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种菸那些事

草千里

<p class="ql-block">  50年代,小的时侯,在俺农村老家,每年都要栽种菸。要知道,烤好的菸叶可卖钱,它是村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村里的办公经费开支,按工分分红,都依赖它呢。村民称它为地里种出来的小银行。</p> <p class="ql-block">  经查,"菸",就是现在所说的"烟",为多音字,在用作植物时,读作(yah),写作"菸",较为规范。《中华大字典.艸部》里说,菸,草名,别名淡巴菰,一曰菸。它产自吕宋(菲律宾),明时始入中国,采叶干之,切为细丝,可制各种之烟,吸之有害无益。</p> <p class="ql-block">  此种植物花呈粉红、大红、白等色,形似喇叭,种子特别小,在各类农作物的种子中,算是较小的。所以在俺老家,比喻人的肚量小,都会说,看你心眼子小的象菸种似的。</p><p class="ql-block"> 栽种前,先育苗,待苗长到20公分左右时,就在地里打好垄脊,按一定株距,将它栽在上面。这种植物不怕虫害,但不能缺水,必要时在各垄脊下边灌大水。它长得快,人为地控制它株高1.6米左右,为使叶子大而厚,还要注意打杈子。</p> <p class="ql-block">  制作菸叶要分六步走,即,劈菸、绑杆、上炉、卸炉、解菸、挑菸。暑假期间,除了挑菸小孩不插手以外,其他的活儿,我们小学生都能大显身手。</p><p class="ql-block"> 劈菸,就是在晴天的早晨。用手劈叶子,此时,叶子上有露水,方便手劈。一般一棵上劈2~4片。为防止湿衣裳,前怀中还挂上一块油布,衣袖挽得高高的。尽管这样,时间长了,再加上往地头抱叶子装車,仍免不了湿点衣裳和鞋子。手上,脸上也都沾满了又粘又黑的菸油,有人开玩笑说,唱包公不用画妆了。</p><p class="ql-block"> 绑杆。就是把菸叶绑在有固定尺寸的杆子上。杆子材质由葵花杆和几棵高梁秸扎成,上边预先带着粗点的线。将3片叶子为一把绑在杆子上,系上活扣,将各把子分在杆子左右,绑满杆子为止。这项活我们这般大的孩子和成年人都能做。因以杆子数量折算成工分,所以各家老少都抢着干。</p><p class="ql-block"> 上炉,就是把绑上菸叶的杆子,搁在烟炉(烤菸房)烘烤。由有经验的老农点炉看火,烤一炉菸一般需要3~4天。</p><p class="ql-block"> 卸炉,在晴天的晚上,把烤好的菸,拿出来放在露天的地上,让它接受天地之气,变软,方便解下。</p><p class="ql-block"> 解菸,笫二天凌晨,把菸叶从杆子上解下来。以杆子数量折算工分。所以各家只要能干此活儿的人,都是全家出动。此时,我们孩子,被家长从梦中叫醒,去解菸挣工分,实际上,因不能睡觉,最不愿意干这项活儿。</p><p class="ql-block"> 挑菸,就是把菸叶放在湿度大的地窖房中,变软后,由有经验的老年妇女,根据菸叶的颜色和形状,按"头黄、一黄、头青、一青"成色分类,并捋平分把扎好。因菸叶的成色与价格有关,挑菸我们小孩不参加这项活儿,但仍在村负责人的带领下,用地排车把菸叶拉到社里收购点卖钱。</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60多年过去了,如今俺老家都变成了社区,种植菸,早已成为了历史。虽说俺早已住在了城里,但对小时候与菸打交道的那种经历,仍心存怀念。那年代的菸叶子,片片可都是金条呢,它毕竟接济过俺老家那一方水土里勤劳的父老乡亲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谢谢关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摘自网络,致谢作者)</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