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再回首

董金堂

<p class="ql-block">文/董金堂</p> <p class="ql-block">  斗转星移,风来雨去。回想起四十年前,我们走出校门各自怀揣理想,踏上了追梦的奋斗征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我们因求取知识,充实人生,有缘得以相识相逢,同窗在一所学校,共读在一个班级;这份缘分我们都没有忘记,我们都在珍惜。当初的课堂校园,宿舍操场,琅琅书声,上课铃响,跑步的哨音,那些点点滴滴,仍然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 那是在1977年7月的一天,西圐圙图五、七中学,三十四名应届高中毕业生走出校门,向学校、向老师、向同学挥手告别,带着无尽的遗憾,带着多少个恋恋不舍,结束了轰轰烈烈的校园生活,就此步入社会。</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是最美好的回忆,校园生活是最宝贵的记忆,同学间的相处是难以忘怀的真情。一张黑白毕业照珍藏了几十年,虽然有些泛黄变旧,但依然舍不得丢弃。即使是最繁忙的时候,也免不了翻出来瞄上几眼。勾起曾经的那段往事。</p> <p class="ql-block">  曾记得:上初中时,我们这些同学就在一个班。年龄最大的十六七岁,最小的只有十三四岁,来自乡下的各个村。刚入校那会儿,大家还相互不熟悉,年岁大点的同学看到岁数小的,个子又矮,就取笑他们“带咸盐了吗”?意思是你刚断奶,还需要吃点补充食品。那时候生活普遍困难,吃奶粉那是天方夜谭的事,所以就想着用咸盐代替。这段佳话,在我的记忆里保留了四十多年,有时候想起来就觉得有趣而天真。</p><p class="ql-block"> 那时讲究贫下中农进驻参与管理学校,我们初一班的语文老师,是位工农兵教师。据说是原清水河县汽车站站长,因出生好被调派到学校里作为贫下中农代表,以工农兵教师资格,当了我们的班主任。记得上课时他让同学们自己先默读课文,他坐在办公桌前,边看书边查字典。在默读过程中,有的同学看到不认识的字,就跑到讲台上问老师:“这个字怎么读?”老师回答你下去查字典去!</p><p class="ql-block"> 到了冬天,破旧的教室里,只有一个生火的洋炉子取暖,同学们冻得瑟瑟发抖,在老师讲课的时候,故意用脚跺地,不一会儿劈里啪啦的跺脚声,淹没了老师的讲课声。这时,和蔼的班主任就会停下讲课,让大家先跺会儿,暖和了再开始讲。</p><p class="ql-block"> 两年的初中生涯,在开门办学理念中度过,课本不齐全,初一就没领过数学书,更没有专业的数学老师代课。经常下乡帮助生产队秋收、挖大渠;反潮流、交白卷成为学习的榜样。初中毕业后上高中也是推荐入学,包括上大学也是如此,凭的是家庭出生根正苗红。所以,许多同学对学习成绩看得很淡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可想而知,这种学习环境,这种学习气氛,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幸好,我们这一届赶上了学校成立高中班,这才得以不需要通过推荐全体升入高中。说起来我们还都是幸运儿嘞。</p><p class="ql-block"> 上了高中,在我们原来那个初中班的基础上,又从其它学校来了10多名同学,高一班扩大到近40人。在高中的两年内,有提前退学的,也有转学来的,转出去的,毕业时共34人。其中女同学只有6名,堪称班里的“六朵金花”。</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那时的教室和宿舍是很早年间留下的几排旧房子,年久失修,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性。那是在一个上午,发生了惊魂的一幕:我们正在上语文课,猛听到传来轰隆一声巨响,紧跟着尘土飞扬。不好——老师一声呐喊,全体师生冲出教室,看到了东边的那间教室坍塌,变成一堆废墟。眼前的一幕,足以让人魂飞魄散,全体师生、学校领导来到现场查看情况,人们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头上直冒冷汗。幸好,倒塌的是提前离校的一个中专班腾出的一间空教室,真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校长及时向县文教局作了汇报,文教局局长也来到现场看过,当即表示想办法维修校舍。但鉴于当时的财政困难,一时半会很难解决修建新教室的资金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校领导只能采取自改的办法,将学生宿舍大间砌上夹墙,变成小间,减轻房子的压力,降低危险。学生上课,暂时搬到宿舍和公社的礼堂进行。</p><p class="ql-block"> 这就引出了后来的学生停课,借用生产队砖厂托胚子、烧砖、出窑,手搬、背扛一系列体力劳动。经过一年的奋斗,在县文教局的支持下,建起了两排共四间新教室,改善了教学条件。</p><p class="ql-block"> 曾记得:在修建教室的时候,从一间房大队和高茂泉窑大队请了两位大工,学生和老师当小工。房基础是用石头砌的,地基完工后,瓦工师傅用大铁锅装了满满一锅水,上面放着一个漂浮物,安放在房基的中间,只看到这位师傅趴在地上左照右照,不知在干什么?我们都有点纳闷,后来才了解到,他是在找平点,因为当时没有水准仪和红外线这些先进仪器,只能用这种土办法。