,干湿季节明显。秋季短促凉爽,冬季漫长干冷,寒暑变化剧烈。年平均气温7.3℃,年均无霜期126天,年均降雨量362毫米。</p><p class="ql-block">四、水文条件</p><p class="ql-block"> 县境内现有7条河流,包括黄河、大黑河、什拉乌素河、宝贝河、缸房河、银号河及沙河等。其中,黄河由北什四份村流入,在上中游分界处的河口古镇南折而入晋陕峡谷,流经县境37.5公里,流域面积4.97万平方千米,年平均径流量315.4亿立方米,年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其次,有自东北向西南流贯县境42公里的大黑河,有从南的力图村入境的什拉乌素河,有从西黑沙图村入境的宝贝河,有从黄家营村入境的缸房沟河,有从北而来的哈素海退水渠等季节性河流,均汇入大黑河,然后注入黄河,故素有“万水归托”之称。境内河流总长192公里,河网密度为0.144米/平方千米,年均地表水径流量为5.34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为1.48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68148.2万立方米。</p><p class="ql-block">五、自然植被</p><p class="ql-block"> 托克托县地处中温带半干旱生物气候带。由于黄土高原长期遭受侵蚀和森林的自身演替,境内已不存在天然森林,天然的原生植被受到破坏。植被划分为草原植被、草甸草原植被、盐生植被和沙生植被类型4种。其中,退化的草原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新营子镇东南部山地丘陵(属蛮汉山系)地带。其所处生境较为干旱瘠薄,分布的植物以旱生、超旱生种类为主,群落结构简单、植被稀疏低矮、盖度较低。草甸草原植被类型主要分布在黄河、黑河流域的冲积平原和洪积台地。盐生植被类型分布在黄河、黑河、银号河、宝贝河、什拉乌素河流域及呼托公路两侧,多与草甸植被镶嵌分布,分布区以伍什家镇、古城镇为主。沙丘沙地草原植被类型此种植被类型主要分布于双河镇、新营子镇境内的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地带。</p><p class="ql-block"> 森林资源:托克托县林地面积26823.9hm2,森林覆盖率12.1%,林木绿化率12.3%。全县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11801.6hm2,占林地面积的44.0%,疏林地面积188.9hm2,占0.7%,灌木林地面积5291.1hm2,占19.7%,未成林地面积244.6hm2,占0.9%,苗圃地面积213.9hm2,占0.8%,无立木林地面积3051.0hm2,占11.4%,宜林地面5368.7hm2,占20.0%,林业辅助生产用地面积664.1hm2,占2.5%。活立木总蓄积量826413m3。其中,有林地蓄积量725879m3,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87.8%;疏林地蓄积量3553m3,占0.4%;四旁树蓄积量96767m3,占11.7%;散生木蓄积量214m3,占不足0.1%。经普查有13科19属31种,人工林以乔木杨树为主,柳、榆次之。还有部分刺槐、油松、樟子松等。灌木有:乌柳、红柳、枸杞、柠条、沙枣等。(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老字号“天顺成”创立始末 </b></p><p class="ql-block"> 文/乔红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乔家在托城北街创立了众多商号,有“天顺成”、“天福成”、“天顺公”、“天顺厚”、“天顺泉”,同为农商并举的“陆称行”。其中“天顺成”商号规模最大,且经营时间最长,主营油坊、缸坊、塘坊、种养殖和粮食加工等。主营的白酒生产量较大,为托城七大缸房之一,产品远销包头、归化城(今呼市),方圆百里闻名遐迩。</p><p class="ql-block">一“天顺成”的兴起</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老字号“天顺成”创始人乔尚华祖籍山西太谷县。始祖乔舒居于曹庄,官至礼部尚书之职。后由于时事变迁,家道中落,当第九代传人乔复元接管家事时,生活已是难以为继。万不得已,乔复元只能一担箩筐挑起一双幼子与全部家当,随着大批同乡告别土瘠民贫的家乡迁至塞外小城托克托县谋生。当时的托克托县地广人稀,水草丰美,适宜种植。乔复元在西城墙外挖一孔窑洞安顿好妻儿后便开始了开荒务农的辛勤耕作。</p><p class="ql-block"> 乔尚华(乳名双双)系乔复元的嫡系曾孙,他自幼在一家糖坊做小工。凭着做事认真肯吃苦的精神与精湛娴熟的制糖技术,深得主人厚爱。