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讲座】陈智红:基于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的教学设计——以分子和原子为例

钟佳莉

<h3>2023年3月6日,我校教学教育学院邀请的校外专家,海南中学的陈智红老师,给我们做了“课标解读与教材分析”主题的辅导讲座。</h3> <h3>陈智红老师此次课例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分子和原子,陈老师以“分子和原子”为例:首先教师要对化学课程标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学业要求,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h3> <h3>紧借着,陈老师讲述了进行第二课时学习首先需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前20个元素背诵掌握,用STM对生活中常见的物质进行了观察得到了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和分子的基本特征。</h3> <h3>然后在对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比较与归纳。例如氧气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液氧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二氧化碳不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得到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似,不同分子化学性质不同。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再从常见分子的球棍模型中分析得到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学习了分子及分子的组成后接下来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和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通过微观看物质变化的手段对水电解和水蒸发分析,得到变化都是依据分子断裂—原子重组—分子。通过对金刚石,铜的微观结构分析得到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和原子的基本特征。最后对分子和原子的对比以及例题的练习来巩固掌握“分子和原子”。</h3> <p class="ql-block">心得体会1: 在这次讲座中,经过陈智红老师系统专业的讲解,通过形式丰富、富有实效的学习,我们收获颇丰。我们学会了积极思考打破界限,知道了要善于引用例子,由宏观引入到微观,最后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激发了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我们能够以此讲座为契机,在讲座中不断碰撞出化学教学的火花。</p><p class="ql-block">心得体会2: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初中教材分子与原子的相关内容,让我们明确的了解到应该怎样教学生,怎样引导学生。怎样进行课堂活动的衔接。并且在最后的十分钟为我们答疑解惑。在我们实习过程中如果对学生的学情情况不了解该如何处理。</p><p class="ql-block">心得体会3: 陈老师主要从凸显育人导向,主要变化,教学建议三个方面进行课标解读。使我们收获了众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建议,如寻找真实情境,素养要在真实环境中表现,所以素养要在真实情境中培养,探究要扎进去,沉浸式探究,将知识融入情境中,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而不是流于形式。</p><p class="ql-block">心得体会4: 陈老师的课堂让我们知道了教学过程应该精心准备,从导入新课到布置作业课后小结,每一句话都要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应该恰到好处、板书需要充分体现化学知识的结构体系。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在知识深难度的把握得当,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p>

分子

原子

学生

教学

心得体会

陈智红

陈老师

讲座

知识

复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