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之德陵2023年03月12日

滴水观音

<p class="ql-block">明德陵</p><p class="ql-block">明熹宗朱由校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p><p class="ql-block">明德陵是明朝第十五位皇帝熹宗 朱由校 和皇后张氏的合葬陵墓,位于 天寿山 陵域 潭峪岭西麓。</p><p class="ql-block">始建于天启七年(1627年)九月, 崇祯 元年(1628年)三月玄宫建成,崇祯五年二月地面建筑完工,用时五年。占地约3.1万平方米。德陵是明代营建的最后一座帝陵。 </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德陵修建时,由于崇祯皇帝朱由检(明熹宗朱由校之弟)刚刚登基,明王朝正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和 经济危机 ,所以在财力、物力、人力上遇到了很大困难。首先,国库匮乏,经费不够。当时奉命负责陵园营建的 工部尚书 薛凤翔曾请求发放帑银百万两,但崇祯皇帝经筹措,只拔银50万两,还反复“叮咛告诫,以期速成”。按照计划,营建德陵需用白银200万两。为了不影响工期,后来在朝大臣纷纷捐款赞助陵工,才使这座陵园勉强修建起来。其次,物料不足。据史料记载:德陵规制取法庆陵,但其所用石料却与庆陵不同。因庆陵所需青白石料,可从大 石窝 采料或从其他陵园处凑用。而营建德陵时已无别石可凑,只能采用石窝石料。另外,庆陵取石料时为石窝塘 水撤 干时,而德陵修建时石窝塘水正满,撤水揭盖不易。再次,募夫困难。明初营陵民夫是从各地 签派 的。中叶后,开始采用雇募形式。如营建庆陵的民夫“多从雇觅”。到了营建德陵时,由于势豪大户营建占役很多,并且竞相给予优厚报酬,如果雇募时出现“强壮者招之不来,老弱者挥之不去”,必然会贻误工期,所以经上奏皇帝仍拨营军供役,盐粮补贴如数发放。</p> <p class="ql-block">清朝 乾隆 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 清政府 下令修葺 明十三陵 。修葺时,将陵前 神功圣德碑 亭拆去墙垣,只留石碑,并于碑外四隅补修齐胸高的宇墙。祾恩门、祾恩殿均拆后缩小间量重建。拆除了左、右配殿。封塞了宝城的方城券洞,并在城台右掖增构了礓礤路直达城台之上。明楼由木质梁架结构改为石券顶结构。</p><p class="ql-block">民国九年(1920年),德陵陵门被当地农民焚毁。祾恩殿也在战乱中毁坏。</p><p class="ql-block">解放以后,由于受到自然界风雨雷电的侵袭,明楼、宝城及其它附属建筑残坏较为严重。 </p> <p class="ql-block">修缮保护</p><p class="ql-block">神道五空石桥, 桥身 完固,桥面铺设石条。2002年-2005年修缮时对 桥洞 进行了加固。桥栏杆也全部恢复补齐。陵宫建筑中,宝城在2002年-2005年修缮之前,城墙外墙皮仅有小部分保存,其余全部倒塌。城垛也大部倒塌无存;宇墙仅局部保存,修缮时全部垒砌完整。</p> <p class="ql-block">明楼在2002年-2005年修缮时重瓦了屋面,补齐了斗拱等木构件。楼内石券顶、石碑及整个台基亦基本完好。</p><p class="ql-block">宝城宝顶 及城内封土状况,2002年-2005年修缮时用蓝机砖将裂缝封严。宝城前方院的墙体,修缮时也全部揭瓦,更换了残坏瓦件。陵园的 排水系统 也得到了疏通。</p><p class="ql-block">清乾隆五十年缩建的祾恩殿。2002年-2005年修缮时,对墙体进行了 防水处理 。</p><p class="ql-block">神宫监监墙在各陵中保存最好。西侧墙基之下护坡用石及城砖垒砌,最高处约达6米,十分坚固。 </p> <p class="ql-block">景观结构</p><p class="ql-block">德陵陵宫建筑 总体布局 呈前方后圆形状,基本仿庆陵,但两进院落连成一体。第一进院落以祾恩门为门,院内建有祾恩殿及左、右配殿及神帛炉。第二进院落,前设 三座门 ,内建 棂星门 及石供案。后为圆形宝城,建有方城、明楼。哑巴院内有随墙式琉璃照壁。陵宫外还建有 宰牲亭 、神厨、神库等 附属建筑 。</p> <p class="ql-block">从永陵走到德陵,和当地的护林员聊天,说到晌午他要开车回家吃饭,把我带到了永陵的车那里,他住长陵村,告诉我景陵就在长陵旁边很近。还讲了很多儿时去皇陵里玩耍的故事!感谢🙏热心的守陵人后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