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访傅抱石:《历史人物册》欣赏与制简

山林布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近期我在搜索、阅读、浏览“新山水画”代表画家、祖籍江西新余的现代画家傅抱石大师的生平文章和他所创作的画作时,对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绘制的《历史人物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遂逐一细细欣赏并据以制作成为Ps竹简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师的《历史人物册》共绘画作十二帧,画面中绘制的古代先贤人物共十四位。下面我们逐一欣赏和了解大师笔下的历史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题头片为傅抱石大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严光,字子陵,是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少有高名,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亦为好友。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光,但他隐姓埋名,退居富春山。严子陵这种不慕富贵,不图名利的思想品格,一直受到后世的称誉。范仲淹撰《严先生祠堂记》中有“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使严光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白居易。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傅抱石大师创作的这帧历史人物画中有白居易和小孩两个人物,两人正在一起看着什么。如何理解其画意,我在茫然中通过“百度” 在线上向有关专家咨询和请教,现将我的请教和专家的回复原文复制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问:傅抱石的历史人物册中白居易和一个小孩在一起是何画意?这个小孩是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答:小孩象征着学生。这幅画表现的主题是一种家庭教育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价值观。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这幅画中被描绘成一位老师,而那个小孩则象征着学生。傅抱石通过这幅画作品,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教育和培养下一代的理念。这幅画作品形象地展现了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方式,强调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体现出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教育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问:白居易和小孩面对的是什么东西,画面中看不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答:确实,在《白居易与童子图》中,白居易和小孩面对的东西是无法从画面中直接看出来的。不过,根据一些文献记载和学者的研究推测,白居易和小孩面对的可能是一张写有诗歌或书法作品的纸张。有些学者认为这张纸上可能写有白居易的诗作,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上面可能写有小孩子所写的书法作品。据了解,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擅长书法的文化名人,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白体”。因此,在画面中,白居易和小孩面对的纸张可能是一张白居易所写的诗歌或书法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米芾。米芾,字元章,祖居太原,后迁湖北襄阳,谪居润州(现江苏镇江)。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米芾书画自成一家,枯木竹石,山水画独具风格特点。在书法上也颇有造诣,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长于临摹古人书法,达到乱真程度。主要作品有《张季明帖》《李太师帖》《紫金研帖》《淡墨秋山诗帖》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米芾所书《蜀素帖》,亦称《拟古诗帖》,是天下第八行书,被后世誉为中华第一美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戴逵。戴逵(326年一396年),字安道,生于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一个士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在东晋朝廷里做过大官,有一定的名望。他的兄长戴逯因屡立战功,被朝廷封为广信侯,后又升官至大司农。当时著名的学者范宣就曾做过他的老师,并给了他以巨大的影响。史称他”幼有巧思,聪悟博学”,又说他“少博学,好谈论,善属文,能鼓瑟,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晋书》列于隐逸传中,称其:“性高洁,常以礼度自处,深以放达为非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戴逵有关他的记载见于《世说新语·巧艺》、《历代名画记》,时人称他“词美书精,器度巧绝” “善图圣贤,百工所范”,由于他的文化内涵与技艺,不但能书善画,并能雕塑铸作,唐代张彦远认为汉魏以来的佛像,皆由于“形制古朴,未足瞻敬”,直到戴逵的出现才有进一步的发展,开启了后来曹仲达、张僧繇的造像人物的画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戴逵是创造性的艺术家,对于古制造形的改革,使佛教造像有了审美的感动力,所以追求“动心”的艺术特质。戴逵在南京瓦官寺作的五躯佛像,和顾恺之的《维摩诘像》及狮子国(锡兰岛)的玉像,共称“瓦官寺三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戴逵淡泊名利,一生隐居不愿出来为官,而他哥哥则想着建立领兵拒敌的功业。太傅谢安对他哥哥说:“你们兄弟俩人的志向和事业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他哥哥说:“因为我忍受不了那份清苦,而家弟也改变不了他的乐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陶弘景。陶弘景(456年一536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10岁读《神仙传》,有养生之志,15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20岁时齐高帝引为诸王侍读,后拜左卫殿中将军。