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h5><h5> 古老的高棉文明曾影响了中南半岛大片疆域,面积超过百万平方公里。从公元802年高棉建立帝国以至后来的300多年间,特别是1010年至1150年间,在国王苏利耶跋摩一世和二世治理下军力强大,开疆拓土、文化先进,商贸繁荣、这是高棉人的巅峰时期。<br></h5><h5> 然盛世之下,国内骄奢靡腐滋生,财富被肆意挥霍。苏利耶跋摩二世举全国之力用数十年时间建成了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院都市“,这便是今日柬埔寨的至尊之宝——吴哥窟。社会贵族显达纷纷仿效建宫造殿、筑庙修塔。据13世纪中国元代使者周达观在《真腊风土记.村落》中记载:”每一村或有寺,或有塔“,可见寺庙文化已成当时推崇。如此不惜钱财,以致国力大损,政局不稳。<br> 1430年,暹罗(泰国)伺机入侵,战事连绵不断,高棉王朝以都城离暹罗太近而被迫迁都金边(柬埔寨首都由起此坐落金边),帝国开始衰败,进入被称为“柬埔寨最黑暗”的历史时段。荣极一时的“寺院都市”淡出人世,终湮没于莽莽丛林之中。如今,我们看到的只是在苍桑岁月里留下的许些印痕。</h5> <h5> 《吴哥国家博物馆》它负载的是柬埔寨過往历史的輝煌、高棉王朝和印度教的繁荣。</h5> <h5> 博物馆的外形设计很有特点, 一栋白色的古典建筑,远远望去很有几分吴哥窟古塔的韵味。其实它所表达的正是“宏观借鉴、微观变化”的理念。</h5> <h5> 1万平方米面积的展馆分为八个展厅,收藏着高棉王朝各时期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涉及艺术、文化、建筑、雕塑、绘画的等多个领域。其陈列品均为历史艺术珍品和真迹。它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岁月的印痕。</h5> <h5> 长廊、门坊、镶窗这些细节融入了现代因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探索、考察高棉文化留下的丰富遗产。</h5> <h5> 进博物馆展厅不允许带大包,相机可以带入,但部分展品不可以拍照。在室内可借助语音导览器,边听边看细细品赏。</h5> <h5> 廊道里陈列的吴哥遗址中出土的石像、石雕、碑文等文物及宗教艺术品。(室外充许自由拍摄照片)</h5> <h5> 珍奇瑰丽的绘画艺术,让人看得着迷。</h5> <h5> 吴哥窟现场挖掘图片陈列资料</h5> <h5> 曾有人说“文明就像筑有堤岸的河流,河流中流淌的鲜血,是人们相互残杀、偷窃、争斗的结果。”文明的进步,有时并不是纯粹的,其中不乏人类的巨大付出,包括灾祸。</h5> <h5> 洞里萨湖也像那条文明河流的一部分,湖面映射着数千年来高棉人社会生活的多重烙印。</h5> <h5> 它见证了柬埔寨几个世纪的高度文明和经历的无数苦难,仅是四五十年前柬国内那场红色浩劫和此后的越南入侵战争,使血雨腥风再度在洞里萨湖边肆虐,百姓再次蒙受了沉重的苦难,鲜血泪水浸透土地,也染红了洞里萨湖这片湖水。</h5> <h5> 战乱与贫穷造就的无数个水上难民村(图为空尼浮村)</h5> <h5> 一排排用木材和竹杆搭建的吊脚楼矗立在水面上,破旧不堪,摇摇欲坠。(由于雨、旱季湖水涨落差的原因,房屋必须架高悬空。)</h5> <h5> 居住在浮村中的难民有柬埔寨人、老挝人、越南人,仅越南人据说现在已达二十多万人,他们中间大多数人已丧失了国藉,且几代都成了难民。</h5> <h5> 当地政府不准这些难民在陆上谋生,他们只能赤贫凄苦地在近水低洼地上栖息生存,如此状况已延续了几百年。然而,他们依旧在“搭建心中的梦想家园、你喃我哝地相亲相爱、为育子女而劳作奔波,有时也会咏歌作诗~~”</h5> <h5> 他们在湖面上建起了学校、杂货铺、教堂、医院……应有尽有。</h5> <h5> 历史就是如此,总是在美与丑、进与退,光明与黑暗之间俳佪。 </h5> <h5> 洞里萨湖也叫金边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像一块巨大碧绿的翡翠,镶嵌在柬埔寨大地之上。它通过洞里萨河与湄公河相连,哺育着当地世世代代的人民,被称之为柬埔寨人民“生命之湖”。</h5> <h5> 浩瀚的洞里萨湖辽阔无边,微波蕩漾,落日晚霞格外迷人。