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好开心呀,又跟着“走寻老厦门”群来到杏林马銮村,访先人拓迹,寻海丝遗珠……</p> <p class="ql-block">1.有应宫</p><p class="ql-block">有求必应是也!🙏</p> <p class="ql-block">早前的,只有这么大</p> <p class="ql-block">现在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有应公信俗已有573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有应宫始建于公元1449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较于其他宫庙最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其庙宇中供奉的并不是塑像,而是一座坟墓,是为了纪念明代当地抗倭英雄周彝训父子而建。</p> <p class="ql-block">同安县志载:</p><p class="ql-block">郊区积善里地处沿海,明代常受倭患,当时朝廷腐败无能,但地方官兵及受难之民众,皆能同仇敌忾誓保家乡。正统十四年,海寇骚扰积善里窑山乡,里人周彝训组织乡民众奋起抵抗,战斗中马陷屿仔尾海滩,其子冲入敌阵营救,父子同时阵亡。而后其遗体漂到马銮海边的小岛“屿仔”。见状,虽然周彝训并非本乡人,而马銮村村民十分热心,并为其英勇事迹所感,“施地一穴”,将其父子合葬于屿仔尾,并立“屿仔尾公”墓碑一方。</p> <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彝训逐渐从人们敬仰的英雄变成受崇拜的神。人们祈求他保佑一方平安、风调雨顺,据说是有求必应,于是他又被称为「有应公」,这祠堂,又被称为「有应公庵」。</p> <p class="ql-block">这些源于海上的民间传说和民俗文化同属于“海丝文化”的一部分。有应公的信众遍布台湾、香港、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地。</p> <p class="ql-block">每年农历四月十二至十四是祭祀有应公的日子,人们载歌载舞,以舞龙、舞狮、歌仔戏、木偶戏、宋江阵、武术等形式,向有应公祈福,家家户户都要敬备三牲供奉,焚香膜拜。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前来祭祀的各地信众超过二十万人次以上。</p> <p class="ql-block">2010年,马銮有应公信俗被厦门市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三批厦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p> <p class="ql-block">马銮社区,除了有应宫,街头巷尾还星罗棋布般地竖立着20多座宫庙,有城隍爷庙、銮美宫、池府王爷庙、天后宫、昭应宫等以及多座祠堂。庙宇之多、香火之旺,可谓当地独特的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2.保障西方</p> <p class="ql-block">3.马銮杜氏家庙</p><p class="ql-block">马銮杜氏家庙从建造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根据有关史料记载,唐末,官任山南节度使杜让能,因遇战乱,避居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南宋末年,为避元军乱华,杜让能的一支后裔杜仁被迫南迁。相传杜仁率族人行至福建境内某地时,马铃忽然坠落,勒缰受铃,环顾当地依山临水,觉得“可聚族为子孙长久计”,于是携家族就地栖居,繁衍生息。这个地方便是现今的厦门市集美区马銮村。“马銮”也就是“马铃”,村名以此典故有关,谱称杜仁为马銮杜姓始祖。</p> <p class="ql-block">“马銮杜氏祭祖信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p> <p class="ql-block">以前进去过</p> <p class="ql-block">杜氏家庙前有两排旗杆石十分瞩目。每竖一根旗杆代表着家族里出了一个名人,这里留存着历代十七座旗杆石,也就是杜家出了十七个名人,这也是杜氏家族的光荣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4.又一小庙</p> <p class="ql-block">健康的老人家</p> <p class="ql-block">旧件就这么利用</p> <p class="ql-block">丢弃</p> <p class="ql-block">闽南小厝</p> <p class="ql-block">很大的古厝,可惜了</p> <p class="ql-block">5.著名的杜氏小宗</p><p class="ql-block">杜氏小宗于清光绪(1888年)年间由侨胞杜四端建造,尘封多年后,今由政府出资重修,再现风采。</p> <p class="ql-block">雕梁画栋,很气派</p> <p class="ql-block">今天巡游主要是认识杜四端这位民族企业家。