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平常事~观云冈石窟

老卓

<p class="ql-block">从应县出发,行程70多公里,高速路桥费17元,到达位于山西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的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  千佛殿院内新建的石塔围栏上挂满上千块参观祈福平安法会善男信女们祈福牌,密密麻麻,红红绿绿一大片,牌子上写着各式各样的祝福,祈福的话语,令人眼前一亮,甚是喜庆。</p> <p class="ql-block">  在云冈灵岩寺千佛殿举办癸卯年礼佛消灾祈福平安法会</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坐落于云冈石窟大景区的湖心岛中央,整个寺院为三进院落,是按照北魏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的描述而仿建的。</p> <p class="ql-block">  灵岩寺旁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  露天大佛所在的石窟(又称白佛爷洞),为公元460年始建云冈石窟时的“昙曜五窟”之一。初建时有窟顶及前壁,大约在辽代前崩塌,后又建的木构窟檐亦毁于战火,无奈成为露天大佛。</p><p class="ql-block"> 垂肩盘腿的释迦坐佛,因石像较白被称作白佛爷,通高13.7米,佛像面部丰满,高內髻,深目高鼻,大耳垂肩,有八字髭,手结禅定印,两肩宽厚,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大佛挺拔健硕,比例匀称、法相庄严、气韵雄放,突出了鲜卑游牧民族的强大,是云冈石窟佛像石刻艺术的代表作、是我国佛像艺术的杰作,大佛两侧各一立佛,胁侍菩萨,可惜西侧佛像被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靈岩寺洞(第三窟)</p><p class="ql-block">公元四七一至四九四年</p><p class="ql-block">雲崗最大的洞窟,原設計爲大型塔廟窟,但終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構大閣,今僅存十二個梁孔,説明當年的佛, 爲面闊十一開間制。上層臺面兩端各一座三級方塔, 塔間鑿二明窗,明窗之間爲一廡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彌勒。窟面東西各開一門,窟内北壁雕阿彌陀佛、觀世音和大勢至菩薩三尊像,即「西方三聖』。主尊高口米,倚坐,面部圆潤豐满,神態超然。兩侧菩薩頭戴實冠,精美莊嚴。其雕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邊四说,多依據造像藝術風格而推論。窟内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遗迹,是了解古代石窟開鑿方法的珍贵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窟内本尊坐佛高约10米,面貌圆润,看上去很慈善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看到本尊身上到处都是孔洞感到很是奇怪,别的洞窟也有类似情况,原来清朝时为了保护佛像,曾大规模的重新泥塑。工匠将木桩打入佛像并绕上绳子,以类似今日的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方式进行维修。百年后当泥层脱落时,木桩就外露,使得佛像千疮百孔。看来这又是一起历史上好心办了错事的范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冈大佛是云冈石窟第五窟三世佛结跏趺释迦牟尼中央坐像,(民间俗称云冈大佛,)高达17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第13窟,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5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双首啣珠,由于主像与前立壁距离较近,显得气势恢弘。窟顶前半部二龙交首,龙身间缀饰云纹和16身高发髻、翩翩飞舞的飞天,有呼之欲出之感。精妙之处当属大佛右手臂肘下的托臂力士,独具匠心,长有四臂,两臂高举托起大佛右臂,两臂撑腰,造型奇特优美,使得庄严肃穆的洞窟顿时透出活跃的气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北魏孝文帝迁都河南洛阳,云冈石窟工程也告一段落。但是接着这位热衷于佛事的帝王又在洛阳拉开了营建龙门石窟的序幕,这是后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