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家风】开国中将刘忠不让子女以将军后代自居

习文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前卫报人·第3591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 【讲家风】</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开国中将刘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不让子女以将军后代自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红船融媒</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开国中将刘忠之女刘蒨在接受红船编辑部采访时动情地表示:“父亲一生在50多年的戎马生涯中,有30多年从事人民军队的教育工作。其中包括土地革命时期在红军学校学习、抗日战争时期在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工作、解放后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大学校务部长、南京军事学院副教育长兼物质保障部部长、北京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军政大学副校长。为我军院校建设和教育工作呕心沥血、立下汗马功劳。父亲不愧是我军建设院校的功臣。”</p><p class="ql-block"> 通过刘蒨的讲述得知,刘忠将军就是一本“故事宝典”,从年轻的泥瓦匠,到侦察科长、军队院校的功臣,再到退休以后仍心系群众的亲民将军,他的非凡一生值得回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b><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父亲不让我们以将军后代自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问及父亲母亲日常生活中的样子,刘蒨说:“我爸爸妈妈为人厚道,妈妈是农民出身,她对工农群众有很深厚的感情。院子(北京高等军事学院,今国防大学)里的老职工都是我爸爸亲自招来的,他们去世以后我爸爸都会去家中亲自慰问。”</p><p class="ql-block"> 在刘蒨的记忆中, 家里来了剪修树枝的工人,母亲伍兰英都会热情招待:会抽烟的递烟,不会抽烟的喝茶,家里有西瓜就切西瓜……平时生活中对他们的帮助更是家常便饭。有个老职工第二胎生了双胞胎,生活困难,伍兰英每个月给他们家订牛奶,一直到孩子们三岁。还有职工家里遭灾来借钱,伍兰英直接给了50块钱,并表示不用还。刘蒨说:“我妈妈去世的时候没留下什么钱,她都用来帮助别人了。”</p> <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刘忠、伍兰英夫妇在这个院里威信都很高。像父母亲一样,刘蒨还把很多老职工叫到一块吃了一顿饭,送给他们了礼物,使这些老职工都很感动。</p><p class="ql-block"> 刘蒨表示,在中国共产党夺取胜利之后,父母依然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本色,保持着我党我军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我们长大后,他们要求我们不以将军后代自居,不搞歪门邪道,要堂堂正正做人,要努力为党和人民工作。在我的记忆里,爸爸教育我们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一生不能做坏事,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就好。’”</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 刘忠对自己的孩子也有他们独特的教育方式,笔写(写回忆录)、言传(讲革命故事)、身教(以身作则)是他对子女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三部曲”。他要求子女生活上不准特殊,学习上要刻苦认真。只要有机会,刘忠总是带上儿孙回老家福建省上杭县才溪乡,还亲自为儿孙们讲解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史;在才溪乡著名的“光荣亭”“列宁堂”前合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周晓宇</p><p class="ql-block">统筹:王海荣</p><p class="ql-block">程序编辑:朱向锋</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