成家后随着四个儿子的相继出世,日子过得很是窘迫。全家人只有一条像样的裤子与妻子轮流出门遮羞,四个儿子别说穿了,连填饱肚子也成了问题。出于无奈,双双只好趁夜深人静后潜入糖坊偷糖糟为家人充饥,后被东家发现,怀疑他偷回去喂猪,跟踪后获知实情,深表同情,于是任其随便取用。</p><p class="ql-block"> 一个偶然的机会,双双结识了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此人见双双为人忠厚老实,要与他义结金兰。双双疑惑不解:“我一个穷小工,你为何要与我结拜?”朋友说:“我和你做兄弟,是看你人实在,并不是有图与你。”双双觉得朋友如此厚爱自己也就不在犹豫,于是二人摆好香案向天起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p><p class="ql-block"> 一天,义兄来到双双的住所,问双双开一间糖坊的所需资金,双双以为义兄想开糖坊,于是认认真真为其核算好所需数目。几日后,义兄手提钱袋再次登门,要资助一笔钱让双双开间糖坊养家糊口。双双自然不肯接受,俩人推来让去,因为双双知道义兄的家境也不宽裕。义兄了解双双的为人,知道双双不会轻易接受自己的馈赠,最后只好说以息相借,双双才满含热泪接受了义兄的一片诚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双双辞去糖房的工作后就开始着手经营自己的作坊,购置所需家具。四个儿子也都长大成人,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一家人井井有条的安排与忙活中,糖坊初具规模。一年后,双双带着双倍的财物去还义兄,义兄说什么也不肯收,要双双把钱拿回去继续拓展业务。双双知道义兄的秉性,决心投入更多的成本以更多的收益回报义兄的苦心。</p><p class="ql-block"> 乔维系双双的二儿子,是一个有胆有识的青年。他每天除却家中事务外经常上街闲逛,听街头巷尾的人们谈论时局动态及生意上的事。当时的托克托县与河口镇是内蒙地区重要的商贸埠口,南来北往的商务客船川流不息,黄河水运业务十分兴盛。这一天,从宁夏过来两艘装满豆子的货轮,行进到托克托县境内的船出了故障,商家不得已只能便宜出售货物。可当时的平民百姓有几家能拿得出这么多钱呢?有钱的大商号能拿出钱,但不知道来年市场上豆子的行情,不敢轻易冒险。乔维看准了这一次难得的机会,凭着乔家的为人与信誉,向各街坊和商号借钱买下这两船豆子。由于托克托境内连年大旱,第二年的豆子价格很快上涨。就是这一次冒险,为乔维以后的创业生涯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其实,乔双双一家艰辛开办的糖坊除去还清义兄的借款外,也所剩无几,四个儿子相继成家,一家大小吃穿用全指望糖坊微薄的收入,经常入不敷出。随着双双年事已高,他把糖坊的所有物事交于四个儿子后,从此不再过问商界琐事。四个儿子中除了老二乔维外,其余均老实巴交,不善经商。糖坊的经营管理顺理成章落在了乔维之手。</p><p class="ql-block"> 乔维在接手糖坊后,凭他的精明强干,大约于公元1880年左右创立了“天顺成”商号。</p><p class="ql-block"> “天顺成”曾在商界有一段兴盛时期,后不知什么原故乔维与老三都英年早逝,使“天顺成”正常的运营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两家遗孀也暂由大哥与四弟乔祥代为照料。可四个家庭在一个锅里搅稀稠,终不是长久之计,经商议后决定分家。一向忠厚老实的乔祥同情两家大嫂,分家时物品由嫂子们先挑,尽量做到让两位嫂子满意。分家后,乔祥只身带了几本陈年老账去喇嘛湾讨要,无奈现款没收回,只要了些瓷器抵债。一向不喜经商的乔祥只得变卖瓷器购置田地务农。</p><p class="ql-block"> 乔祥一生共养育七男二女,长子乔殿显为了一家人的生计问题,与父亲商量决定重操旧业。要想开铺子,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地理位置。乔殿显看好了当时与老宅相连,也是当时商号密集的地面,筹借资金买了下来。后又投入大量人力与车力,用三四个月的时间垫起地基,用一年的时间盖起了几间住宅与糖坊及碾磨坊后开始了又一次艰难的创业生涯。</p><p class="ql-block">二.“天顺成”的经营机制</p><p class="ql-block"> “天顺成”首先投入生产加工的就是自产的农作物,当运转正常后,逐渐扩大了经营项目,增盖了油坊、粉坊、缸坊及迎街的栏柜,与原来的院落形成了一座占地面积约四五亩、五十多间房屋的四合大院。这就是后来的“天顺成”大院。</p><p class="ql-block"> 民国21年(公元1932年),托克托县的工业发展逐渐走上正规。其中酿酒作坊共有10家,以生产白酒为主,年产5万多公斤。粮行12家,粉坊5家,其中“天顺成”、“德兴泉”、“永厚泉”、“福兴隆”等商号是托克托境内有名的“六称行”。