</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就是砌砖墙了,同学们起早贪黑,加班加点,有的搬砖,有的和水泥;手磨破了,包扎一下继续干;累病了,也不请假,坚持在工地上。那种干劲、那种精神真的是难能可贵。记得在砖墙就要完工的时候,我收拾架在墙上的电灯线,在盘绕过程中不慎将电线漏电处攥住触了电,身不由己,就像一只无情的手向后往下拽,瞬间从四米多高的砖墙上掉了下来,眼看大祸临头。就在这时,奇迹出现了,当我从墙上落地的时候,下面有位同学正好弯腰拾捡地下的砖块,我俩来了个背对背,把他砸了个面着地,还受了点轻伤,而我却毫发无损。避免了一场意外的发生。</p> <p class="ql-block">  经过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终于搬进了明亮宽敞的新教室。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也发生了巨变,四人帮被粉碎,教育战线也出现了空前的转机;恢复高考提上了日程。在临近毕业的半年里,我们才如梦方醒,纷纷投入到学习中,想把几年来落下的东西一下子全部装进去。可知识是靠长期积累而得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那一年的高考,我们全部落榜。随后的几年里,通过补习,才有寥寥几人考上了大中专院校。成为了吃国家财政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四年的光阴匆匆而去,风华正茂的年纪,留下太多太多的回味——那抹灯光书影的晚自习;那个热闹的劳动场面;那种激昂的批判会上,那声高亢的歌咏比赛;那回激情的诗歌朗诵;那场激烈的篮球比赛;那次你来我的乒乓球对决,记载了火热的校园生活。</p><p class="ql-block"> 当我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在四十年的忙碌中,从没有停止过打听;在四十年的打拼中,从没有忘记过寻找——打听各自的信息,寻找各自的踪迹。当打听到有谁晋升当了领导,为他们祝福过。当打听到有谁创业成功发达了,为他们高兴过。当打听到有几个人英年早逝,为他们悲伤过。</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四十年后的今天,在这个网络时代,通过微信,通过相互联系,终于寻找到了各自的踪迹。18位老同学,组建了一个同学联络群,正在寻找还没有联系上的其他同学,筹划一次40年后的重逢聚会。</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用理解的心态来面对,我们可以用宽容的目光来审视;因为我们这一波同学大多都是来自农村,读书时赶上了十年动乱,毕业时才恢复高考,步入社会又开始改革开放,时代的局限,道路的坎坷,致使我们在那个动荡时期没有学到扎实的文化知识,高考必然落榜,庄稼人唯一能够直接改变命运的途径被堵上;步入社会,面对黄土地,理想变为现实,那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深深耕植于骨子里;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成为人生的定位目标。改革开放的大潮促使我们又重新点燃创业、追逐梦想的圣火。这便是我们各奔东西,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工作岗位、不同的生活环境下,风风雨雨四十年,为了理想,为了生活,为了一切的一切……我们四十年未曾谋面,我们四十年失去了联系——</p><p class="ql-block"> 当初的那个毛头小子,如今变成了胡子拉碴的爷爷姥爷。</p><p class="ql-block"> 当初的那个青春少女,如今也成了满脸皱褶、丝丝银发的奶奶姥姥。</p><p class="ql-block"> 我们虽然经历了艰辛的人生岁月,但我们为事业而奋斗,为社会而奉献的壮美历程,为我们的人生道路谱写了一曲灿烂辉煌的乐章。我们虽然没有做出过惊人的业绩,留下可歌可泣的壮景,但也可以为我们走过的精彩人生而自豪。</p><p class="ql-block"> 岁月无情,我们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可大家并没有退下来的打算,还在发挥着余光余热。行走在接送孙子外孙上学的路上;守护在做生意的店铺里;徘徊在某单位的大门口;放牧在连绵起伏的山坡上;锄禾在烈日炎炎的田园里。我们虽然生活在各自的空间里,但我们中间没有千山万水相隔;我们可能处在不同的位置上,但我们之间没有高低之分,只有纯洁的同学友谊。</p><p class="ql-block"> 我们都懂得,不闲着,还在忙碌,这样做心里高兴,生活也充实,更觉得是一种享受。但也要知道,我们毕竟不是当年的中坚,也不是不可或缺的那根顶梁柱,可以松口气歇歇了;抽点时间,找个空闲,四十年后再次聚首,共叙同学情,追寻校园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脚步踏实安稳,少点浮华,多一份厚重。</p><p class="ql-block"> 愿时光含笑,岁月凝香,抑或再重逢,相逢是首歌。期待我们的重逢,盼望着相聚那一刻早日到来。</p> 四十年再回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