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歷法:</b></p><p class="ql-block"><b> 歷法是按一定法則,組合年、月、日等升時單位,構成單位之間的换算的方法,以供計量時間之用。從遠古到現在,世界各國通用的歷法,種類繁多,诸如:古埃及歷、古巴比侖歷、古希腊歷、猶太歷、儒略歷、格里歷、伊斯蘭歷、印度歷以及中國历朝颁行的多種歷法。按照其着重點的不同,它们大體可歸納为三類:以太陽回歸年为主要依據的歷法叫做陽歷,以月亮朔望月为主的歷法叫做陰歷,同時兼顾回歸年和朔望月的歷法叫陰陽歷:回歸年是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從春分點再回到春分點的時間,即四季更选的周期,長三百六十五天五時五十八分四十六秒。陽歷就把它作为“歷年”的標准;朔望月是月亮和太陽會合的周期,也是月亮盈虧圆缺變化的周期,長度是二十九天十二時四十四分零三秒。陰歷把朔望月作为“历月”的标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b></p><p class="ql-block"><b> (二)公歷”公歷是現在世界各国通用的歷法,又稱格里歷,實际上是一種陽歷,它的前身是儒略歷。公元前四十六年羅馬統治者儒略.凯撒采納天文學家索西琴尼的意見制定儒略歷,它以回歸年为歷法的基本單位,歷年中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闰,闰年三百六十六天。一年分为十二個月,單月三十一天,雙月三十天,只有二月平年二十九天,年三十天。公元前八年凱撒之侄奥古斯都作了調整,從二月里减去一天加在八月上面,又把九、十一两月改为小月,十、十二兩月改为大月。儒略歷歷年平均長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比回歸年要長零點零零七八天,累積到十六世紀末,三月二十一日春分提早到了三月十一日。于是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于一五八二年加以修订,把儒略歷一五八二年十月四日的下一天定属格里歷十月十五日,中間消去十天,使春分日又恢復到三月二十一日。同時修改了佛略歷置法則,公元年數被四除盡的仍为闰年,但對世紀年(如一千六百年、一千七百年、……)只有能被四百除盡的才属闰年。這樣,在四百年中只有九十七個闰年,而歷年平均長度为三百六十五點二四二五天,與回歸年只差零點零零零三天,因此要經過三干三百三十三年才有一天的誤差。修改后的格里歷,先在信奉天主教的國家使用,后來推行到新教國家,二十世紀初期属全世界普遍使用,我國在辛亥单命后開始采用;为了弥補現行公歷的不足,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過各式各樣的改歷方案,以便建立國際通用、既科學又簡便的歷法。其中較易为人接受的是十二月世界歷;該历每年十二個月,分四個季度,每度的第一個月为三十一天,后兩個月均为三十天,每季度共九十一天,正好可被七整除,都为十三個星期。每個季度第一天固定为星期日,季末为星期六;這種歷法的上半年和下半年都为一百八十二天,全年共三百六十四天,剩下一天可排在全年最后一天,不計日期和星期,定为某個國際性節日,讓全世界人民都休息。若是闰年,則將另一天排在六月三十日和七月一日間,也作为某個國際性節日。</b></p><p class="ql-block"><b> (三)農歷;農歷是我國采用了幾千年的一種傳统歷法,又叫夏歷、舊歷、中歷,民间俗称陰歷。它用嚴格的朔望月周期来定月,又用設置闰月的辦法使得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接近,因之兼有陰歷月和陽歷年的特性,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歷;農歷把太陽和月亮黄經相同的日期(稱腐合朔)作为前三月,即初一。朔望月長约二十九天半,所以有的月份是三十天,稱月大;有的月份是二十九天,稱月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玉皇大帝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玉皇大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总管三界十方,是道教中职位最高、权力最大的神,犹如人间的帝王,尊崇至极。此玉皇大帝头戴冕流,身穿宽袖右枉大衣,双手持玉版,端坐在宝座上。</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慈禧孝钦显皇后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慈禧(1835-1908),叶赫那拉氏,咸丰初年入宫,咸丰六年(1856)生子载淳。咸丰十一年咸丰帝驾崩,其子载淳继皇位称同治帝,她被尊为"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她与慈安先后以执政的同治、光绪帝年幼为由而在养心殿垂帘听政。</span></p> <p class="ql-block"><b> 每月初一所在的日期,是根據太陽和月亮的位置精確地来推算的。農歷以十二個月为一年,共三百五十四或三百五十五天,與回歸年相差十一天左右。为求年與月的協調,所以在十九年中設置七個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共十三個月,全年約三百八十四天;安插闰月是根據二十四節氣來確定的。農歷月份按照十二個“中氣”(即逢雙的节氣)而定名,各月所含中氣如下:</b></p><p class="ql-block"><b>正月:雨水;二月:春分;三月:谷雨;四月:小滿;五月:夏至;六月:大暑:七月:處暑;八月:秋分;九月:霜降;十月:小雪;十一月:冬至;十二月:大寒。