商号加工粮食、植物油和酿酒,其中“天顺成”的糖坊、粉坊的产品排列榜首。大量产品销到了归化城和包头,均得到一致好评。这些行业又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例如,碾磨坊在给客户加工粮食时赚取的麸皮、糠,油坊、糖坊、缸坊的糟料及粉坊与豆腐坊的水浆等,均是喂养猪、牛、羊的好饲料。“天顺成”除了养肉猪外,也养种猪,每年的猪仔也是一笔不少的收入。牲畜多了,排泄的粪便自然也多,这又提高了种植业的产量。成为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一条龙企业。</p><p class="ql-block"> “天顺成”的作坊一年加工几种不同的季节性产品。如糖坊,冬天立冬后开始熬麻糖,到了春暖花开后又开始熬小糖儿,等这两个旺季过后再炸糖麻叶。粉坊也是多项加工的作坊,冬天做粉条,打成捆后在春节前销往各地。其余三季就做凉粉、粉皮等,有绿豆、小米、淀粉等不同原料的,类似现在的酿皮店。在加工过程中,把豆浆、粉浆提取其精华做成早点的饮品,或熬粥,剩余的喂猪。</p><p class="ql-block"> 天顺成每年把自产的农作物加工销售,也常去周边地区收购原料,也有的农户上门推销,换现钱,也换米面、油类等。遇到大客户现钱不够付账时,写张字据,以后随时来领取。凭着“天顺成”的声誉,送粮户们也不怕赖账不给。“天顺成”有时也做些随买随卖的转手生意赚取小利。(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b>河口春寒</b></p><p class="ql-block"> 文/杨建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39年3月28日(二月初八)河口镇的早晨,风和日丽春意盎然。和往常一样,男人们大部分在院里整理农具,因为春耕马上就要开始。女人们打猪喂狗做家务。孩子们三个一伙,五个一群,有的在街巷追逐打闹;有的在院里玩耍······</p><p class="ql-block"> 时年八岁的杨金华(以下称金华)和他的同学刘定帮(乳名满海)在所住大院自制风筝。大院座东朝西,位于河口三道街最繁华的中心地段,房东是商人许二为。租住户有打工的三裕厚、皮匠郭四、河口小学的老师刘祥贞、河口小学校长刘振基、小商贩陈有富、钉鞋匠马毛、地毯师傅杨小柱(金华的父亲)、赶轿车者聋子和麻绳匠吕金狗。大门洞里是闫如山开设的商铺。大门南侧也是商铺,还有豆腐坊和薛珍珠(秃珍珠)的铁匠炉。北侧是闫如山和冯保的商铺。从大门越过马路有刘岗和李七十三的商铺。整个大院的吃吃喝喝以及生活日用品不出百米都能方便解决。</p><p class="ql-block"> 用浆糊粘好了两个风筝,正准备拴脑线。母亲呼喊金华和满海吃午饭,跑回家看看墙上的挂钟,已经十一点三十分。忽然听到了空中嗡嗡······响声,金华顺着声音往外一看:“满海······满海,快看,飞机来了!”两个人一溜烟跑到南房屋顶,其他院落的大部分居民也跑出来看稀罕,六架飞机速度慢高度低,自东南飞来,上面印有白底红日的日本国旗一目了然。尽兴观望之时金华大声喊了起来“满海,你看飞机掉下······?”说时迟那时快,五道庙滩处枪声密集子弹如雨,紧接着巨响不断,沿线扔下了炸弹,飞机朝着西北方向飞去了。</p><p class="ql-block"> 金华、满海从废草垛里爬了出来,惊魂未定心里纳闷,我们在房上站着,怎么来这里了?再看看四周,一片血海,喊声、哭声揪人心肺。此时金华小小的心里明白了,刚才飞机上掉下来的是炸弹。调头就往家里跑,尽管情况紧急,金华还是挨个看了大院门前躺在血泊中的邻居们,十八具尸体多么熟悉啊!还有两具生面孔是清水河来河口买东西的商人。回到家里一看,父亲坐在地上两手抱着一只流血的脚呻吟着。“爹,这是怎么了?”金华开口便问。哎:“刚才飞机扔炸弹受伤了,估计无妨。”看着无奈的父亲,金华心里难受。心急如焚的母亲安顿金华:“快去南头看看你姥姥家有事没事?”</p><p class="ql-block"> 按照母亲的吩咐,金华返出大院向姥姥家跑去。街道两侧的商铺倒塌的居多,到处可见鲜血和被炸飞的肢体。最为凄惨的是薛珍珠的铁匠炉处,师徒二人只剩下烂衣服和四处飞溅的肉泥,入殓时分不清是谁,只好将收集到一起的肉泥平分装入棺材。距铁匠炉不远的地方有两人被炸的四分五裂,在街道上找到脑袋,西南黑河河神庙对面找到了胳膊和腿,其他无法寻找了。铁匠师傅薛珍珠的自家院里也落入炸弹,院里看飞机的全部炸死,唯有屋里的一位老太太幸运的活了下来。路上还有怀孕妇女被炸的母子分离。让金华最难忘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妇女失去一条左腿,手托大地欲站不能,还不停地自言自语:“我咋来来?我咋来来······?”说话中一头栽到地上一动不动了。</p><p class="ql-block"> 跑进姥姥的院里,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金华,半个院变成了废墟,姥姥和姥爷一个家门外一个家门里,他们早已没有了生命迹象。