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3年2月16日我们来到了五岳之首-泰山。泰山又称岱宗、岱山,海拔1545米。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巍立在齐鲁大地上,主峰突起,群峰簇拥,呈现出雄、奇、险、秀、幽、奥、旷等诸多美的形象,形成了一种“从抑到扬”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天外村坐景交车到中天门开始沿着石砌的台阶向上攀登,会看到盘路蜿蜒、古木苍翠、松柏夹道,路旁的野花万紫千红,各具特色;古朴典雅的古代建筑一个接一个,应接不暇。</p> <p class="ql-block">斩云剑, 巨石挺立,似剑凌空,上刻“斩云剑”。据说有斩云化雨的功能。春夏之季,谷内常常乌云密布,斩云剑将云彩一斩为二,使得下方有雨而上方无雨,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古人盛赞泰山“万古此山先得日,诸峰无雨亦生云” ,孔子留下了“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赞叹,杜甫则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绝唱,而历代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留下佳句,题刻于石或崖,以峥嵘泰山。</p> <p class="ql-block">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自秦始皇开始到清代,先后有13代帝王引次亲登泰山封禅或祭祀,另外有24代帝王遣官祭祀72次。</p> <p class="ql-block">正行间,忽见溪谷陡升,石崖突立,飞瀑湍急,珠玉四溅,一座石桥横跨东西。桥畔常有云气弥漫,人行桥上,宛在天际,故名“云步桥”。这里林木茂盛山谷深幽,常为云雾笼罩。</p> <p class="ql-block">五大夫松位于云步桥与飞来石北侧的五松亭旁。盘路至此,有石坊赫然而立,额题“五大夫松”。坊西有古松,又称“秦松”,原有五棵,现仅剩两株,拳曲古拙,苍劲葱郁,被誉为 “秦松挺秀”,为泰安八景之一。据《史记》载,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大松树之下,因松树护驾有功,遂封该五树为“五大夫”爵位。五松亭上不远又有古松一株,长枝伸出,似向游人招手致意,这就是泰山有名的“望人松”,又名“迎客松”。长枝下垂似躬身招手邀客,这是泰山最珍贵的古树名木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崖壁上到处是大字题刻:“红桥飞瀑”、“霖雨苍生”、“河山元脉”、“太古清音”等。在石桥的周围有:“月色泉声”、“云步跻天”、“绝岩飞流”、“耸壑昂霄”、“快活天”等题刻50多处,真、草、隶、篆、行书、飞白应有尽有,琳琅满目,仿如天然书法展览。</p> <p class="ql-block">升仙坊是十八盘的起始处,为两柱单门式石坊,额题楷书“升仙坊”。宽2.82米,通高4.5米,建于双层方 石基上。基石长1.82米,宽0.64米,高0.5米。柱方形,下施滚墩石,兽头石鼓状。 柱上有门楣、额板、额枋,枋上置五斗。顶为五脊四注式,大脊雕圆头吻,浮雕瓦 垄、勾头、滴水。</p> <p class="ql-block">十八盘是泰山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共有石阶1633级,为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为清乾隆末年改建盘道时所辟。此处两山崖壁如削,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十八盘分为三个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十八,紧十八,这三个十八长度不到1公里,垂直高度有400多米,盘路陡立而倾角70至80度,几近垂直,前面的人,像是在我们的头顶上,这1633个石阶攀登最为艰难。从问心朝山到龙门坊为慢十八,由龙门坊到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十八,由升仙坊到南天门为紧十八。紧十八两侧有:“天门长啸”、“层崖空谷”、“天门云梯”、“云路千盘”诸刻。中途有悬空巨岩,如佛头侧枕,高鼻秃顶,慈颜微笑,名为“迎客佛“。 </p> <p class="ql-block">明朝祁承濮曾有一诗描写其景:“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 。