</b></p><p class="ql-block"><b> 實際上,由于太陽、月亮運動的复杂性,有時中氣并不落在相應的月份,不含中氣的月份就定属闰月,用上個月的月名稱闰某月,当然這只是一般性的原則。具體安排月的法則要比這復雜些。用這種辦法巧妙地設置闰月,可以使農歷的月份与節氣不会相差太遠,從而各月所代表的氣候雖不像陽歷那樣符合實際,但相差不會太大,缺點是平年與闰年的天數差别較大。</b></p><p class="ql-block"><b> (四)、陰歷;陰歷以朔望月为基本單位,有名的陰歷歷法,主要有古希腊歷和伊斯蘭教歷;伊斯蘭教歷至今在阿拉伯地區和其他伊斯蘭國家、地區仍然受到廣泛的重視,并應用于宗教祭祀和節期假日等現實生活。該歷由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所創立,它定單月属三十天,雙月属二十九天,平均每個歷月属二十九天半,一年属十二個月,共三百五十四天。十二個湖望月實際上约为三百五十四點三六七一天,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現的那天開始,伊斯蘭歷采用置的辦法,每三十年属一周期,共加十一個闰日,在三十年循環周期中,第二、五、七、十、十三、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四、二十六、二十九年为闰年,闰年在十二月底增加一日,共有三百五十五天。伊斯蘭歷年比公壓約少十一天,因之元旦日逐年提早,寒暑日期變化無常,约三十三年循環一周。該歷的起始歷元定在穆罕肤德從参加遷到参地那的那一天,即儒略歷公元六百二十二年七月十六日(星期五)。伊斯蘭教壓對昼夜的計算亦與公歷不同,公歷以子夜零時为一日之始,而伊歷是以日落之時为一天的開始,即由夜晚到白天再至日落为一天,比公歷要早六小時左右。</b></p><p class="ql-block"><b> (五)、宇宙和天體:我們周圍的客觀世界,在時間和空問上都是無限的,宇宙空间是物質的,充滿着各種形式的物質運動。仰觀蒼穹,我們可以看到太陽、月亮以及各種各樣的星星,包括恒星、行星、衛星、慧星、小行星以及星雲等等,這些都是宇宙物質的存在形式,統稱属天體。地月系和太陽系:我們居住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個大行星。行星是沿着椭圆軌道環繞太陽運行的天體,是太陽系的主要成員。按照距離太陽從近到遠的次序排列,太陽系九大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每個行星有着數目不等的衛星,在其周圍沿着軌道旋轉,例如地球只有一颗衛星,就是月亮;火星有两顆衛星,木星有十六顆衛星,等等。地球和月亮構成地月系,各個行星系統再加上小行星、慧星和流星等構成了太陽系。</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康熙皇帝读书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康熙皇帝身穿蓝色便服,盘腿坐在黄色垫子上,前有翻开的书,背后书架上书籍满目。该画采用西洋透视技法,将明暗与层次表现得真实自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光绪帝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光绪帝即爱新觉罗·载活(1871-1908),是同治帝的从弟,生母是慈禧的亲妹妹。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同治帝驾崩,他成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位皇帝,也是清朝第一位不是皇子而入继皇位的皇帝,年号"光绪"。从此,他奉慈安、慈禧两宫皇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直至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始亲政。</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康熙帝戎装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康熙帝八岁称帝后,在孝庄太皇太后的安排下,以父皇顺治帝住过的保和殿作为自己的寝宫。直至康熙八年(1669),乾清宫经过重修,焕然一新,康熙帝才搬至乾清官长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木嵌料石金桃皮马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晚清宫中婚俗,大婚奉迎当天,凤舆直达乾清宫前,由福晋、命妇接皇后下轿,再前往坤宁宫;到宫门口时,要跨过安设在门槛上的马鞍,鞍下放苹果,取"平安"之意,然后进入东暖阁大婚洞房。这件喜鞍木胎,髹金漆,装饰五彩花卉纹样,铜镀金鞍桥及边饰,上嵌绿松石及料石,附双"喜"字锦袱一块。整体富丽堂皇,颇具喜庆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b> 银河系和總星系:睛朗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許多閃闪發光的星星,叫做恒星。恒星是由熱氣體組成,有很大的質量并能自己發光的天體,太陽是距離我們最近的一顆普通恒星。大约有二千多億颗恒星組成了比太陽系更高一级的天體系統,叫做銀河系。