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原名徽音,汉族,祖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福州),出生于浙江杭州。林徽因是清华大学教授,为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作家,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杰出女性”。</p> 为建筑梦想不断努力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0年,她与父亲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一位女性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p><p class="ql-block">1924年6月,她赴美攻读建筑学。但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只好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p><p class="ql-block">1928年8月,她回国并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和丈夫一起调查探究了190个县2738处古建筑,并实地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很多古建筑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全国以及国际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如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p><p class="ql-block"><br></p> 从事建筑科学研究的同时兼顾文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曾负责《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p> 开创了中国古建筑研究体系 <p class="ql-block">1937年夏,她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卢沟桥事变后,林徽因随营造学社迁往昆明,住在巡津街一所名为“止园”的宅院里。林徽因妇夫所开展的第一项研究就是昆明的古建筑调查。林徽因常常既要负责孩子的照。顾和教导,又要整理大量的绘制图纸和文字资料。1938年10月至11月,经林徽因和其夫调查的有圆通寺,土主庙、建水会馆、东寺塔、西寺塔、真庆观大殿、金殿等约50余处昆明主要的古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艰苦的物质条件,使她肺病复发。在病榻上,她通读了廿四史中有关建筑的部分,为写《中国建筑史》搜集资料,经常工作到深夜。几年中,她帮丈夫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和用英文撰写的《中国建筑史图录》稿。</p> 中国辉煌建筑文明的守护者 <p class="ql-block">林徽因于1946年8月回到北平。1948年底,清华大学所在的北平郊区解放了。她和丈夫应解放军的请求,编写《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此书后来演变成为《全国文物保护目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平解放后,林徽因受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从1949年9月到1950年6月,她与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几位教师一起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的设计任务。1950年,她被任命为北京市计划委员会委员兼工程师,她反对拆毁城墙、城楼和某些重要古建筑物,以极大的科学勇气和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力主保存北京古城面貌,并提出修建“城墙公园”这个既能保存古文物又可供人民憩息的新设想。</p> 是文化的创作者 也是保护者 <p class="ql-block">1951年,她担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与此同时,为挽救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抱病深入工厂做调查研究,并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亲自参加试制,并为工艺美术学院培养研究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5年4月1日,病魔夺走了她的生命,享年51岁。她的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墓碑下方有一块刻着秀丽花圈的汉白玉。这原来是为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雕饰试刻的一个样品,人民把它作为一篇独特的无字墓志铭,奉献给它的创作者林徽因。</p> 谈林徽因 <p class="ql-block">每当谈起林徽因时,除了“人间四月天”这样美丽的诗句为大众所知,与她的名字相关的,是满篇的“感情八卦”“她的三个追求者”“惊艳的美貌”“与其她女性作家的恩怨”…… 而事实上,她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古建筑学家,是杰出的设计师,还是一位很有成就的诗人。这些才是林徽因的历史身份和第一位的身份,而不是什么民国花边绯闻主角。</p><p class="ql-block">她不像传统的女子般处于“被动”,她虽然看着文弱且瘦削,但她是一个从来不停止前进脚步的人,她永远在走着。所以,直到现在,她不仅不被一些男性理解,因为她不符合男性对“贤妻良母”的想象;她也不被一些女性理解,因为她好像有点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女性或许在媒体中总被定位在立足于男性角度的一维框架内:在这个框架下,人们的目光往往聚焦在女性的外貌、风流轶事和奇闻八卦中,而不看重她们思考、发明或创造的能力。这种叙述向大众传播了一种女性“能力不足”“优柔寡断”的假象,也使更多正处在最重要的学习时期的女孩们对自己产生怀疑或者失去信心。</p><p class="ql-block">无处不在的性别偏见,在阻碍着一些女孩的进步。所以更要向女孩们展示这些同性的成就与力量,她,你,我,我们都是女性,我们该为这个身份自信起来!你要明白你拥有无限的潜能,你要知道只有自己才有资格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