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p> <p class="ql-block">过了十八盘,就到了南天门,海拔1460米,古称“天门关”,又名三天门。不仅形势险要,而且位于整个登山盘道中轴线的上端,使游人在山下就可仰瞻它那巍巍峨峨的形象。每当山间云雾出没、变幻无穷的时候,天门在云雾中时隐时现,十八盘似天梯倒挂,衬托的泰山主峰更加雄伟壮丽。跨入南天门,犹如登入天庭,顿觉风云生足下,却疑身世出人间。南天门建在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的低坳处,双峰夹峙,仿佛天门自开,有诗云:“山如穹窿势浑成,盘道千重若龙腾。云中回首惊来路,岱顶犹忆遥参亭”,南天门为元中统五年(1264年)由岱庙住持道长张志纯创建。门为阁楼式建筑,石砌拱形门洞,额题“南天门”。红墙点缀,黄色琉璃瓦盖顶,气势雄伟。门侧有楹联曰“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李白登临此处留下了千古绝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p> <p class="ql-block">进了南天门再上两层台阶就是天街,入口处的天街石坊始建于明代,是一座四柱三间式花岗石牌坊,所谓天街西起南天门,东止碧霞祠,全长0.6公里。是一条神韵天成的天上街市,路面宽阔、平坦,依岩而建的仿古店铺流光溢彩,这是任何一座名山所无法比拟的。游人漫步天街,飘然若在仙境。</p> <p class="ql-block">天街南天门东北有石坊,明人题额“升中”,清末废。1986年重建,今人武中奇题额“天街”。过了白云亭有升中牌坊,这个升中门本来在天街牌坊的位置的,明朝立,清末废,1986年重建,升中门原先的位置叫了天街。</p> <p class="ql-block">南神门,门内有东神门,西神门,盘道穿越其间。院中东为钟楼,西为鼓楼,北为重台,南大门筑于重台上,前后廊式。廊下东西山墙上有神台,供青龙、白龙、朱雀、玄武四方护卫神铜像。</p> <p class="ql-block">碧霞祠位于岱顶天街东端的高崖之上,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的祠宇,人们习惯称她为“泰山奶奶”,它是一组高山建筑的杰作,为岱顶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清乾隆三十五年重修后改今名。整组建筑巍峨严整,气势恢宏。远处眺望,白云缭绕,金碧辉煌,宛若天上宫阙。祠以山门为界,分内外两院,内院正殿供奉碧霞元君铜像,铜瓦覆顶;东西配殿分别祀眼光奶奶和送子娘娘,铁瓦覆盖。殿前有香亭、铜铸千斤鼎、万岁楼和乾隆御碑亭,错落有致,熠熠生辉,香烟袅袅,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泰山孔子庙,位于泰山天街东端北侧,为明嘉靖年间尚书朱衡所建,万历年间修大殿。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重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赐额“因高喻大”。1993年修复重建,一进院落,庙内有山门、正殿、配殿,内奉孔子,配祀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等孔子四圣。</p> <p class="ql-block">庙前有“望吴圣迹”石坊,相传为孔子望见白马的地方,1984年重建。还有一座“孔子庙”石坊。</p> <p class="ql-block">泰山在孔子心目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在孟轲看来,孔子像泰山高于其他群山一样,出类拔萃,没有什么人可以超越他。就像文帝庙中的对联――“孔子人中之泰山,泰山山中之孔子”,泰山为五岳之首,孔子是圣人之首,千百年来,泰山与孔子已凝成一个永久的文化符号,并成为民族的根基和血脉,让中华民族世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石阶而上,每隔一段台阶,就会有一个海拔高度的记录,就像是倒计时一样,我们在不断地接近极顶。景观石群中有块“五岳独尊”刻石,海拔高1532米,是泰山的标志之一,它也是人民币五元版的背面图案。这四个字是正楷书体,系清光绪丁未年间(公元1907年)由泰安府宗室玉构题书的。所谓宗室,也就是皇室的子孙,因此,当年题写五岳独尊四个字的人应叫爱新觉罗玉构。</p> <p class="ql-block">再上些台阶就是泰山极顶玉皇顶,门口有块无字碑,高6米,宽1.2米,厚0.9米的石碑。碑顶上有石覆盖,石色黄白,形制古朴浑厚。碑上没有一个字,因而被人称为“泰山无字碑”。有关此碑,人们曾多有推测。明、清两代,有不少人认为它是秦始皇所立。又有人推测,此碑很可能是汉武帝所立。