</p> <p class="ql-block">四端 —孟子思想</p><p class="ql-block">四端是指 儒家 称应有的四种德行,即: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四端”说是 孟子思想 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 孟子 对先秦儒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杜四端(右一)同家人合影。</p> <p class="ql-block">村里老人家很骄傲很激动地说述杜四端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杜四端先生(1859—1940),为清末民初著名侨领,出生于杏林马銮村,并在马銮创办了厦门第一家近代民族工业銮裕纱厂,成为厦门市近代史上首位民族资本家、慈善家。杜四端先生为海外华侨、祖国故土的建设竭力效劳,在港厦两地的历史贡献和社会影响,至今为人传颂,被誉为福建首位民族资本家。</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他约同本村的杜来瑶等人,筹资在马銮倡办銮裕纱厂,织造背巾和包被。产品主要通过厦门运销东南亚和香港市场,推动了马銮纺织业的发展,民国初年马銮村成为纺织村。</p> <p class="ql-block">杜四端致富后,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凡遇兴修道路或赈灾救济,必慷慨捐输。遇乡邻族亲或贫困者或争讼不息者,辄出资出力排解平息。因其善举,光绪皇帝授予杜四端“中宪大夫”头衔。</p> <p class="ql-block">民国3年,与商界陈雨三、黄本立、陈渭臣、郑瑞诸乡贤共同改组福建商会,被推选为会长,并连选连任30年,直到逝世为止。</p> <p class="ql-block">在任期间,联络乡谊、团结乡亲、广行善举,不遗余力。他还被选任为保良局、东华医院总理,对应兴应革事宜,无不悉心筹划。当时,香港还处于发展初期,谋生不易,街上常有饥民抢劫米店事件发生。他一方面邀集港绅共同呼吁政府平祟,另一方面又带头捐献千金煮粥义赈,并经常亲自巡视,务期实惠及民。为了让旅港乡亲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他倡办福建学校,并亲任校董,为培养人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由于香港地价昂贵不堪,在港物化的乡亲,往往苦无葬身之地。他出面向香港政务司申请拨地,并捐资辟建义冢,使客死香港乡亲各得安葬。</p> <p class="ql-block">民国26年抗日战争爆发,国民政府发行救国公债,他受任为香港劝募委员之一,成绩斐然。他历任团防总局总理、二十四行商联合会副会长、华商总会董事、福建商会会长、福建学校校董、福建体育会名誉会长及香港道德总会副会长等职务。逝世于香港。</p> <p class="ql-block">今天,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有一处四端文物馆,于2009年6月正式启用。倡建者就是杜四端后人、华侨大学董事、香港中文大学荣誉讲座教授杜祖贻。杜祖贻在2004年曾捐赠杜四端先生的一批价值不菲的文物,并捐资倡建。杜祖贻倡建四端文物馆,为境内外学生学习、了解、研究和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窗口和平台。</p><p class="ql-block">(左3为杜祖贻先生,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杜四端的陵墓名称“九思园”。</p><p class="ql-block">九思是汉语词语,出自《论语·季氏篇第十六》,其中记载着孔子“君子有九思”,具体指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p> <p class="ql-block">进口彩色玻璃装饰</p> <p class="ql-block">6.马銮杜氏小学</p><p class="ql-block">杜四端修建</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小学很大,后面有漂亮的亭子和操场,现在都已经盖上了房子。</p> <p class="ql-block">这些石头是昔日的见证者</p> <p class="ql-block">也许两侧的雕饰可见当年的分量!</p> <p class="ql-block">过去人歇脚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好奢侈的一块石板</p> <p class="ql-block">恒昌商铺</p> <p class="ql-block">希望这些古厝能保留下来</p> <p class="ql-block">7.忠惠庙</p><p class="ql-block">曾经的马銮是一个小渔村,居民原多以近海捕捞、养殖海蛎、对虾、网箱养殖等为生。这里水陆交通很发达,商贾不绝。杜、王、陈氏子孙从这里下南洋、过台湾做生意。</p> <p class="ql-block">早在上世纪80年代,马銮村就被厦门市列为著名侨乡村。据马銮社区老龄委委员王主义介绍,据不完全统计,马銮社区常住人口4800多人,外来人员4万人左右,而旅居海外侨胞却有10万多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现代文明与当地特色在这里碰撞,交织出炫彩的滨海文化,让这个古老的村庄又焕发出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介绍的文字来自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