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都江堰

清雅竹韵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年正月初三,我坐车来到都江堰景区秦堰楼。下车后细观此楼,依山而立,雄峙江岸,结构精巧,峻拨壮观。</p> 进秦堰楼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景区六十五岁以上老人免票,我拿出身份证直接刷卡后进入秦堰楼,从导游手中接过耳机挂在耳朵上,就听到了她那温柔热情的话语:“游客朋友新年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水利明珠都江堰景区参观游览。我们现在进入的地方叫秦堰楼,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原来叫观景台。伟大领袖毛主席五八年三月二十一日曾站在这个位置观看过都江堰后改名幸福台。一九九三年市文物局在这里修建了五层二十四米多高的仿古建筑,因都江堰建于秦国而取名叫秦堰楼。”</p><p class="ql-block"> 站在伟人曾经站过的地方凭栏远眺,鱼嘴分水堤、宝瓶口、飞沙堰等水利工程尽收眼底。它虽然没有桂林山水的清秀脱俗,也没有青城山的清幽安静,更没有九寨沟的绚丽多彩,但却因它的智慧以及它独有的气势令世人震撼,也令我心驰神往。</p> 拜二王庙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秦堰楼来到二王庙,导游介绍说:“在四川号称天府之国以前,并不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长江最大支流之一的岷江,从海拔三千余米的雪山,奔腾而下,直泻成都平原。汹涌的水势,骤然变缓,泥沙沉积,河道淤塞,每遇雨季蜀汉之地常常泛滥成灾。公元前二百五十六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吸取了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由岷江鱼咀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水口三项主要工程组成。它科学的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自动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工程完工后,使得灌县、成都等十二个县市的三百多万亩农田得到灌溉,四百多万人口得到利益,才有了后来的天府之国。公元四百九十七年,灌区人民为了纪念李冰父子,在玉垒山背山面水的坡地上,修建了一座亭台殿宇、飞檐斗拱、古朴壮观的崇德祠。寓意李冰治水有功,人们推崇他的功德。宋、元两代李冰父子先后被封为王,故将崇德祠改为二王庙,从此蜀人敬李冰如神明。”</p><p class="ql-block"> 我随着游客进入二王庙,在庙内李冰和其子二郎贴金石像前鞠躬感恩后,仔细品味四壁镌刻的六字诀“深掏滩、低作堰”,八字格言“迂湾载角,逢正抽心”,还有治水“三字经”等治水格言后,更加崇拜李冰的才能和智慧!</p><p class="ql-block"> 这时候导游接着说:“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建渠为天府之国带来的福泽,一直被后人所崇敬、感激!这座二王庙建成后不但香火鼎盛,而且一直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动,也有老百姓的民间祭祀活动,还有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到二十六日的庙会活动。”</p> 过安澜桥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二王庙远望安澜桥如飞虹挂空,又像鱼人晒网,造型十分别致。走过一段林荫小路后沿着台阶下了山,来到了安澜桥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啊,今天的游客真多!等待过桥的人排成了弯弯曲曲的长蛇阵,一眼都看不到头。导游打开了话匣子,用滔滔不绝的话语和感人的故事,来缓解转移我们在漫长等待中的焦虑情绪。“游客朋友们请看,展现在大家眼前的这座安澜桥,就是名扬中外的五大古桥之一。它长五百多米,飞架岷江南北,横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是古代四川西部与阿坝之间的商业要道,是藏、汉、羌族人民的联系纽带,是通往外江对岸最近的路,如今也是参观都江堰的必经之路。它没有石桥那么美观的身姿,貌不惊人。但在没有这座索桥以前,涛涛岷江恶浪隔断了两岸交通,留下了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由此可见安澜桥是多么的重要!