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美友90228444

<div><b>作品介绍</b></div>《送别》曲调取自约翰·p·奥德威作曲的美国歌曲英文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梦见家和母亲》。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出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第二乐句略有变化地再现了第一乐段的第二乐句,恰当地表现了告别友人的离愁情绪。这些相近甚至重复的乐句在歌曲中并未给人以繁琐、絮叨的印象,反而加强了作品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赋予它一种特别的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淡淡的笛音吹出了离愁,幽美的歌词写出了别绪,听来让人百感交集。首尾呼应,诗人的感悟:看破红尘。<br><br>  《送别》-背后故事<br>  李叔同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br><br> <div>视频1</div>国家大剧院合唱歌曲《送别》现场版,美声合唱非常好听! https://tv.360kan.com/player?id=91197ccbfd4ff9e1f662dba2d2ab9e09&q=%E9%80%81%E5%88%AB%E5%90%88%E5%94%B1&src=result-video&srcg=mohe-short_video-new 作者介绍<div>李叔同(1880-1942),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br></div><br>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div><br></div><div>1905年秋,刚刚经历了丧母之痛的李叔同选择东渡日本留学,寻求文艺救国之路。起初李叔同住在东京上野公园不忍池畔的一所小楼中,先在补习学校学习日语,同时自修美术和音乐,准备考试。在这段时间里,李叔同独立编辑了一本刊物《音乐小杂志》,并寄回上海发行。这本刊物除了刊登了几位日本作曲家的作品外,大部分内容都出自李叔同之手,虽然规模很小,却是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份音乐刊物。同时,爱好诗词的李叔同也加入了由森槐南、大久保湘南等人领导的日本诗歌社团“随鸥吟社”,并多次参加例会,在社刊《随鸥集》上发表了《朝游不忍池》《春风》《前尘》等颇受好评的作品。<br></div><div><br></div> <b>其弟子</b><div>丰子恺 、刘质平</div><div>丰子恺</div><div><br></div><div>刘质平与恩师李叔同情同父子。李于1918年出家,法号弘一法师,此后24年间,质平经常接济其生活费用。弘一法师逐年将其书法精品交质平保存,计有屏条10幅、中堂10轴、对联30幅等。晚年把乃师遗墨全部捐献给国家。<br></div> 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送别》 合唱《送别》(厦门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