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二:天合四季明

轩雅居主人

<p class="ql-block">  今天是3月14日星期二,早上好呀。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不是金钱,是关心,是惦念,是平安,是健康,是一生永远不变的问候,愿我们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 逝去的风景不可留,未来到的日子不必追。</p><p class="ql-block"> 中年,是人生的分水岭。人生上半场,我们意气风发,总觉得事在人为。</p><p class="ql-block"> 生命后半段,我们低了头,认了怂,接受了生活的事与愿违。</p><p class="ql-block">人到中年才发现,岁月的确有薄情之处,但深情的人依旧在不止不休地追逐生活。</p><p class="ql-block"> 和岁月握手言和:</p><p class="ql-block"> 知乎上有个问题:有哪些越早明白越好的人生道理?</p><p class="ql-block">有个高赞回答说:早点妥协,就能早点自洽。</p><p class="ql-block"> 人年轻时,听不得“认输”“低头”这种字眼,总觉得那是懦弱与失败的标志。</p><p class="ql-block">后来才慢慢明白,面对不可捉摸的命运,学会与之平和相处,才是真正的成熟。</p><p class="ql-block"> 与年龄言和:</p><p class="ql-block"> 演员吴越接受过《人物》的专访。</p><p class="ql-block">专访前不久,她在剧组度过了自己50岁的生日。</p><p class="ql-block">在旁人眼里,进入中年的女演员会面临诸多职业上的困境,她反而从45岁以后,进入了事业爆发期。</p><p class="ql-block">谈及对年龄的困惑,她说自己依然会有,但比起当初的抗拒,现在更多是学会欣赏每一个阶段的自己。</p><p class="ql-block">若把人生比作四季,中年是秋,是成熟,是沉淀。</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再如年轻人那般朝气蓬勃,却有了足够的智慧去应付生活。</p><p class="ql-block">我们不再被世事纷繁迷住双眼,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杨绛先生曾说:人生,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站有一站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人到了中年,活得更舒适了,更坦然了,更淡定了。</p><p class="ql-block"> 年龄,不过是外界给予的标准。</p><p class="ql-block"> 任何时候,悦纳自己,安于当下,才是最高级的生活观。</p><p class="ql-block"> 与往事言和:</p><p class="ql-block">人活到一定年纪,多少都有了些故事。</p><p class="ql-block">或许是辛苦经营多年的感情,走向了散场的结局;</p><p class="ql-block">或许是执着于对某人的恨,不断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p><p class="ql-block">成年人的世界,谁走过的路不是爱恨交织,一边拥有一边失去。</p><p class="ql-block">但前半生的恩怨得失,不能搭上后半生去慢慢咀嚼。</p><p class="ql-block">就如美国作家安娜·威廉森所说:</p><p class="ql-block">沉溺于往事并不能让过去的伤痕愈合,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抚平昨日的伤痛。</p><p class="ql-block">中年以后,少纠缠过去,多成全余生。</p><p class="ql-block">改变能改变的,放下无法改变的。</p><p class="ql-block">岁月不堪数,与往事言和,才能迎来与生活的和解。</p><p class="ql-block"> 与平凡言和:</p><p class="ql-block"> 曾有外国记者问梁晓声:你们中国人好像很怕一种叫做平凡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梁晓声回答说:是的,中国人心里都暗怕着一种平凡的东西,那是平凡之人的人生本身。</p><p class="ql-block"> 年轻时的我们,满怀信心以为将来的自己必定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直至成年后被抛入人海,这才发现自己就是芸芸众生中最普通的那一个。</p><p class="ql-block">家境普通,长相普通,能力普通。</p><p class="ql-block">过了中年,这些普通似乎又加了倍。</p><p class="ql-block">我们额头上生出了皱纹,身材开始走样,每天都要应付琐碎的日常,支付一摞摞账单。</p><p class="ql-block">青春,随着岁月无声地流逝了,梦想也跟着碎了一地。</p><p class="ql-block">但谁又能说,这样的人生不值得一过呢?</p><p class="ql-block">我们的父母,不是大富大贵,但漫长岁月里,他们用滚烫的爱,为我们驱散了世间的凉。</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伴侣,并非人中龙凤,他却用温暖的怀抱,治愈了我们所有的无助与脆弱。</p><p class="ql-block">诗人汪国真曾写:我不会蔑视平凡,因为我也是其中的一员。</p><p class="ql-block"> 无论多么波澜壮阔的曾经,最终都会隐于琐碎的日常。</p><p class="ql-block">勇于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平凡,才是对生活最大的诚意。</p><p class="ql-block"> 与生活不止不休:</p><p class="ql-block">毕淑敏曾在文章里写,中年阶段的自己,不再豆蔻年华人面桃花,不能无忧无虑一人吃饱全家不饿。