30岁左右,拜道士孙游岳为师,受符图、经法、诰诀,遂遍游名山,寻识仙药真经。南齐永明六年(488),在茅山得到杨羲、许谧手书真迹。永明八年东行,拜谒各地居士和法师。永明十年(492),辞去朝廷食禄,隐居句容句曲山(今江苏茅山),传上清大洞经箓,开道教茅山宗。陶弘景继承老庄哲理和葛洪的仙学思想,揉合道、佛二教观念,主张道、儒、释三教合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陶弘景继陆修静之后,进一步整理道教经书,颇有贡献。撰成《真灵位业图》,排列了包括天神、地祇、人鬼以及群仙众真在内的等级森严的神仙世界。他还整理《神农本草经》,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的新药,编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其著作还有《真诰》、《登真隐诀》、《养性延命录》、《集金丹黄白方》、《药总诀》、《华阳陶隐居集》等。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罗从彦。罗从彦(1072年一1135年),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剑州,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著作有《中庸说》《豫章文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从彦自幼笃志好学,闻同郡杨时(世称龟山先生)得河南程氏之学,十分羡慕。在杨时升为萧山县令后,于1100年(宋元符三年)徒步去拜见杨时,得杨赏识。经杨时介绍,罗变卖田产作旅费,赴洛阳拜见程颢,请授《易经》。1112年(宋政和二年)于萧山师事杨时,“受学经年,尽裏其书以归”。1119~1131年(宋宣和元年至绍兴元年),先后写成《语孟解》《书斋记》《遵尧录》《台衡录》《中庸说》,另著有《〈春秋毛诗〉语解》《春秋指归语》《台衡录论议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后辑入《豫章文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从彦一生贫困,家徒四壁,但他认为富贵荣华莫若残书数卷。几十年如一日,“坚苦刻厉,笃志求道”,发愤著书。他在罗家书堂壁上写下这样一段话:“吾家自祖宗流传以来,一贯清白之气不可不培。盖金帛虽多,积之数十年必芨;田宇虽广,遗之数十年亦亡。孰若书数卷,贻之吾子吾孙,世世可以习读不朽;又孰若灵心一点,传之吾子吾孙,可以受用不尽。登斯堂者,各宜猛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苏东坡亦即苏轼。苏轼(1037年1月8日一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巜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陶渊明。陶渊明(约365一427年),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一说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另一说江西宜丰人,东晋末到南朝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陶渊明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等,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孟浩然(689年—740年),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孟浩然生于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苏惠(生卒年不详),字若兰,前秦时期女诗人,文学家,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丝线绣制的织锦《璇玑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若兰是陈留令苏道贤的三姑娘,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无一被苏惠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窦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信。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此图八百多字,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迭一字读,均可成诗。可以读得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一千多首,才情之妙,贯古超今。织者的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厌恶,跃然纸上。若兰派人把织好的锦图送到襄阳,窦滔读后十分惭愧,深感对不起爱妻若兰。于是幡然醒悟,当即打发赵阳台返回关中。并用隆重的礼仪,把苏若兰接到襄阳,自此以后,夫妻更加恩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璇玑图》,除正中央之「心」字为后人所加外,原诗共八百四十字,纵横各二十九字,方阵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迭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如今统计约可组成七千九百五十八首诗。例如从最右侧直行开始,随文势折返,可发现右上角红色区块外围顺时针读为「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而原诗若以逆时针方向读则变为「伤惨怀慕增忧心,荒淫妄想感所钦,苍穹誓终笃志真,唐虞圣德怀智仁」,堪称回文诗中之千古力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是苏惠创作的《璇玑图》图片。(资料来源:我所在单位老干群群友zh君于2023年2月24日所发之帖:诗词里的数独——《璇玑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位历史人物名叫刘长卿(生卒年不详),字文房,唐代诗人,安徽宣城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刘长卿出身于官宦人家,年轻时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未果。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刘长卿高中进士,因刚而犯上,后两遭贬谪。第一次于至德三年(公元758年),因事入狱,被贬南巴(今广东电白)。第二次于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被贬睦州(今浙江杭州淳安)司马。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刘长卿迁随州(今湖北随县)刺史,世称刘随州。刘长卿长于五言和七律,是唐代大历诗风的代表人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帧画作名为《双罗汉》,我作了一些搜索和查询还是不能理解其画意。