</h5> <h5> 莽莽丛林是恐怖的但也有“美”的存在,岁月在雨林里留下的又一处文明印痕--《女王宫》</h5> <h5> 《女王宫》位于通王城东北约21公里处荔枝山附近,这是游客来柬必到的网红打卡地。它以艳丽的色彩和精美的浮雕著称于世,但它已被遗落了几个世纪。</h5> <h5> 直至1860年后才被世人在密林深处不经意间发现,然曾经的灿烂文明已堕入蛮荒,成了一处处文化遗址。</h5> <h5> 女王宫是吴哥古迹中很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的建筑小巧玲珑、精致剔透。王宫建筑呈正方形布局,坐西朝东,内外三重围墙 ,东西各设一个出入口,正门朝向朝阳。</h5> <h5> 女王宫用红土和红色砂岩石打造,使得女王宫的色彩艳丽夺目,精美绝伦,每一处细节都堪称是精致的艺术品,每一块构件都饱含着令人折服的精湛工艺,被誉为“吴哥艺术中的红宝石”。</h5> <h5> 墙壁、立柱、门楣等建筑表面都有精致的浮雕覆盖,几乎没留下一点空隙。浮雕造型繁复圆润,线条纤巧柔美。</h5> <h5> 有的浮雕用红土制作,经风干后坚硬无比,成品看上去如同燃烧的火焰。</h5> <h5> 有关女王宫的名称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因它是由女人们建造的所以叫女王宫,另一种说法是吴哥王朝时期,经常与邻国发生战争,因此在远离王城的地方另建造座宫殿,为的是当战争降临能藏匿后宫佳丽。其实都不是,《女王宫》实际是座神庙,它主供奉的是印度教“湿婆”之神。</h5> <h5> 精华在于三座中央塔和大型藏书室上,中间的塔高约10米,里面主供奉为"湿婆"神。南面一座塔供奉"梵天",北面一座供奉着"毗湿奴"。内部装饰豪华,可以欣赏到大量神态各异的神像,以及美丽的金银丝浅浮雕。</h5> <h5> </h5> <h5> 塔基及两侧的神龛和门楼上,也是千姿百态的浮雕,内容大多是记载古代高棉人民的生活情景和抵御外族侵略的战斗场面。</h5> <h5> 每个门前都有一对石雕守护神,有的是人形,有的则是鸟形、猴形,寺塔高5层,每层都饰有各种神鬼罗刹雕像,形态各异</h5> <h5> 山形墙上的浮雕再现了《罗摩衍那》史诗中的壮观场面。 </h5> <h5> 巴肯山迷人风光以日落美景而闻名,位距通王城南门外1.5公里处。巴肯山是座小山,程高不足70米,却是附近唯一的制高点。从山顶居高临下环望丛林、俯瞰吴哥,南向还可远眺洞里萨湖。</h5> <h5> 山上有座巴肯寺,虽已破败然名头不小,它是高棉王朝移都吴哥所建造的第一个寺庙,故有“第一次吴哥”之称。</h5> <h5> 它是座供奉湿婆的印度教寺庙,整座建筑代表着宇宙,设计上充满了象征符号。7层平台代表着七重天;下面六层共有108座小塔,代表四个月相的108天等等。</h5> <h5> 傍晚上巴肯山观賞落日美景的人很多,游客须在平台下排队等候,因平台小只能容纳300人左右,中途人下来多少,才能换上多少。你就是排着队,也未必能一如所愿,所以去早才是硬道理。</h5> <h5> 眼前这小帅哥他们很幸运,没候多时一团队需赶路而匆匆下得山来,才让小哥他们如愿以尝,否则大概也会悻悻而回。所以至少需提前2小时到达现场。</h5> <h5> 上平台要攀登这金字塔式的五層台基(现加装了扶拦木梯,方便游客上下)。陡峭的石阶每层十级,直通平台,每层石阶左右两侧,各有一对坐狮守护。但有的石狮已经破损不全,失去了往日的威风。</h5> <h5> 游客们纷纷在平台西侧占好位置,静静等候那辉煌一刻的光临。</h5> <h5> 也有人乘着隙间仍在四处揽胜。一座座舍利塔分布在台基上,共计一百零八座,颇為壯觀。但从正面看,你只能看到其中三十三座塔,这个数字象征着须弥山上三十三位神祗。</h5> <h5> 巴肯山的日落被称为世界最美落日之一。每当落日时光,太阳像一团红色的绒球,柔柔地散发着橙红色的光芒,照耀着巴肯山千年古寺,幻化为一片佛国风光。</h5> <h5> 当日落西沉时,吴哥美景显得既浪漫又唯美,让人心稳气圴,久久不能回神。</h5> <h5> 落日前的宁静,让我们心情远离了世尘,眼前的美丽景象,让我们增添了更多的精神色彩。吴哥文化不单是一个岁月的印痕,而是一方需要用心去体察的佛国净土。</h5> 本辑结束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