在銀河系之外,天文學家觀測到約有十億個同銀河系類似的天體系統,叫做河外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合起來構成總星系。</b></p><p class="ql-block"><b> 星座:为了便于辨認天空中數目繁多的恒星,天文學家把星空人为地劃分成若干區域,每一個區域稱为一個星座。現代國際上通用的星座有八十八個,星座名稱很多是動物的名字,或者是希職神話中的人物,例如北斗七星屬于大熊星座;三垣二十八宿:我國古代天文學將星空分成三垣二十八宿。三垣属上垣(太微垣)、中垣(紫薇垣)和下垣(天市垣)二十八宿分高四象,即:</b></p><p class="ql-block"><b>東官蒼龍七宿:角、亢、氏、房、心、尾、箕;</b></p><p class="ql-block"><b>南官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張、翼、粉;</b></p><p class="ql-block"><b>西官白虎七宿:奎、妻、胃、昴、畢、觜、冬;</b></p><p class="ql-block"><b>北官玄式七宿:斗、牛、女、虛、危、室、壁。</b></p><p class="ql-block"><b>二十八宿是黄道和赤道天區,中垣在拱極星區,上垣在星、張、翼、轸宿之北,下垣是房、心、尾、箕、斗宿之北的區域。</b></p><p class="ql-block"><b> (六)、朔望兩弦:月亮是地球的衛星,它環繞地球旋轉,绕一周約二十七天七時四十三分,叫做“恒星月”。地球連同月亮環繞太陽運行,月亮相對于太陽來説,繞地一周約需二十九天十二時四十四分,這是月亮盈虧圆缺變化的周期,叫做“朔望月”,也就是晨歷一個月的平均長度;</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 琉璃戗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戗兽是中国古代建筑戗脊上的构件。戗脊是指正脊两端沿四十五度角下垂之脊,戗兽是脊上的兽形饰件,起固定屋脊的作用。此戗兽龙形,昂首伸口,尾巴高高卷起,身下为海水纹饰,有防火之寓意。</span></p> <p class="ql-block"><b> 月亮本身不發光,我們看到的月光是太陽光线照射到月亮,再從月亮表面反射到地面的反射光。因此,月亮對着太陽的半個球面是光亮的。而背着太陽的半球面是黑暗的。太陽、地球和月亮在空間的相對位置時刻在改變,從地球上看,月亮就有盈亏的變化。每當月亮在太陽和地球中間,也就是日、月“黄經”相同的時候,月亮以背光的一面向着地球,地球上就看不到月光,這叫做“朔”,這一天就是農歷的“初一”:朔日過后一二天,可以看到月亮亮面的一小部分,形似蛾眉,叫蛾眉月。以后隨着月亮相對于太陽的位置的東移,镰刀形月逐漸變大,大概在朔以后七八天,當月亮距離太陽九十度時,能見到半輪明月凸向西邊,日落時高懸在中天,這叫做上弦。再過七八天,月亮距離太陽一百八十度時,也就是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被照亮的半球完全對着地球,人们可以見到一輪满月,這就是“望”。滿月以后,月亮又逐漸接近太陽,月輪也逐渐虧蝕,成为残月。當月亮與太陽的黄經相差二百七十度時,又可見半輪明月,只是凸向東方,此時叫做“下弦”以后残月逐渐變窄,月亮又回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与太陽的黄經相合,又見不到月光而为“朔”了。</b></p><p class="ql-block"><b> (七)、潮汐:由于月亮和太陽的引力作用,海水發生定時性的漲落,白天上漲叫潮,晚间上漲叫汐,合稱为潮汐。潮水漲落有一定規律,两次潮或汐的平均周期属二十四時五十一分,這正好是月亮在當地連續两次經過中天的時間间隔,可見潮汝主要是受月亮的引力影響。根據計算,月亮引力産生的潮汐(稱太阳潮)大约是太陽引力産生的(稱太陽潮)二點二倍。一天之内潮水最高時叫高潮,最低時叫低潮。一月之内潮水最大是在朔或望前后,稱为“大潮”,這是由于此時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相叠加;上弦和下弦前后,太陽和月亮的引力作用有部分相抵消,此時潮水最小,稱为“小潮“。</b></p><p class="ql-block"><b> (八)、日食和月食:朔的時候,月亮走到太陽和地球的中間,如果這三個天體恰好或幾乎排列成一條直线,那么月亮全部或一部分遮住了太陽,就發生日食現象。望的時候,月亮轉到地球背着太陽的一邊,也就是地球處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此時三個天體幾乎排列成一條直线,那么地球擋住了太陽射向月亮的光线,月亮進入了地球的陰影區,就發生了月食;日食可分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月食也有全食和偏食之分,但没有環食。全球每年最多可發生五次日食,最少两次。而月食每年最多可發生三次,一般是一次或两次,也可能一次也没有,月食在半個地球上都能見到,而日食只能在較小區域内看到,所以對某一地方来説,見到月食的機會要比見到日食的機會多,而見到日全食的機會就更少了。全食的過程可分五個階段;初虧(偏食開始),食既(全食開始),食甚(地球上看到的虧触最大),生光(全食結束),復圆(偏食終了,日食的過程結束)。而偏食只有三個階段,没有食既和生光。日食的食分是指太陽虧触的程度,以太陽直徑为單位升算;月食的食分」是月亮邊緣深入到地影的距離,以月亮直徑为单位。</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婉容大婚朝服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922年,末代皇帝溥仪与婉容仿照清代皇帝大婚仪式在紫禁城内举行婚礼。