住在姥姥家的哥哥被炸飞了帽子,死里逃生。二舅在去张四豪的路上,听说河口被炸,急忙返回。看到家中的情景,一屁股坐在地上没了主意。看到二舅如此光景,金华又火速返回自家。没有考虑母亲的感受脱口而出:“妈,我姥爷、姥姥都死了。”听到这突如其来的噩耗,一直坚强的母亲昏了过去,此情此景也让金华悔过自己:“不该那样告诉母亲。”</p><p class="ql-block"> 遭灾的家庭处理了善后事宜,逐步开始恢复生活。回想当时,日本鬼子投下了九颗炸弹,第一颗正中金华姥姥的院里,第二课落在薛珍珠院里,第三、四颗扔在菅敏大院门口和西墙外,第五颗投于许二为大院南墙外的空滩,第六颗击中薛珍珠的铁匠炉,第七颗亲幸了许二为房后冯保大院的东院,第八颗则在康马宝院的东南角爆炸,第九颗差点毁坏了龙王庙,西墙外的一声巨响,把日本鬼子的滔天罪行永远的铭刻在河口人民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日本鬼子为啥轰炸河口?有误炸说;有革命者回到河口说;有河口小学高高的旗杆上旗帜醒目说······。不管哪种说法到现在也没有确实的依据。所能看到的就是托克托博物馆收藏的1939年8月19日的日寇和伪政府合办的《蒙疆日报》做了记载:炸死民众40人,炸伤26人,房屋倒塌194间,”伪县公署经调查,呈报巴彦塔拉盟公署转政务院鉴核,拔转款4720元,计死者每位40元,伤者每位30元,房屋一间10元。金华的父亲领上了30元,但他的姥爷、姥姥却分文未得。更可恨的是该报将恶行嫁祸与中国共产党,用微薄的补偿来掩盖其罪行。</p><p class="ql-block"> 我查阅了《托克托文史资料》和《古镇河口》,又聆听亲历者口述,在这次血灾中,炸死67人,炸伤八十多人。炸后人们捡来的炸弹壳上还铸有“昭和三年”的字迹。且那时候的中国共产党根本没有飞机。确凿的的事实面前,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嘴脸就大白于天下了。</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不过79年前的河口之春却是河口人民灾难深重之时,那毁灭性的轰炸使河口的方方面面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口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今年的河口之春又迎来了十九届三中全会的好政策,3月18日(二月初二)刚刚举办的“首届黄河开河鱼节”和“黄河一溜弯托县炖鱼厨艺大赛”又给河口带来了发展机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运用好现代科学技术,河口古镇一定会再兴繁荣!</p><p class="ql-block"> 特别感谢87岁高龄的金华老人与我口述经历。也想再找到有亲历者诉说记忆,多角度全面的见证这一历史事件。</p> <p class="ql-block"><b>家乡开河鱼</b></p><p class="ql-block"> 文/红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旧历二月,是黄河开河的季节。鱼儿经过一冬冰层下的蜷伏,养得膘肥体壮,鲜美可口,是吃鱼的最佳时节。每每到了这个时候,人们都要饱饱地吃上一顿开河鱼。到现在,托县的开河鱼已经很有名气了,携家带口从周边各地赶来吃开河鱼的大车小辆络绎不绝,整个黄河一溜湾的大小鱼馆人头攒动,异常火爆,而且价格不菲。但所吃的鱼都是池塘里人工精养的,黄河野生鱼仅是一张空头支票而已。家乡的开河鱼之所以那么出名,恐怕也是沾了黄河鱼的光。或许人们坐在黄河边,无论吃什么鱼,在心底里都把它当成黄河鱼了,确实有点儿附庸风雅的味道。这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 </p><p class="ql-block"> 我小的时候,根本没有什么养鱼池,但只要有水的地方总会有黄河鱼。家乡的土地靠黄河水灌溉,那时是自流水,鱼儿哗哗地往上涌,只要浇地就能捉到鱼。这不禁勾起了我许多的童年记忆。 </p><p class="ql-block"> 我们中滩村的东面,在黄河旧道上有一个早年冲击形成的大水池,大人们都叫它“曹三圪洞”。每到浇地的时候,村民们就把多余的水退到这里,所以积水很深,长年不枯。每每春夏之际,“曹三圪洞”水鸟鸣翔,水草茂盛,里边水生物众多。这是我和小伙伴们的儿时乐园,我们经常在这里耍水摸鱼。每年春天开河后或夏天阴雨农闲的时候,父亲都会引着我在这里钓鱼。每次钓鱼前,总会在老墙角或田埂上找蚯蚓、蝲蛄、蟋蟀之类的鱼饵。父亲拿着锄头,我拿着一个小铲子和一个里面装了一些泥土的瓶子,只等父亲一锄挖下去,我就随即在挖开的泥土里把蚯蚓拨弄出来,然后装进玻璃瓶。新莜麦下来的季节,父亲也会用莜面捏成小团儿作鱼饵。 </p><p class="ql-block"> 那时买不起的鱼竿,父亲的钓鱼杆是自制的,很简陋,仅仅是一根木棍上绑着一截竹杆,在最细的尖部拴上了一条尼龙线,线上面再系一个塑料球作浮标,鱼钩是用纳鞋底的大针烧红钳弯做成的。然后,父亲戴上草帽,把我背在背上,提着一个装鱼的篓子和准备好的鱼饵出发了。 </p><p class="ql-block"> 跟着父亲钓鱼的日子,我非常开心,因为不仅可以喝上鲜美的鱼汤,吃到香喷喷的鱼肉,而且还可以在池边自由自在地尽情玩耍。当然也常常因吵闹嬉戏而惊走了即将上钩的鱼群,父亲便瞪着眼用手比划着让我静下来。每次我和父亲出去钓鱼,母亲都会在家里焖好糜米饭等着炖鱼。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父亲去钓鱼,不仅仅是我们生活条件清苦,需要这些鱼肉改善生活,一饱口福。更重要的可能是,他难得清闲,钟情于静静坐在轻风拂柳,花草幽香,水波微漾的池塘边吧。 </p><p class="ql-block"> 我和父亲的战利品以鲫鱼最多,也有一些鲤鱼,但不会太大。拿起鱼篓往盆里一倒,大大小小的鱼儿刚一滑进去,就象高温下沸腾的水一样炸开了,溅得地上到处是水渍。我就兴奋地开始数,可是数来数去总是数不清。这时,我会拣出一些身强体壮的养在桶里,再帮母亲把其余的杀好洗净准备食用。</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杀鱼的技术,去鳞、开膛、取腮,一系列动作毫不拖泥带水,当然,在辛勤劳动之余没忘了增添一下情趣,那就是踩鱼鳔。当时鱼鳔是没有人吃的,要么是当了孩子的玩具,要么是当废料扔进了垃圾堆。在那个没有玩具的年代,孩子们怎么会放弃这难得的机会呢?于是,我和弟弟妹妹你一个、我一个地踩,还比比看谁踩的最响亮呢。 </p><p class="ql-block"> 每到浇地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也常常到渠里摸鱼。鱼没有摸到多少,只是弄得满身泥巴,回家后,免不了被母亲和姐姐责骂一番。 </p><p class="ql-block"> 吃鱼吃了很多年,杀鱼也杀了很多条,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不忍心下手了。 </p><p class="ql-block"> 那天清明节,我回村子里上坟烧纸,正赶上一个儿时的小伙伴在“曹三圪洞”用电船捕鱼。一个不是很大的木头船上装着一台四轮车的发动机,手里拿着通了电的长柄网兜,在水里四处捅,鱼群只要经过网兜附近,就会触电打懵飘起来,然后就被很轻易地捞了上来。我感觉很新鲜也很奇特,完全颠覆了我小时候捕鱼的概念,于是就亲自上船体验了一把。的确很灵验,居然不一会儿就捕到了两条鲤鱼,其中一条足有二斤多重。作为奖赏,那个和我一起玩大的伙伴便把这两条鱼送给了我。 </p><p class="ql-block"> 回来后,我把奄奄一息的两条鱼放进卫生间一个大桶里,装上水,再把水龙头开到滴水状态,等晚上食用。 </p><p class="ql-block"> 一路颠簸,两条鱼一入水就猛呼吸。记得父亲说过,渴久了的鱼突然遇到水很可能会加速死亡,我虽然有些担心它们无法存活到晚上,但也不能眼睁睁看着它们渴死。不料,它们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环境,并且在水里来回摆动,一副潇洒自如的样子。 </p><p class="ql-block"> 有了这两条鱼儿,我去卫生间显然勤快了许多,当然,主要目的是看它们在做什么。它们有时肩并肩呆在红色的桶底,像是说悄悄话,又像是在休息;有时,它们浮在水面,嘴巴一张一合,张开的时候有一半露在水面上,显得很调皮;有时,它们会上下翻腾,你追我赶,直搅动得水底的杂物在桶内翻腾,浑浊不堪。 </p><p class="ql-block">计划赶不上变化,晚上外出赴宴,只好把这两条鱼继续养在桶里了。 </p><p class="ql-block"> 早晨醒来,我先奔卫生间而去,一看,桶内只有那条大鱼在游动,另一条小一些的鱼居然横躺在了地砖上,心想,没救了。伸手去拣,它居然跳动了一下,可能它跳出来的时间并不长,于是,再把它放回到桶内。两条鱼经过短暂的别离,欣喜异常,又在桶内追逐起来。 </p><p class="ql-block"> 到了上午十点多,我便又一次来到卫生间,将桶里的水一点点往洗碗池里倒,可能它们已经预感到将要发生的事情,在水里剧烈地跳动起来。我有些不忍,但还是一狠心把它们倒进了没有水的洗碗池里。我知道,接下来,它们将会作垂死挣扎,急忙走到离厨房较远的房间里去。可是,鱼儿因为缺氧而拼命跳动做最后努力的声音还传进了我的耳朵。厨房鱼儿的声音渐渐稀疏,我起身走进了厨房。两条鱼有气无力地躺着,那条大的嘴边还带着血迹,看来它刚刚经过了奋力抗争,它们都睁着眼睛张开嘴巴像是在对我说着什么。我突然发现自己多给了它们一天的生存时间,实际上让它们多感受了一次濒临死亡的绝望,无意中,竟做了多么残忍的事情。 </p><p class="ql-block"> 歉意,内疚,不安,再多的心绪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它们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我拿起那条大鱼,一边去鳞一边心里说:鱼儿,对不起了,我不得不结束你的生命,就算昨天我没有将你带回家,你也会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就算我将你放生,你又怎能逃脱捕鱼者的网?认命吧。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归宿,我们抗拒不了。有一天,我也会奔赴黄泉,走完自己的人生轨迹,我们毕竟来过,活过,都到这个世界上走了一遭,没有遗憾,你说对吗? </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心释然,它们也好象是听懂了我的心语,不再动弹了…… </p><p class="ql-block"> 爱钓鱼的父亲走了,在家里焖好米饭等着炖鱼的母亲也走了,姊妹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儿时的小伙伴也各奔东西了,“曹三圪洞”早成了私人承包的养鱼池。后来黄河水位下降,建起扬水站用抽水机灌溉,浇地的时候也看不到一条黄河鱼了,或许黄河早被污染,里边根本就没有鱼了。一切都在改变,唯一没有改变的是我每年春天吃开河鱼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b>托县炖鱼的传说</b></p><p class="ql-block"> 文/内咸 方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久很久以前,黄河和大黑河交汇的地方住着一对夫妻,靠打鱼为生,男人叫焦腊;夫人叫怀香。这天,焦腊在黄河里一网打住两条鱼。这两条鱼一条是金色鲤鱼,一条是银色鲤鱼,而且长相怪异,龙头凤尾,头形似龙头,鱼须四条长而威武,鱼的鼻头开花且龙须环绕,鱼头摆动如龙啸山摇,霸气迫人。怀香高兴的不得了,拿着两条鱼跑回了家。</p><p class="ql-block"> 今天焦腊高兴,拿出一坛老酒喝酒,并让媳妇儿炖这两条鱼。“不好了,不好了,金色的鱼给银色的鱼吐沫湿润了。”怀香从厨房跑出来说。</p><p class="ql-block"> 两口子看着这感动的一幕,怀香心软了,说:“这就是相濡以沫啊!这两条鱼一定是夫妻俩,焦腊咱们放生了吧!”</p><p class="ql-block"> “好不容易捞住这么大两条鱼,你让放生?这条银色的鱼肚子这么大,鱼米多,肯定好吃。”</p><p class="ql-block"> 怀香说: “这条肚里怀宝宝了,不能杀。”说着摸了摸自己凸起的肚子。</p><p class="ql-block"> “杀个鱼都婆婆妈妈的,你不忍心杀,我来。”说着拿起菜刀。</p><p class="ql-block"> 突然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金色鲤鱼化作一位翩翩公子跪下求道:“大哥饶命,大哥饶命,你们要吃就吃了我吧!把我娘子放生了哇!她已身怀六甲。”说完哭了。</p><p class="ql-block"> 夫妻俩吓了一跳,怀香躲到焦腊身后,焦腊壮着胆子问:“你是哪里的妖怪?”</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妖怪,我是黄河里的一条鲤鱼。”</p><p class="ql-block"> 原来,银色鱼是东海龙王的外甥女,一天白龙女化作人形来黄河游玩,遇上了同样化作人形的红鲤鱼,两人相见倾心,不久坠入了爱河。因为身份悬殊,龙王家族反对他们的婚事,龙王老爷更是下令要杀了红鲤鱼,白龙女知道后,偷偷跑来送信,让金鲤鱼逃命,并告诉金鲤鱼自己怀孕了。这时追兵到了,两人私奔逃命。他们躲过追杀,躲藏到了黄河的支流大黑河里。还是被领兵追杀的舅舅东海龙王的儿子三太子发现了,舅舅疼爱外甥女,故意延迟追杀,没有杀掉金鲤鱼。他怕父王的神力探测到白龙女的气息,用法力把大黑河封印了,并把白龙女变成一条鱼,不让别的鱼虾在大黑河里生存。</p><p class="ql-block"> 焦腊若有所思说: “我说大黑河里打不到一条鱼,原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 怀香说:“你们跑到黄河干吗了?不挺挺在大黑河呆着。”</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大黑河呆了几百年了,今天陪夫人出来散散心,没想到被大哥网住了。”</p><p class="ql-block"> 这时,白龙女不停的挣扎。</p><p class="ql-block"> “两位大哥,快放了我们哇!我们离开大黑河的时间不能太长了。大恩日后定会相报。”说完翩翩公子变回原形,不停的给银色鱼吐沫。