</p><p class="ql-block">但即便踌躇迷茫,她依旧愿意延长自己的中年阶段,因为“那是我一生中最勇敢的时刻”。</p><p class="ql-block">中年人的勇敢,大抵就是重压下的坚强,扛住挫折的坚韧。</p><p class="ql-block">是饱经沧桑后的初心不改,即便遍体鳞伤,也要继续与生活交战,不止不休。</p><p class="ql-block">扛住责任</p><p class="ql-block">作家连岳有位读者,15岁时出门打工,一个人扛起一家人的生活。</p><p class="ql-block">辛苦奔波20余年,弟弟妹妹大学毕业,他结了婚又离了婚。</p><p class="ql-block">如今年近40的他,哀叹自己婚姻失败,身材肥胖,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连岳却不这么看。</p><p class="ql-block">他说:“像你一样,扛着责任按部就班走的人生,看似普通,实则不凡。”</p><p class="ql-block">一个人能扛多少事,就能承担多少责任;能承担多少责任,也就会拥有多大成就。</p><p class="ql-block">中年人最大的本事就是栉风沐雨,以平凡之躯撑起一方烟火;是步履不停,努力看顾好家庭。</p><p class="ql-block">做父母坚强的后盾,妻儿踏实的港湾。</p><p class="ql-block">当你扛住责任,脚踏实地,生活自会给你答案。</p><p class="ql-block">保持锐气</p><p class="ql-block">白岩松曾说:人到中年时,不往上,就容易往下了。</p><p class="ql-block">有许多人以“年龄太大”“时间不够”为由,放弃了奋斗的热情,最终只能迎接生活的重击。</p><p class="ql-block">也有人始终锐气不减,把难堪与冷遇化作养料,如愿等来春天。</p><p class="ql-block">就像最近因《狂飙》爆火的张颂文。</p><p class="ql-block">前半生他是寂寂无名的小角色,被拒绝是家常便饭。</p><p class="ql-block">但他始终提着一口气。</p><p class="ql-block">没戏拍的日子,他认真观察生活,用心琢磨每个路人的表情,他去当表演老师,以“教”为学,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p><p class="ql-block">沉淀数年,终于在不惑之年,等到了上天的馈赠。</p><p class="ql-block">很喜欢这么一段话:“梦想这东西,我们每个人都有过。</p><p class="ql-block">区别只在于,有人在饱受挫折后放弃了自己,也有人不折不挠,撞倒南墙,把坎坷踏成了平地。”</p><p class="ql-block">人到了中年,变老并不可怕,没有希望才是真正的人生绝境。</p><p class="ql-block">你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努力,锐气不减地去追求,你梦寐以求的一切,才会奔赴你而来。</p><p class="ql-block"> 知乎上有个高赞提问:人到中年,最好的状态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有人回答说:是经历酸甜苦辣后的淡定平和,是历经沧桑后的锐气依旧。</p><p class="ql-block"> 和岁月握手言和,和生活不止不休。</p><p class="ql-block"> 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怀赤子之心,锐气不减,继续埋头过坎。</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强调天人感应,以人事配天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这种天人相应的观念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至今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 春天的逸乐</p><p class="ql-block">春天万物生发,故古人向来重视春天作为一年之始的意义,有关迎春的仪式和祭礼很多。</p><p class="ql-block">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批评说:“越俗扫墓,男女袨服靓妆,画船箫鼓,如杭州人游湖,厚人薄鬼,率以为常。二十年前,中人之家尚用平水屋帻船,男女分两截坐,不坐船,不鼓吹。……后渐华靡,虽监门小户,男女必用两坐船,必巾,必鼓吹,必欢呼鬯饮。”清明节恰值初春时节,利用扫墓祭祀的机会,人们出行游玩、歌吹戏耍、游庙逛街,张岱之所以批评这种华靡的风气,是因为人们“厚人薄鬼”,借祭祀的名义行欢愉之事。这种清明游玩的方式十分普遍,“杭城人家,清明皆插柳。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祭者尤多。提携男女,酒壶肴榼,村店山家,分馂游息。至暮,则花鼓土宜,捆载而归”(康熙《仁和县志》 卷五)。</p><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为传统的扫墓祭祀之日,本来具有悲切凄凉的氛围,但因为处于万物萌生的季节,人们常在扫墓的同时,到郊野踏青游玩,所以一直有着轻松欢快的气氛。元代戴表元《壬午清明》诗有句曰:“节序愁中都忘却,见人插柳是清明。登陴戍出吹弹乐,上冢船归语笑声。”忘却愁绪,欢笑而归,完全不是悲切的清明节该有的氛围。寒食节和清明节也有很多体育、游戏活动,增加了欢愉的气氛。唐代韦应物《寒食》诗有句曰:“晴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彩绳拂花去,轻球度阁来。”一派轻松欢快的气氛。</p><p class="ql-block">又如端午节,宋人高承所著《事物纪原》引述他说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原本也是表达哀伤、纪念忠烈的日子,但后来逐渐成为龙舟竞渡、欢快游玩的节日。