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3.13日下午一二节,市二中语文教研组进行了每两周一次的大教研活动。活动主题为:继续学习新课标“核心素养”部分,深耕研课磨课活动,走进名师课堂。</p> <p class="ql-block">第一环节:课标学习明方向。</p><p class="ql-block">上次教研组共同学习了“任务群”,本次教研学习“核心素养”。语文教研组长对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深处浅出的分析,并且对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一一进行解说,建议大家结合教学实际和现有学情进行灵活变通,但前提是有效。</p> <p class="ql-block">第二环节:深耕研课磨课。</p><p class="ql-block">在第一轮授课教师说课,同头课教师提出中肯建议后,授课教师第二轮备课说课,针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及课堂检测题的设计,全教研组的教师又给出建设性意见。</p> <p class="ql-block">第三环节:走进名师课堂。</p><p class="ql-block">本次观摩学习的名师课堂是程翔老师的《诗经》二首之《蒹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程翔老师的课堂很传统,连个课件也没有,课堂设计也不花哨,如果按现在的优质课标准,估计也不算达标,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从《诗经》解题到主旨的探究都是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尤其是探究主旨,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发了多边思维,有的学生思考得很有深度。这不就是核心素养的体现吗?但如果作为一节赛课,这节课可能不够现代,不够完整,环节也不符合赛课标准,甚至还有点落伍。从应试角度看,似乎也没标准的问题答案。但作为常态课,我觉得对学生的素养提升一定有帮助。正所谓“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殊途同归,只要课堂有生成,学生有所思有所得,能举一反三,谁说这不是一节好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依据课标定方向,实现目标的路径有多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未尝不是一种进步。</p> <p class="ql-block">策划:市二中语文教研组</p><p class="ql-block">督导:雷书光</p><p class="ql-block">成员:张红梅 李艳芳 姚明丽</p><p class="ql-block"> 王光明 李 凌 秦瑞雯</p><p class="ql-block"> 宋 燕 李冠超 杨 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