</p><p class="ql-block"> 要问安澜桥修建的具体年代,已无从所考。仅凭古书记载分析判断它的修建不会晚于修筑都江堰的年代,但缺乏证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民间传说清朝初年,有一位姓何的教书先生和夫人游山玩水到了岷江,看见官船漫天要价,一人乘船十两银子,夫妻过河三十两银子。何先生对这些狗官的行为很不满,就想在两岸架一座桥断了狗官的财路。他不吃不喝想了三天也一筹莫展。就在第三天夜里,何先生看见夫人刺绣的那块布架在框子的上面不会掉下来,受到了启发决定在空中架一座索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奋斗,终于架好了桥,但桥的两旁没有扶手,再加上不稳定,不幸的事情发生了。</p><p class="ql-block"> 有人说一个酒鬼喝醉酒过河不小心掉下桥淹死了。还有人说桥尚未完工时,两个樵夫不顾劝阻,顶风过桥,落水丧生。渡口的狗官们抓住这个机会将何先生逮捕处死,何夫人知此事后悲痛欲绝,想投河,可想到丈夫不明不白死了,自己如果也死了,会对不起天上夫君的亡灵,所以便决心为夫君雪冤。一天,她漫步大街,看到一个耍杂的,两手抓住两根立着的木棒,全身腾空,受此启发,她用竹索在桥两旁编上了栏杆,从此危桥就变成了安全桥。桥上横铺木板,竹缆为栏,行走平安,故名‘安栏桥’,人们为了感激何先生夫妻的功德,又称‘夫妻桥’,还称‘何公何母桥’,后改安澜桥,取不畏波澜,安然过江之意。现在的安澜桥全部换上了钢索,更加的安全可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不知道这个故事的真假,也不知道当年何公何母是怎样在波浪汹涌的岷江上架起这座竹索桥的,而我却知道这座安澜桥,是古代人民为征服高山峡谷、激流险滩,利用当地竹木资源创建的悬空过渡桥梁,是世界索桥建筑的典范,是中华民族辛勤与智慧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排了半个多小时的队后我踏上了索桥,桥就开始晃动,让人站立不稳,头有点眩晕。听着脚下脱缰野马般滚滚江水的咆哮声,也不敢左顾右盼,脚像蜻蜓点水般小心翼翼地到了桥中间。感觉桥身不但上下晃动的厉害,而且还左右摇摆,我有种桥身随时坠落下去的幻觉,心里不免生出一丝寒意。看着别人随着桥身晃动踩着有节奏的步伐过了桥,我也学着人家的样子,一摇一摆地快速走到了桥头。回头再看安澜桥,虽然悬着的心仍然在“怦怦怦”乱跳,但我却有种胜利者的感觉,因为我欣赏了桥下的波澜壮阔,感受了何氏夫妇当年修这座桥的伟大,体验了心惊肉跳的刺激,收获了安然通过的喜悦。</p> 看鱼嘴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了安澜桥,导游一边领着我们沿着金刚堤向鱼嘴走去。一边给我们介绍说:“鱼嘴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叉成内外两江。西边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p><p class="ql-block"> 鱼嘴东侧的岷江凹岸,是内江流经的部位;鱼嘴西侧的岷江凸岸,是外江流经的部位。这种弯道环流,把凹岸被侵蚀的和过境的大量泥沙,搬运到凸岸,一部分堆积成迂回扇,一部分堆积成江心洲。李冰当年带领民众对自然形成的江心州洲头进行修筑、加固,还将石块装进竹笼里,一个个扔进江中,竹笼彼此交错,连成一起,形成鱼嘴。这种自然与人工合成的神奇的鱼嘴,不但有分沙作用,还有分水作用。在春、冬枯水季节,岷江水位较低,河流主流线弯曲多靠近河谷凹岸,鱼嘴将约十分之六的江水分流注入内江,剩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证了灌区的用水量,简称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节,岷江水位相对升高,河流主流线相对变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鱼嘴又将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到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注入内江。这是李冰掌握了鱼嘴分水分沙的特点,又利用了内江具有平面弯道泄水特性创造的科学分水方法。”</p><p class="ql-block"> 听着完导游的解说,目睹了闻名天下的“鱼嘴”,真是名副其实。它犹如一只秋刀鱼,逆流而上,用锋利的鱼嘴把波涛汹涌的岷江撕成了两半,让江水乖乖地从它的嘴两边流过。</p> 观宝瓶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完鱼嘴后,我们沿着金刚堤向宝瓶口走去,一路上看到架在外江上的安澜桥挂着“正在维修行人禁止通行”的牌子。