照片中的婉容穿朝服,戴朝冠,项挂领约和朝珠,正符合清代皇后参与大典时的装扮要求,显得雍容华贵、落落大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 康熙 四臂观音菩萨坐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大佛堂内此件坐像是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命造办处为祖母做的寿礼,莲座下刻汉、满、蒙、藏四体铭文,汉文为"大清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永念圣祖母仁慈垂佑,众生更赖菩萨感应,圣寿无疆云尔",记述了康熙帝为祖母祝寿而造此像之因缘。</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铜滋金黄布禄金刚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黄布禄金刚俗称黄财神,是藏传佛教五财神之一,掌管宝库,居五财神之首。他头戴宝冠,浓眉大眼,左手持吐宝鼠,右手持摩尼珠,右足踏海螺,象征能海中取宝。莲花座上铸有"大清乾隆年敬造""黄布禄金刚"款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 财宝天王画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财宝天王身穿铠甲,左手握吐宝鼠,右手持伞盖,下面堆积的珠宝就是从鼠口中吐出的。坐骑为狮子,狮子下为连花座。画像构图繁密、色彩艳丽,是清宫唐卡中的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b> (九)、四季的成因:地球上冬去春來,四季更迭,寒来暑往,氣候多變。這季節是怎樣形成的呢?原來我們居住的地球有着本身的自轉和圍绕太陽的公轉。過地心并且與自轉轴垂直的平面叫赤道面,公轉的軌道平面叫黄道面。地球自轉軸在空間的方向不因時間而變化,總是以一個方向傾斜着,使赤道面與黄道面形成約二十三度二十七分的交角,稱为黄赤交角。由于交角的存在,在公轉過程中地球的兩個極區,</b></p><p class="ql-block"><b>各有半年時間對着太陽,受日光的照射,永远是白畫;另半年背着陽光,都是黑夜。地球其他區,隨着纬度高低和季節變更,所受日光各有不同。六月二十二日左右,太陽直射北回歸錢(北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地帶),這時北半球受到陽光照射時問最長,所以昼長夜短,氣候炎熱,這就是夏至。十二月二十二日左右,太陽直射南回歸錢(南二十三度二十七分),北半球受到陽光是斜射的,而且時間短,所以昼短夜長,氣候寒冷,這便是冬至。南半球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夏至和冬至之間,在三月二十一日和九月二十三日附近,太陽直射赤道,這時昼夜等長,氣候温和,這便是春分和秋分。由春分到夏至,再是秋分和冬至,又回到春分,如此循往復,便産生了一年四季的交替。我國傳統上以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在西方,則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属四季的起點,在時間上要比我國推迟一個半月。在氣象上,通常以公歷三至五月为春季,六至八月为夏季,九至十一月为秋季,十二月至翌年二月为冬季。</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康熙帝便服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顺治十一年(1654),康熙帝生于景仁宫。康熙四十二年(1703),和硕裕亲王福全丧,康熙帝为悼念其兄,再次暂居于此。此后,雍正帝熹贵妃、咸丰帝婉贵妃、光绪帝珍妃等也曾在此居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顺治帝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初,紫禁城内许多建筑包括明代皇帝的寝居之所乾清宫都残破不堪。顺治二年(1645),保和殿修缮完毕。时隔一年,顺治帝便搬入此殿,将它作为自己的寝宫。直到顺治十三年(1656)乾清宫重建完成,顺治帝才于同年七月移居至乾清宫。</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光绪大红色绸绣金万字地八团彩云蝠龙凤双喜纹女棉龙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这件女吉服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据左右开。此袍在大红色江绸地上,运用平针、平金、俄针、套针、钉线等针法,绣八团金龙凤双"喜"字等,局部呈现二至五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效果,制作工艺极为繁复华丽。内层为明黄色素纺丝绸里,中絮薄棉。清宫档案称其为"龙凤同合袍",是专门为光绪大婚时皇后穿用而特制的一款服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康熙孝恭仁皇后朝服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清雍正帝生母乌雅氏曾久居永和宫。康熙十七年(1678)生皇四子胤祺,后封为德娘、德妃。雍正帝继位后,拟为生母上徽号,未及举行典礼她即去世,改上谧号。