只好求助于在线上咨询,现将询问和专家的解答复制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问:傅抱石的历史人物册中的双罗汉的画意是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答:罗汉是佛教中具有高度境界和智慧的存在,坐在自然中,有助于人们放下心中的杂念,净化心灵。双罗汉则是寓意着二人共修,互相提醒督促,相互勉励。这幅画在表现意境方面,傅抱石将自然景观与佛教元素相结合,寓意着人们在自然中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净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在查阅关于罗汉的佛教知识的过程中得知:在佛教文化传入中国的过程中,早期是十六个罗汉并各有其名。由于中国对十八这个数字的偏爱,故中国历代画家创作罗汉画作时将十六罗汉逐渐演变画为十八罗汉,并逐渐用十八罗汉取代了十六罗汉。后增加的两个罗汉名讳有多种看法,其中一种名称是:一为降龙罗汉,一为伏虎罗汉。抗日战争时期大师在重庆创作此册历史人物画时,画这帧《双罗汉》图,不知是否有某种寄托和希望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傅抱石大师创作的人物画和这册历史人物画作,上世纪四十年代及后来的专家学者是如何评价的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6月19日《美术世界》刋物发表了一篇名为《七十年来关于傅抱石人物画研究述评》的文章,因其论述周详,时间跨度大,篇幅亦大,现仅按不同时期摘引相关评论如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文指出:一九四二年九月十八日,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办的“联合国艺展”在中央图书馆举办,傅抱石的人物画《今古输赢一笑间》入展。针对此图,常任侠《联合国艺展参观记》一文写道:“傅抱石画人物一幅,两人散步闲话,童子抱瓶随其后,背景古桐一树,笔意高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作为艺术史家的常任侠对傅氏人物画给予高度赞许,他在《战云纪事》所录一九四二年七月十五日日记中说: “下午访傅抱石,……,观画多幅。抱石人物画,艺术独到,近作尤为精彩。”他肯定了傅氏是古今罕有的、能并擅人物与山水且同登大雅的全面画家,“作山水者,多不能作人物,抱石并二者之美,前所未有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子评价《今古输赢一笑间》说“傅抱石氏的作品玄妙清幽,如读《聊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九四六年张大千为傅抱石一九四四年所作《擘阮图》题识也说,“画境以冷为难……抱石此作冷而幽,八百年来无此奇笔也,”可见傅氏人物画清泠之格调、幽玄之意境为当时多人所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文指出:一九八五年九月二十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举办傅抱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活动,辑录《傅抱石先生逝世廿周年纪念集》(内刊),该文集分作“回忆·纪念”和“研究·探讨”两部分,收文六十一篇,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傅抱石研究的标志性成果。其中,傅氏门生沈左尧的《艺术之峰,远而弥高》对傅抱石艺术进行了全面综括,谈到傅抱石善画“上古衣冠”,“主要是表现人物的精神气质,使人信服是真正的‘古人’,而不是从电视、电影、舞台上看到的,穿古代服装的现代演员。”。沈氏进而分析:“能做到这一点,其‘诀窍’是熟读万卷古书,‘故寂然凝思,思接千载’(刘勰《文心雕龙》),得与古人神游。对所景仰的古代人物,‘欣慕之、想象之、心摹而手追之’。”显示出探究其“古意”成因的努力。还谈及抱石的诗意画,说“从先生作品的题材看,绝大部分从文学中来”,对屈原精神、魏晋六朝知识分子思想和唐宋诗词广汲博取,并以之为画题来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该文指出:2008年以来,出现了两部傅抱石研究专著:林木的《傅抱石评传》和万新华的《傅抱石艺术研究》。前者虽以传记为名,而议论随发,颇多学术创见。认为傅氏古人题材画作“具有一种超现实的自身恒定性”,“傅抱石有把人物画当作学术性实验的一面,纯学术性质又较之山水画强”,把人物画创作与学术研究连接在一处,最后把这种题材画作归纳为“新古典风”。《傅抱石艺术研究》收录研究傅氏绘画和著作的论文十一篇,该著是这一时期傅抱石研究的重要成果。其中《中国绘画在大时代—傅抱石抗战时期历史人物画之民族意象研究》一文以社会学的视角紧贴抗战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在励志抗战、弘扬文脉的宏观思想背景中挖掘傅抱石历史人物画的“民族”意义,强调这些高古题材画作中展示的是“中华民族高贵的精神和博雅的气质”,在“还原历史情境”中交代了当时国统区的文艺政策和趣味倾向,认为“博雅的民族精神是国统区大多数不带任何政治倾向的自由知识分子普遍的文化追求”。对于选择历史故实题材的原因,未像多数研究者一般单纯强调傅氏个性中的“史癖”,而是认为“在落实了国家文化建设之要求的同时,亦践行了傅抱石自己多年的追求和喜好”。此外,将《屈原》《文天祥像》《苏武牧羊》等作品创作均与具体时段的抗战事件和社会情势紧密结合起来,有效避免了泛泛之论。作者称:“傅抱石相信,自己所标举的‘雄浑’‘朴茂’源自于以遗民为范本的一种孤高而凛然不可侵犯的人格,所以他对历史上的高人逸士特为敬佩。在他看来,国难当头之际,艺术之要乃在彰显这些高士的人格。因此,他创作历史人物画,多以高士之活动为题材,反复地画‘渊明沽酒’‘羲之爱鹅’‘竹林七贤’‘东山携妓’‘山阴道上’‘虎溪三笑’‘晋贤酒德’‘怀素醉酒’‘赤壁舟游’‘西园雅集’等。借此,傅抱石的绘画创作与高人逸士息息相关,从而达到民族文化精神一脉相承。”这篇文章是三十多年来傅抱石人物画研究的高端成果,对其历史故实画进行了深刻而细腻的分析,并成功运用了社会学、风格学等方法,对后来论者启发尤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代名士各风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椽笔勾勒古意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凡人生多佳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江山多娇媲美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为赏读傅抱石大师生平文章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人物册》咏句 </span></p><p class="ql-block"> 2023.3.10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初访傅大师,了解其非凡生平,欣赏其精美画作,得以开阔视野,扩充知识,陶冶情操,附带练技,虽花费了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我从中受益良多,不亦乐乎!特为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林布衣搜索阅读资料、制简始于2023年2月28日,整理编辑定稿于2023年3月1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