还看到路边的一排木头支架和竹编的东西,就问导游这是什么?导游介绍说:“这叫杩槎,是人们在关键时期进行人为拦水截流干预的工具。制作杩槎是其中最主要的方法。通过三根相互捆绑的木桩制成一个三角支架,在需要施工的位置放置杩槎并连接,同时每个杩槎里面还会放置卵石笼,以此保证杩槎的稳固性。”看着这些修堰和拦水的简陋工具,中华民族以智慧为笔,以汗水为墨,在时间的画卷上记录赤子之怀,在历史的苍芎下书写中国腾飞的英雄壮举,令我震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用这句诗来形容宏伟的都江堰‘宝瓶口’非常合适。两座青山拔地而起,被绿荫怀绕的是一条脱缰野马般的江水,猛烈地拍打着两岸,溅起一串串珍宝似的水珠散落到岸上,使原本饱经风霜的道路立刻变得水润起来。</p><p class="ql-block"> 宝瓶口起‘节制闸’的作用,它是人工在玉垒山伸向岷江长脊梁上凿开的一个口子。两千多年前在没有炸药的时候,李冰父子采用了‘积薪烧岩’的原始方法,也就是燃烧树木将岩石烧红发烫,再用江水浇泼,岩石因热胀冷缩破裂后,用人工将碎石运走。经过多年艰辛不懈的烧凿岩石,才凿开了四十多米长,二十多米宽的内江总进水口,因它形似瓶口功能奇特故取名叫宝瓶口,被凿开的山丘叫离堆。涛涛江水从海拔七百二十多米的宝瓶口,经过密如蛛网的水系渠,像一把张开的折伞,由西向东流向海拔只有五百余米的川西平原。宝瓶口是内江水进入成都平原的咽喉,犹如瓶口一样,严格的控制着进入成都平原的江水流量。这种稳定的进水量,对成都平原的农田灌溉、抗旱防洪、生活用水等产生了特大的效益。”</p><p class="ql-block"> 听完导游对宝瓶口的介绍后,我深感两千多年前李冰父子能利用岷江和玉垒山的地形水势,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方法,设计建造出这样精妙绝伦的水利工程,是何等的了不起!</p> 游飞沙堰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飞沙堰最主要的作用是排沙,是公元六百六十三年唐高宗龙朔年间建成的,是内江泄洪排沙的主要通道。飞沙堰取自金刚堤下段的一处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堰顶高过河床2米。它可以把超出灌溉区水量的水排到外江,保障成都平原不会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弯道环流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凹岸水位高,水深压力大。在这种压力作用下,凹岸底部的水流流向凸岸,形成了弯道环流。这种环流形成的强大作用力能够将大量砂石甩出至外江,避免内河於塞。另外,飞沙堰的低作堰原则使得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遭遇大型水涝,堰体会自行溃解,让水流重回岷江正流。</p><p class="ql-block"> 游完世界水利明珠都江堰坐车返回的路上,我把秦朝的两大人工工程长城和都江堰比较了一下,感触颇深。</p><p class="ql-block"> 长城虽说很伟大,是我们苦难的民族,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筑的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可如今,除过八达岭一带的长城依然健在供人游览外,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的长城,历经岁月的磨砺和寒风的呼啸,只剩下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早已失去了抵御外敌入侵的功能。</p><p class="ql-block"> 而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项工程就是清流浸润了千里沃土,铸就了富饶的天府之国,由李冰父子率领当地人民修建的都江堰。它的伟大之处,就是建堰两千二百五十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是当今世界上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都江堰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百姓输送汩汩清流。所以说都江堰当不但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也是古代水利建设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彰显着中华儿女的辛苦付出,闪烁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