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位于清代十三行商馆区遗址上( 广州市荔湾区西堤二马路37号,广州文化公园内),占地30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90平方米,现馆藏文物4800多件(套)。常设展览有“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和“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馆藏文物全部由中外热心人士无偿捐赠。</p> <p class="ql-block"> 广州十三行博物馆2016年9月30日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以“文物+文献史料”的方式,展示了十三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清代广州十三行历史展</b></p><p class="ql-block"> 广州十三行(也称洋行 、外洋行、洋货行)是清政府指定专营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十三行商人是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之一,是继徽商和晋商之后中国有名的商人群体。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经济实力显赫,是近代以前中国最富有的商人群体,具有世界影响力并有悠久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在“ 一口通商 ”时期,“十三行”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几乎所有亚洲、欧洲、 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十三行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这里拥有通往欧洲、拉美、南亚、东洋和大洋洲的环球贸易航线,是清政府闭关政策下唯一幸存的海上丝绸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1、开海设关</b></p> <p class="ql-block"> 历史上,中国的对外贸易时开时禁。清康熙盛世,延续明朝隆庆以来的开放政策,实行开海通商政策。1685年,伴随着日益频繁的国际商业交往,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贸专业团体——广州十三行应运而生。它是清政府设立在广州口岸的特许经营进出口贸易的洋货行,是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外贸垄断组织。清政府规定洋货行商人必须是“身家殷实,赀财素裕”者,为的是保证洋行经营的底蕴和对外贸易的信誉。</p> <p class="ql-block"> 清朝初年,广州十三行的前身实际是闽南商人主导的对外贸易,其中最杰出的伍家、潘家后来入籍广东。十三行时期也有“福潮行”的说法,把在广州(含澳门)做生意的福建、潮州商人归为一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2、十三行风貌</b></p> <p class="ql-block"> 1757年,乾隆皇帝宣布撤消原设的沿海各关,仅留广东的粤海关一口对外通商。作为粤海关属下的中外交易场所,广州十三行成为清帝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中国与世界的贸易全部聚集于此,直至鸦片战争为止,这个洋货行独揽中国外贸长达85年。</p> <p class="ql-block"> 对外贸易锁定粤海关一口之后,广州口岸洋船聚集,商贾使节往来不绝。来自各国的商船,每年五六月间泊靠广州港,带来异地的工艺品、土特产和工业品,在十三行商馆卸货交易后,带着中国丝绸的华贵、瓷器的典雅和茶叶的芳香,于九十月间乘风回归。这就是十八十九世纪中国的对外贸易景象,也是当今每年在广州举办的“ 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一口通商之后,经十三行完成的贸易额迅速增长。据清宫档案记载,1754年,洋船到港27艘,税银仅52万两。1790年,洋船增至83艘,税银达到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洋船多达年200艘,税银突破180万两。“洋船泊靠,商贾云集,殷实富庶”,这是清朝天子眼中的广州十三行。近代以前,这个远离帝京的商埠,以其特有的商贸文化底蕴,与紫禁城内的皇家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p> <p class="ql-block"> 从广东大吏历年进呈的奏折、清单中可以看到,十三行年上缴税银超过百万,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皇室的经费开支,通过粤海关输送宫中,而皇室每年开销白银约在60万两左右。</p> <p class="ql-block"> 行商还通过当时官吏品级商品化的捐纳制度,以捐输报效的巨款,换来许多官衔和职务。洋行巨头潘氏、伍氏两大家族都曾捐得三品顶戴,十三行中后期崛起的行商梁经国,因多次捐输得到清政府加晋官衔, 封诰通奉大夫( 从二品封阶),追赠光禄大夫( 正一品 )。由此,他们成为通达朝廷、既富且贵的官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十三行行商</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4、十三行贸易</b></p> <p class="ql-block"> 十三行鼎盛时期,十三行一带有5000余家专营外销商品的店铺,涉及漆器、银器、瓷器、纺织、绘画、雕刻等各个行业。根据经营商业的项目,广东商人可分为牙商 、盐商、铁商、米商、糖商、丝绸商、陶瓷商、烟草商、 典当商、布商、药商等,其中以牙商最为著名。</p><p class="ql-block"> 所谓牙商,本来是指在城市和乡村的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交易,并从中抽取佣金的居间商人,亦称牙人。明清时,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牙商人数大大增加,形成了一个专门的行当,称为牙行。清代著名的广东十三行,就是指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十三家牙行商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5、中西汇流</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6、走向近代</b></p> <p class="ql-block"> 到了近代,国势已衰,十三行商馆也历尽了繁荣与沧桑。由中英贸易冲突而引发的鸦片战争,以中国战败而结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 南京条约 》,其中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五口自由贸易,取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1856年,具有170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其在经营对外贸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遂成为历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文物专室陈列展</b></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二楼专门开设了“王恒、冯杰伉俪捐赠的十三行时期文物专室陈列展”,王恒是广州著名文物鉴藏家、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与夫人冯杰女士十多年来,遍及欧美各国收藏的清代十三行时期的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广州十三行博物馆珍藏。这批文物包括 广州彩瓷 、 通草画 、 广绣 、象牙器、外销扇、五常家具以及银器、珐琅器、玻璃画、水彩画、油画、漆器等,涵盖了清代广州的主要外销工艺品。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家具是国内少有的专项收藏;六百多件从清康熙到现代的广彩瓷器种类齐全;通草画收藏题材丰富,包罗万象;这些珍品为深入研究十三行历史文化提供了素材和依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酸枝家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广彩瓷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定制的希腊神话故事的广彩瓷器</p> <p class="ql-block"> 欧洲贵族订制的具有家族会标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通草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