</p><p class="ql-block"> 怀香和焦腊急忙把两条鱼放进水桶里,匆匆向大黑河走去。把两条鱼放进河里时,两条鱼变成人形拜谢。白龙女说道:“谢谢大哥大嫂不杀大恩。我还有一件事求两位大哥。我怀孕了几百年了不敢生育,因为大黑河被封印了,我们的孩子生下了也不能在大黑河里活命,我们答应舅舅不能去黄河里生活。麻烦两位大哥为我们去解除封印。”</p><p class="ql-block"> “我们两个凡人,怎么能解除封印了?”焦腊问。</p><p class="ql-block"> “明天有一队兵马要路过这里,这是两支天鹅翎羽,明天午时,你们俩口子把翎羽插在头上,就会变成两只天鹅,把那队兵马留住。”</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中午,两口子按白龙女说的把翎羽插在头上,变成两只美丽的天鹅飞向天空,瞬时祥云朵朵,奇光异彩。不一会儿,吸引来一群天鹅在他们周围盘旋。果然有一队人马看到这个景象后追了过来,天鹅飞入云中消失不见了。这队人马便是赵武侯率领的,他看到天鹅盘旋,祥光照耀,认定这里是吉祥之地,便决定在这里筑城,并取名为云中城。</p><p class="ql-block"> 自从赵武侯建了云中城,大黑河的鱼多了起来,原来是赵武侯筑城破坏了龙太子的封印。封印解除后,白龙女和红鲤修炼成仙上了天宫。为了报恩,他们的后代大量繁殖,大黑河的鱼也日益增多。</p><p class="ql-block"> 云中城建成后,赵武候要隆重庆贺。张贴告示征集地方美食十八道菜谱,凡入选者,赏银五十两。这时,怀香孩子得了病,无钱买药看病。怀香为得赏银揭了告示,做了一道炖鲤鱼,评审官员尝了尝,说黑河鲤鱼腥味太重,不能上庆贺菜谱。焦腊在大黑河边焚香祷告求白龙女帮忙,白龙女和红鲤鱼没有出现,焦腊失望回来。这天夜里,白龙女托梦,让怀香在炖鱼时放入两种调料,并把调料放在枕头边。</p><p class="ql-block"> 春来河开,这天,赵武侯大摆宴席,焦腊和怀香推着一辆大车,送来了上一百盘炖鲤鱼,整个云中城鱼香美味飘香。赵武侯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炖鱼,顿时大悦,赏了焦腊和怀香一千两银子,从此夫妻俩过上了幸福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焦腊和怀香死后,埋在了黄河边,焦腊的坟头长出了一种红色果实的植物,为了纪念焦腊,人们叫这种植物为辣椒;怀香的坟头也长出了一种黄色的植物,同样为了纪念怀香,人们叫这种植物为茴香。</p><p class="ql-block"> 有了云中城,人口自然多了起来,炖鱼美食也繁荣起来。清代,沿黄河官吏都要将开河后打捞的“开河鱼”上贡给皇帝,民间誉为"活人参"。开河鱼以黄河鲤鱼为最,此外,还有黄河鲶鱼、草鱼、鲫鱼等。托县开河鱼色泽明亮,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加上托县特有的辣椒和茴香,做出的托县炖鱼更是闻名遐迩。 </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托县开河鱼节成了当地的文化节之一。</p> <p class="ql-block"><b>托克托县燕山营乡的37个村名来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燕山营乡:位于托县东部25公里处。属土默川边缘部分,俗称“东沙梁”。东与黑城乡接壤,西与南坪乡为邻,南至黄河北岸,北到新营子乡,西南靠中滩乡,东南接乌兰察布盟清水河县喇嘛湾乡,总面积106平方公里。1950年划属三区。1958年成立大公社,归红旗公社所辖(驻地黑城)。1962年从红旗公社分出来,驻地在燕山营村,故名燕山营公社。1984年改为燕山营乡。辖10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现属新营子镇)。</p><p class="ql-block"> 燕山营:村。清乾隆年间,大燕山营一带的居民迁此居住,形成村庄,得名小燕山营,后改为燕山营。</p><p class="ql-block"> 马圈圐圙:村。清嘉庆年间,该村是蒙古族牧民放牧圈马的地方,故名。</p><p class="ql-block">老杜营:村。清乾隆年间,杜氏先来此住,建村后得名。</p><p class="ql-block"> 小碱沟:村。清乾隆年间,因该村处在一条碱沟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石匠营:村。清乾隆年间,山西偏关地区一名张天贵的石匠来此定居,故名。</p><p class="ql-block"> 塔布峁: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周围有五个土丘,故名。塔布,系蒙古语,意为“五”。峁,系汉语,意为“土丘”。塔布峁,意为“五个土丘”。 </p><p class="ql-block"> 麻黄滩: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落时,此地麻黄成片,故名。</p><p class="ql-block"> 碱壕:村。清乾隆四年建村。因附近有一碱沟,故名。</p><p class="ql-block"> 东壕:村。清乾隆年间建村。因位于一条沟的东面,故名。</p><p class="ql-block"> 西大圐圙:村。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在此驻牧,建有圈牲畜的圐圙,形成村落后冠以方位得名。 </p><p class="ql-block"> 大燕山营:村。清乾隆十八年,有个叫燕山的人来此地居住,形成村落后由人名得村名。</p><p class="ql-block"> 杨家圪堵:村。清乾隆年间,陕西府谷县杨氏来此定居,因地形高低不一,故名。</p><p class="ql-block"> 树林子:村。清同治年间形成村落,因村周围是茂密的树林,故名。</p><p class="ql-block"> 达对营:村。清乾隆年间,有个叫“达对”的蒙古人在此居住,故名。</p><p class="ql-block"> 东大圐圙:村。清乾隆年间建村。位于西大圐圙东南,故名。</p><p class="ql-block"> 树圪洞: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因此地地形低凹,四周环树,故名。</p><p class="ql-block"> 章盖营:村。清乾隆年间,此处有一章盖的官员。村庄形成后,以此得名。“章盖”,即“章京”,清代官衔名。</p><p class="ql-block"> 前房子:村。清乾隆年间形成村庄。因位于章盖营村南,故名。</p><p class="ql-block"> 大石窑:村。清乾隆年间,来此定居的人,以天然石窑为屋,形成村庄,故名。</p><p class="ql-block"> 碱池: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时,因村中有一熬碱的碱池,故名。</p><p class="ql-block"> 毛不拉:村。清乾隆年间建村。村旁有一含碱的水泉,因水质不好得名。位于乡驻地南部。“毛不拉”,系蒙古语,意为水质不好的泉。</p><p class="ql-block"> 耿庆沟:清乾隆年间,蒙古人姜耿庆先住此地,建村后得名。</p><p class="ql-block"> 胡忽浪营:村。清乾隆年间,有个姓胡的货郎曾住此地,形成村庄后得名(胡货郎),后演变为现名。位于乡驻地东南。</p><p class="ql-block"> 冯彦:村。清乾隆年间,冯氏先居此地,形成村庄后得名。位于乡驻地东南。</p><p class="ql-block"> 后圪卜:村。清嘉庆19年形成村落。因村址在西壕赖村后的一块低凹地,当地称低凹地为圪卜,故该村以方位称为后圪卜。</p><p class="ql-block"> 西浩来:村。清乾隆50年建村。因村西北有沟口得名。“浩来”,系蒙古语,意为口子。</p><p class="ql-block"> 高巴什营:村。清道光19年,蒙古族高巴什先在此定居得名。藏语“高巴什”官布拉希的谐音,意为吉祥。位于乡所驻地东南。</p><p class="ql-block"> 田家柳二营:村。清乾隆年间,山西柳二来此种地,称柳二营,后田家来此居住,因地处柳二营西北,故名。位于乡驻地西。</p><p class="ql-block"> 赵家柳二营:村。清乾隆20年间,赵氏迁居于此,因地处柳二营附近,故名。位于乡驻地西。</p><p class="ql-block"> 任家柳二营:村。清乾隆年间,任氏迁来居住,因靠近柳二营村,故名。位于乡驻地西。</p><p class="ql-block"> 一间房:村。清乾隆50年,周胡在此盖了一间房,后形成村庄,名周胡一间房。后张贯来此,因其势力大,便将周胡一间房更名为张贯一间房,现简称一间房。</p><p class="ql-block"> 南石峁:村。清乾隆50年,迁来此地的人家居住在小石山的阳面,故名。</p><p class="ql-block"> 小口子:村。该村位于交叉路口处,故名小口子村。</p><p class="ql-block"> 巴彦桑:村。清代,此地是格图营白亥村(人名)的牧场。形成村落后得名“白亥村场”,1982年更为现名。巴彦桑,系蒙古语,意为“富饶之源”。位于小口子村北。</p><p class="ql-block"> 那木架:村。清乾隆年间,此地是蒙古人放牧的秋营地。建村后得名。那木架,系蒙古语,意为“秋营地”。位于乡驻地西北面。</p><p class="ql-block"> 东梁:村。清乾隆年间建村。该村位于那木架东面的土梁上,故名东梁村。</p><p class="ql-block"> 石峁:村。清乾隆40年建村。因有个小石山,故取村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