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老”同游五峰山

黄加忠

<p class="ql-block">  大明万历二十六年,户部右侍郎庄国祯丁忧回到泉州已经七年了。这年他七十一岁,身体健康如昔。八月,炎暑渐消,新凉初上,正是闽南旅游的好时节,庄国祯动了出去走一走的念头。</p><p class="ql-block"> 石狮的虎岫岩,云石光润,林木青葱,是一处滨海游赏胜地。特别是八九月,当地有一种风俗,男男女女携带食物酒水,出来游玩嬉戏,虽然不是春天,却名曰“游春”,热闹有趣。庄国祯向朋友们提议,去游览一番如何?大家欣然赞同。泉州文化史上的一次重要活动由此开启。</p><p class="ql-block">庄国祯(1527-1605年),字君社,号阳山,是大诗人王慎中的乘龙快婿。三十五岁登进士,六十三岁内艰丁忧回籍,为官三十七载,仕途顺利。他性格坦荡,原则性强,言必称国家制度,强调吸取经验教训。他在位时“不屑借誉养交”,退休后依然保持一贯作风,“居常所过从不过一二故人厚善者”。这次他邀请的朋友,就是几位“平生相与周旋欢好”的旧交。</p> <p class="ql-block">活动留下了一份名单。名单上除了荘国祯自己,还有六位朋友:</p><p class="ql-block">黄思近(1530-1607),字与仁,号似山,琼州知府黄瓒第三子。黄瓒和王慎中是好朋友,所以他和庄国祯是世谊。同时他和庄国祯也是嘉靖四十一年进士同年。《泉州府志》称其“遵职循法,坦衷真意,于上下朋友咸宜,人谓古君子”,但他的仕途并不得意,在参政这一职级上淹滞十数年,万历二十一年以云南左参政致仕。</p><p class="ql-block">林云程(1533-1629),字登卿,号震西。嘉靖四十四年进士。他的诗文书法在当时大有名气,是明代“后七子”诗歌复古运动的一员健将。何乔远说:“嘉靖之季,济南李按察(李攀龙)、琅琊王司寇(王世贞)首倡中原,建旗置鼓,气势勃张,海内诸公有文辞者,翕然应之,独闽中暗无声,乃有晋江震西林先生挺出海涯,驰神古初,而一时所称海内诸公之伦,先生厕其间。不有林先生,吾惧闽中之旗靡而鼓死也”。可惜他的著作《兰窗杂记》、《丛兰馆史编》都佚失了,存世的只有现藏兰州大学图书馆的明刊《史编抄断》和武汉博物馆的《行草书自作诗卷》手卷,二者都是海内孤本,珍贵文物。他一生仕途不顺,两度知州,两度曹郎、两度知府,万历十八年前后从汝宁知府任上退休。用现在的话说,级别止于正厅,是七人中最低的。但他的享寿,却在七人中最高,活了九十七岁。这得益于他一生的良好心态。七人中,他和其他人关系也最多:南京刑部尚书陈道基微时在黄思近叔叔黄瑀家中设塾十年,教授《尚书》,他和黄思近都是陈的学生,后来还做了儿女亲家;他和黄凤翔、林乔相是举人同年,和詹仰庇是进士同年。</p><p class="ql-block">欧阳模(1535-1607),字宏甫,号八山。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抗倭将军欧阳深。大概是军人家庭的影响,他性格倜傥豪爽,座客常满。嘉靖三十八年连捷进士,通过县令、郎官、知府的阶梯,提拔为广西按察副使,但不久就受到排挤诬陷,“忌者目侧之”,“时未五十”罢归,其时大约在万历十三年前。他“初不作诗,后与郡中诸老结社,亦探韵为之,必尽兴,然篇不多也”</p><p class="ql-block">黄凤翔(1540-1615),字鸣周,号仪亭,隆庆二年榜眼,是明代荣登鼎甲的第一位泉州士人。按照明廷对进士的分配培养制度,他始终在中央任职,官居清要,循序而升。他曾两次致仕,又两次起复,到万历二十三年九月十日,才以母老请辞得准,但圣旨尚命以南京礼部尚书衔在籍候用。可见圣眷之隆。他为人谦虚谨慎,每次回到泉州,离城十数里就撤去仪仗,单车入城,并一再叮嘱车夫不可呵赶路人。</p> <p class="ql-block">詹仰庇(1540-1610),字汝钦,号咫亭,云南按察司副使詹源之子,嘉靖四十四年连捷进士。