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与《管子》

秋雨(李冰)

<p class="ql-block">管仲与《管子》</p><p class="ql-block">秋雨</p><p class="ql-block">管仲(约前723~前645),名夷吾,字仲,谥号敬,因而又尊称为敬仲。管仲出生于嵩山南麓,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市颍阳镇管谷村。他出身贫寒,早年与颍上(今属安徽省)人士鲍叔牙一同出游,合伙经商,后从事政治活动。鲍叔牙发现管仲有才能,经常和管仲往来,因管仲家中贫寒又有老母在世,他常占小便宜,鲍叔牙并不引以为意,反而善待资助于管仲,于是二人成为至交。他们二人的友谊成为后世美谈,史称“管鲍之交”。</p><p class="ql-block">却说周朝第十一位君王周宣王姬静,公元前827年至前781年在位,也曾整顿朝政,复行王化,讨伐侵扰周朝的敌国,但到了晚年固执己见,听不进不同政见,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鲁国选立继承人时,他凭着自己的喜好,硬逼着废长立幼。鲁人不服,他便兴兵讨伐,使鲁国陷于长达二十年的混乱和灾难,同时也引起了天下大乱,各诸侯国篡位自立之事层出不穷。</p><p class="ql-block">周宣王百年之后的齐国就发生了齐襄公乱政,管仲时年力助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位,鲍叔牙力助公子小白。公元前686年,齐襄公死去,他的侄子公孙无知篡位。公元前685年春天,齐国大夫雍廪杀了公孙无知,公子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小白取得君位后,经鲍叔牙的推荐,小白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为相,任为上卿,尊称“仲父”。</p><p class="ql-block">管仲有了政治舞台后,才华得以施展,为使齐国尽快富强起来,达到民足、国富、兵强,管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管仲有经天纬地之才,济世匡时之略,他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是管仲的名言,管仲的改革和外交战略成效显著。管仲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成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以自己卓越的谋略辅佐齐桓公,使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司马迁在史记《管晏列传》中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管仲世所谓贤臣, 然孔子小之。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管仲之谓乎?”</p><p class="ql-block">《史记·管晏列传》《左传》记载有管仲的生活传记,北宋苏洵的《管仲传》也有一些对他的分析。管仲的言论被载入《国语·齐语》,《管子》一书得以传世。管仲的哲学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他把观天候气的知识应用于拓荒开垦、农业抗灾、土地开发,他善于把气象条件用于军事征伐,提出了著名的“天时、地利、人和”政治军事观点。</p><p class="ql-block">《管子》一书相传为管仲所撰,也许是后人托名之作,其中真实地保存了管仲相齐的资料。书中包含了道、法等各学派的一些思想,也可能是某些学派思想的源头。其中大量的天文、气象、历法、地理、农业等各项科学知识,在科学史上是弥足珍贵的[1][2]。《汉书·艺文志》道家著录有《管子》八十六篇,今存七十六篇。今天所能看到的还有唐代房玄龄注,有人认为是尹知章注,清代戴望《管子校正》,郭沫若《管子集校》等[3],这些都是研究《管子》的重要参考文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