乾隆、嘉庆朝累加谥,奉为孝恭宣惠温肃定裕慈纯钦穆赞天承圣仁皇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明万历点翠嵌珠石金龙凤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景阳宫位于东六宫东北角,明代初建时叫长阳宫,嘉靖十四年(1535)改名。明神宗万历帝王恭妃曾居住于此。王氏早年为官女,因被皇帝私幸有孕而封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即在位仅一个月的明光宗。此凤冠出土于万历帝定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 银鲨金三世章嘉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三世章嘉头戴班智达帽,润面丰颐,身穿袈裟,结珈跃坐于莲花座上。三世章嘉四岁坐床,雍正二年(1724)到北京参与处置蒙藏事务,为边疆安宁与民族和睦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圆寂后,乾隆帝特命宫廷匠师按其真容铸造了这尊银鎏金像,供奉在雨花阁东配楼他的影堂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木雕金漆宗喀巴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宗喀巴出生于青海湟中,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立者。此像面含微笑,身穿袒右肩袈裟,双手施转法轮印,结珈跌坐于莲花座上。莲花置肩侧,其上置放经卷与宝剑。供奉于宝相楼楼上明间。</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道教中主管雷部的尊神,具有"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之神威。此像面白,额开天目,身穿铠甲,手持钢鞭,坐在台座之上。此像现藏玄穹宝殿东配殿内,其旁有八位雷神天君胁侍。</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太和殿内宝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宝象是宝座前最重要的祥瑞陈设器,其质地为铜胎掐丝珐琅镶宝石。象背上驮有一宝瓶,谐音"太平有象",有天下平安祥和、国泰民安之意。</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沉香木根雕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每逢皇太后过寿,各地都会进献无数的奇珍异宝,此件沉香木根雕鹿即为乾隆三十六年(1771)皇太后八旬大庆时进贡的寿礼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清檀香木"皇帝之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十五宝质地以金、玉为主,此宝是唯一一方木质宝玺。清早期制,盘龙钮,汉、满二体篆书印文。据《交泰殿宝谱》记载,此宝作用是"以肃法驾"。凡皇帝行围及驻哗圆明园或避暑山庄时,都要以之随驾。它是二十五宝中使用范围最广、铃盖最频繁的一方,诸如皇帝登基、大婚、皇后册命、发布殿试金榜等诏书上均会铃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黄花梨木嵌乾隆帝御制诗、联屏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宝座后的屏风上,有乾隆帝御制诗和对联。诗是其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新年所写,大意是指虽然天下太平,但是要始终"自强励不息",力求长治久安。对联的主旨是提醒自己和后世子孙,要常存敬畏之心、勤勉治国。乾隆帝将劝诚自己和子孙的诗、对联题于宝座后屏风上,可谓用心良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晋王珀《伯远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此帖是王羲之族侄王珣写的一封书信,是传世晋人墨迹中唯一具有名款的真迹。该帖行笔自然流畅,一挥而就,具有典型的晋人洒脱风韵,曾被刻入《三希堂法帖》。它为研究晋代书法及其书写材料(笔、墨、纸张等)提供了难得的史料。</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晋王献之《中秋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此帖是宋代米芾所书王羲之第七子王献之尺牍《十二月割帖》(刻入《宝晋斋法帖》中,原作已佚)的选字节临本,因此无法句读。米带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王献之原作的风神,所以该帖仍然是最能代表王献之笔意的法书珍品。</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东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此帖全文共四行,二十八字,被誉为"二十八骊珠"。笔墨轻重咸宜,字体道媚姿发而不失章法。乾隆帝对它珍爱至极,不仅多次临摹,而且通过不断接长尾纸的方式,先后为此帖题跋七十三处,并书"神乎其技""天下无双,古今鲜对"等赞语加以点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