他从小就敢作敢为,入仕后依然以敢言著称。当了三年南海知县后,提拔进京当了御史。上任才两个月,隆庆帝要动用国库购买珠宝,詹御史写了一封措辞尖锐的奏折劝阻。接着,又针对太监管理烟火库失职、管理库藏贪污等连上奏折。皇上与皇后分居,他也严厉批评。八个月里四次上疏,恪尽了监察的职责,但也把皇帝和周围的人都得罪了。他也是一时胡涂,在给皇上的奏折里竟使用了对下级行文才用的“照”字,于是被抓住把柄,廷杖一百,罢黜为民。祸福相倚,灾祸也为他赢得了一生的好名声。明朝的君臣关系十分奇特,君固然无视臣的人格,动辄棍棒伺候,臣也乐得以君为箭靶,动辄尖锐批评,以博取士林的声誉。詹仰庇回乡几年,万历皇帝登基,他得以起用为广东参议,但到任仅一月就辞职而归,直到万历十三年,又起用为江西参议,这才走上了晋升的快车道,不数年晋升至左副都御史的高位。但在行使职责的时候,又重蹈了因言惹祸的覆辙,万历十八年正月,被调任刑部左侍郎。他立即提出了退休申请,不允,再提,八月廿二日,终于同意他回籍调养。算起来,他一生中为官之日少,家居之日多。他在泉「留连溪山,兴至必有赋咏,皆超脱工炼,潇然物外之思」。</p><p class="ql-block">林乔相(1542-1623),字廷翰,号锦峰,嘉靖四十一年连捷进士。七人中他最年轻,中进士时也才二十岁,尚未成亲,皇上特地降旨让他回乡完婚,成为一时美谈。他在户部工作多年后,历任知府、按察副使、参政、按察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但是很不幸,在他以右副都御史职衔巡抚贵州任上,贵州出了一件大事:播州(今遵义)土司杨应龙作乱。朝廷不得不派兵平乱。平播之役,是万历三大战争之一。林乔相作为当地最高军政长官被追责,受到了严厉处分,万历二十三年罢归,万历二十八年进而革秩。</p><p class="ql-block">看来,连结庄国祯这个朋友圈的,同年是主要纽带。在这个朋友圈里,虽然官职有高低,但大家排名序齿不序爵。能够做到这样,固然有“乡党序齿”的儒家伦理作支撑,但也说明他们之间不拘虚礼的开明心态和亲密关系。</p> <p class="ql-block">  诸老首游虎岫及附近永宁卫城、大孤山和山上的关锁塔,都是登临望海的好地方。七位老先生离开虎岫岩,写下不少诗篇,黄凤翔高兴之余还写了一篇《登孤山塔赋》。次游的灵源山。途经草庵小息,九月九日到灵源登高,再到安海神仙观。</p> <p class="ql-block">  七老从安海回来没几天,九月下旬,又去了南安官桥的五峰山。 </p><p class="ql-block"> 传说五峰山多灵怪,非有道行者不能久住。传说的产生也许和五峰山的地貌有关。山上多巨石,或相迭成屋,或相对似鱼,或突起如雄狮,或高嵌若飞燕,奇险荒乱。这是典型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由岩石历经数万年的风化而形成。五峰山顶峰的片瓦寺(也称一片寺),就是依靠一片巨石架起的宽大空间修建的。成化二年的状元罗一峰,授官翰林院修撰不到三个月,就被贬谪为泉州市舶司提举,对这里特所心赏。片瓦寺往下一点,有个觉海寺,诗人王慎中曾往游览。两人都留下了诗篇。山川人文,交相辉映,自然吸引了这些老先生。片瓦寺旁的巨石上有他们的记游刻石:“万历戊戌秋九月晋江庄国祯林云程黄凤翔林乔相南安欧阳模安溪詹仰庇同游此”,楷书,笔划端凝遒劲。其中没有黄思近,他因“尘事”牵缠而未能同往。</p> <p class="ql-block">  近日得宗兄黄运福所赠《山游吟稿》与《后溪诗集》合册,遂有五山峰山行之思。昨得闲,遂驱车前行,“登高望远,揽山水之奇变,娱耳目于清旷寥廓之表,而窅然失一世之混浊”,不虚此行矣,归后乘兴试新纸,抄巜山游吟稿》残存五峰山诗合为一扇,以纪斯游也。</p> <p class="ql-block">  注:上述文字多节选黄治权宗叔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