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塘寺<br>扎塘寺位于扎塘县县政府所在地,由扎囊十二贤人中的扎巴恩协巴所建,扎巴恩协巴生于公年1012年(北宋真宗5年),与噶举派玛尔巴是同年生人,他年届七十岁时岁(公元1081年)时为扎塘寺尊基,七十九岁时被一弟子用筷穿其心而死世时,寺庙尚未完工,直到公元1093年寺庙才全部完成,总计建寺十三年"。<br>扎巴恩协已原为噶当派僧,后得当巴桑杰传授希杰派法要,遂自成一派称为扎巴派。<br>扎塘寺是西藏较早的建筑之一,整个建筑布局,是按照佛教密宗的曼陀罗建造而成。扎塘寺原名"阿丹扎塘寺",意为五有扎塘寺。五有是相对桑耶寺而言,即桑那寺不具有这些东西。所谓"五有",一是扎塘寺主殿(即祖拉康)底层转经回廊的宽度,比桑耶寺的多一弓(宽0.9米);二是中层转经回廊绘有千佛像壁画;三是底层象征龙王卓思坚,四是中层象征南工月杰钦;五是上层象征药王热互拉。扎塘寺在建筑过程中,还是吸收了不少桑耶寺的建筑风格。<br>这座寺庙曾经在那特殊的十年之中,被当作粮仓使用,大殿里的佛像全部被拆毁,只剩佛像的基座与背光,大殿墙上也被粗暴地开了两个窗户通风采光,但幸好大殿墙上的那些壁画得以在粮食的保护下幸存到了今天,色彩依然鲜亮。<br>扎塘寺在1996年被为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陆续有不少故宫和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来此研究壁画,这里的壁画和敦煌的吐蕃壁画有着某些联系。壁画绘制于扎塘寺建寺初期的北宋年间,是目前发现的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保存最好、年代最早的壁画。<br>由于这里没有条件像敦煌那样卖百元门票,并用先进的技术保护壁画,只好牺牲观赏性,在大殿设置了栏杆,把人与壁画隔开一米,游客并不能靠近,而且管委会在大殿里装有监控摄像头,确保游客不会靠近,不会拍照。虽然国内专家来过多次,但目前还没有改寺的壁画修复方案,守着这些国宝的就是管委会和僧庙里的僧人。<br>扎塘寺最珍贵的就是大殿中心主佛两侧留存的《释迦牟尼说法图》变相壁画。这些壁画构图饱满,线条娴熟,色彩绚丽,人物表情刻画生动,尤其是壁画中的佛陀与一众听法菩萨和罗汉的服饰,画师大胆地采用了世俗的华丽穿戴进行表现,下面图中释迦牟尼佛祖穿的靴子,据说就是那个年代西北游牧民族的样式。这简直就和欧洲的文艺复兴异曲同工啊,让原本高高在上的"神",有了人间世俗的血肉与穿戴,方能更接近信徒的内心世界。<br>扎塘寺的这些壁画和夏鲁寺里早期的壁画同属印度波罗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弯眉长眼,眼睑下垂使长眼形成弯弯的弧形,高鼻薄唇,脸庞多呈长方形,表情恬静,面带微笑。<br>虽然壁画中佛、菩萨、僧人与供养人的面部是印度波罗风格,但他们的服饰却肯定与印度无关(印度波罗风格的菩萨因为印度炎热的天气,通常是袒露上身的)。壁画里的人物大多身着柔软且富有垂感的丝绸长衫,大翻领,领口和袖口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卉图案。这种式样的服装,最早曾是吐蕃王朝时期王公贵族的流行服饰,可以和敦煌莫高窟159窟里的"土蕃赞普巡视图"参照呼应。壁画就像千年前的照相机,留下了那时候人们的吃穿住行,流行趋势,看着壁画就仿佛千年前的一位华丽的藏族贵族就这样站在眼前。<br>若是时间允许,我也许也会在这些壁画前驻留大半天,努力去看清那每一抹微笑,每一个手势,每一串珠链,每一寸华服。相隔千年的时间,同样的空间地点,时空交汇的对话,魅力无穷。<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