明代王绂的诗歌《端午赐观骑射击球侍宴》中有这样的句子:“葵榴花开蒲艾香,都城佳节逢端阳。龙舟竞渡不足尚,诏令禁御开球场。”</p><p class="ql-block"> 夏天的生机</p><p class="ql-block">“四时天气促相催,一夜薰风带暑来。”(宋赵友直《立夏》)春生夏长,夏天是生长的季节,芳菲歇去,大地一派清和秀茂的景象。夏日炎热,加上避暑条件有限,人们在高温时节往往是比较难受的,所以古人常以疰夏、病暑、苦夏来称呼夏日。</p><p class="ql-block">夏季又是农忙季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宋翁卷《乡村四月》)。农业社会中,农忙是最重要的事情,就连争讼官司之类的事都要先放一放,等农闲时再处理。江南地区在立夏这一天后,“群出采桑,垂芦帘于户,各忌喧哗,并词讼、征粮一应停止,谓之‘蚕忙’”(中华民国二年《於潜县志》)。</p><p class="ql-block">春有花朝节迎接花神,夏天常在芒种日饯别花神。《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就记载了送花神的场景:“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设摆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闺中更兴这件风俗,所以大观园中之人都早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夏日重避暑,也重养生。“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黄帝内经·素问》),中国人讲求“冬病夏治”。夏季有很多禁忌和养生原则,如虽然夏日炎热,但反而不宜多食冰冷食物,不宜着凉等,体现了中国的养生哲学。夏天南方湿热,疫病多发,所以人们很重视夏日的饮食与保健,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民俗传统,让夏日变得多姿多味,如立夏日“啜新茗,啖新梅,食青笋、蚕豆,云可解疰夏之疾”(中华民国二年《於潜县志》)。</p><p class="ql-block"> 秋天的收获</p><p class="ql-block">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清朗喜悦的氛围。同时秋天繁华渐退,也有萧瑟悲凉的情绪,所以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酷暑渐消,体感舒适,秋日总有着安闲、寂静的感觉:“乱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刘翰《立秋日》)</p><p class="ql-block">秋季虽也是农忙季节,但也有许多休闲活动,如民间流行的斗蟋蟀,就是在秋天进行的。斗蟋蟀俗称“秋兴”,吴地在“白露前后,驯养蟋蟀,以为赌斗之乐,谓之‘秋兴’,俗名‘斗赚绩’。提笼相望,结队成群”(清顾禄《清嘉录》卷八)。秋天最为欢乐的日子应该是中秋节,古有拜月、祭月习俗,后流行在中秋赏月,是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秋成为中国重要且热闹的节日之一。中秋之夜,皓月当空,陈瓜果于庭,团圆畅饮,闲聊赏月,是中国文化中最富温情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冬天的萧瑟</p><p class="ql-block">“霜始降,则百工休。”(《礼记·月令》)冬天降临,草木枯黄残落,农事基本完毕。冬日闲暇较多,娱乐活动也十分丰富。“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宋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秋天斗蟋蟀称为“秋兴”,冬天里斗鹌鹑则被称为“冬兴”。</p><p class="ql-block">冬天天气严寒,故抵御寒冷,保养身体,是冬天里最重要的事情。冬天一到,马上“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宋刘克庄《初冬》)。古人避寒的方法很多,比如“暖阁”就是很常用的一种。暖阁大概是一个小的暖室,冬天坐进暖阁休闲娱乐,是很美好的享受。“斗室藏春稳护持,梦回宵漏自迟迟。嵇康煅灶眠虽暖,如此奇温恐未知。”(清何耳、易山《燕台竹枝词·暖炕》)因为空间小,所以有“奇温”,看来保暖效果不错。古代也有很多避寒挡风的用具,清代竹枝词《燕台口号一百首》有诗曰:“家家高挂却寒帘,织草编芦也未嫌。巧绝风门随启闭,活车宛转引绳添。”原书注释说:“贫家以芦草为门帘,又糊纸作风门,旁用铁圈作枢,引以绳,号‘活车’。”已经有半自动的效果了。</p><p class="ql-block">十六国时后赵第三任国君石虎,在冬天设置温室浴池,寻欢作乐,十分奢侈:“严冰之时,作铜屈龙数十枚,烧如火色,投于水中,则池水恒温,名曰‘焦龙温池’。引凤文锦步障萦蔽浴所,共宫人宠嬖者解媟服宴戏,弥于日夜,名曰‘清娱浴室’。”(《香乘》引《拾遗记》)就避寒技术来说,已经十分发达,但这只是荒淫的帝王才能有的享受。</p><p class="ql-block">冬至大如年,冬至是冬季最重要的节日,地位与春节相当,“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唐杜甫《小至》)。在冬至日,很流行画“九九消寒图”。明代刘侗、于奕正所撰的《帝京景物略》说:“冬至日,人家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就是说,在冬至日,画线描的素梅一枝,其上有八十一瓣花,冬至开始,每天染色一瓣,等到所有花瓣都染色后,春天就到了。“消寒图”也有其他的形式,比如说在窗子上贴一枝梅花,女性在早晨化妆时,每日用胭脂画上一圈,等八十一圈画完,窗外树上的杏花就开放了,表明此时大地回春。“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元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还有人把八十一个圈排成九行,每天涂一个,根据天气的不同画不同标记:“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