据《史记·封禅书》记载,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前往泰山封禅,“东上泰山,泰山之草木叶未生,乃令人上石立之泰山巅”。可见,汉武帝确实曾在泰山顶上立过石碑,而且史书上没有说他曾“刻石”,因此说“无宇碑”为汉武帝所立的说法,也不无道理由。</p> <p class="ql-block">玉皇顶是泰山主峰之巅,因峰顶有玉皇庙而得名。玉皇庙始建年代无考,明成化年间重修。主要建筑有玉皇殿、东西两亭。东亭可望“旭日东升”所以叫迎旭亭,西亭可观“黄河金带”所以又叫望河亭。殿内祀玉皇大帝铜像。神龛上匾额题“柴望遗风”,说明远古帝王曾于此燔柴祭天,望祀山川诸神。殿前有“极顶石”,标志着泰山的最高点1545米,“极顶”二字是南阳王均于1921年所写。极顶石西北有“古登封台”碑刻,说明这里是历代帝王登封泰山时的设坛祭天之处。</p> <p class="ql-block">拱北石在玉皇顶东侧的日观峰上,有一巨石向北斜上横出,名为“拱北石”,因其形犹如起身探海,故又名“探海石”。石长6.5米,是泰山标志之一,也是登岱观日出的好地方。古人有“才听天鸡报晓声,扶桑旭日已初明。苍茫海气连云动,石上有人别有情”的诗句。游人可攀石而上,或观日出奇观,或赏彩云飞渡,趣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大观峰位于玉皇顶盘路东侧,大观峰削崖为碑,布满了历代题勒,其中最著名的是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5)登封泰山时御制御书的《纪泰山铭》,俗称“唐摩崖”。摩崖高13.3米,宽5.5米,24行,满行51字,全文1008字,书体为唐隶。铭文为玄宗李隆基撰书,相传由“燕许”修其辞,韩史润其笔。文辞典雅,书法遒劲,颇具盛唐风格。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说:“穹崖造天铭书,若鸾飞舞于烟云之表,为之色飞。”</p> <p class="ql-block">瞻鲁台 ,亦名爱身崖,位于日观峰南,原名舍身崖。瞻鲁台三面陡峭如削,壁立千尺,下临万丈深渊,立 此下望,令人眩目。此处又称“舍身崖”,因旧时常有人于此为父母求福而投崖舍身而得名。相传,旧时常有人为祛父母病灾,祈求神灵,跳崖献身。明万历初年,泰山巡抚何起鸣,在崖侧筑墙阻拦,更名爱身崖。清康熙年间,泰安州事张奇逢重修围墙,派更夫守护。1965年,泰安县政府在围墙南端开一圆门,并顺崖畔建凭眺石栏。</p> <p class="ql-block">瞻鲁台崖上有巨石突兀,高约3.3米,石旁大书瞻鲁台三字,俗称幡杆石。字面高140厘米,宽370厘米。瞻鲁台3字横列1行,字径130厘米,楷书。《诗经鲁颂》诗言:泰山岩岩,鲁邦所瞻。相传春秋战国时代,孔子曾登此瞻鲁台,举目眺望家乡曲阜,竟然能看到洛阳白马寺前拴马石上的白马。</p> <p class="ql-block">望海石西南为遥观洞,俗称昭真库,高深幽旷。又南石壁陡峭,为蜕仙岩。又有王老石屋,相传古有王老在此学道得名。稍东为涤虑谷,水西南流,中有独秀峰,俗称石笋峰。</p> <p class="ql-block">峰顶旧有迎旭亭,民国年间建泰山气象站。1984年在东侧依崖而筑观日长廊,全长30米,亭廊衔接,似仙阁矗立,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一般指东岳泰山(位于山东)、南岳衡山(位于湖南)、西岳华山(位于陕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泰山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左河水诗云:“魂雄气壮九州东,一敞天门旭日升。百代帝王趋受命,万方处士向蓬瀛。”可见泰山具有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长河,泰山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有眼不识泰山”, “泰山压顶不弯腰”……,都在不断加深着我们对泰山的向往。登临泰山,犹如攀登长城一样,成为许多中国人的梦想。泰山自古还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历朝历代,无论谁当上皇帝,第一件大事就是朝拜泰山,泰山也因此成为中国唯一受过皇帝封禅的名山。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名人宗师,都对泰山仰慕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成千古绝唱。历代赞颂泰山的诗词、歌赋多达万余首,诗歌,泰山文化的灿烂瑰宝。</p> <p class="ql-block">注:部分文字来自景区介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