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为福德?为之注解的很多,较为认同福德是善待自己善待身边的人没有企图回报之心。个人思维,福德重在一个"行"字,且行的背后是发自内心的我要做,而不别人要我做。行的过程中,时时观照觉知当下,进而逐步达到《金刚经》讲的三轮体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乃真福德。如果一念心生我为大家做事,是为自己积福德之意,与我要好好工作,年底老板会给多多的奖金有何异?不过换种方式增加小我的执着罢了。</p> <p class="ql-block">何为见地。见解直指本质核心,即对事物深刻、全面的认识,高出人们一般的理解。它建立在丰富的经历和体会的基础上,并由简约的形式表达出来。实践出真知。一切真知灼见一定是从实践体悟而来,离开“行”只是坐而论道,离开“悟”就会行而无获。</p> <p class="ql-block">何为心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古以来的思想界为这个问题纷争不已。孔夫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则主张性善,认为“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荀子却主张性恶,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宋儒程、朱学派,宣扬“理学”。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他们往往窃取圣贤义理,支撑门庭,但或断章取义、或执理废事,不免漏洞百出。至于一般哲学家、心理学家用归纳、演绎、内省、观察、推理、判断的结果,也只研究到“心”为止,而且也还没有把“心”全部搞清,终不出第六意识的范畴。对于“性”的问题,更是做梦也不曾想到,往往由这一子之错,弄得全盘皆错!科学家研究物质,注重实验,但对于心性问题,因他不知实验的方法,左右推敲,得不出结论,也就只好“存而不论”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个人理解,人</span>思绪纷飞时为心,寂然不动时为性,心性本来不二。修心养性,就是要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才能破除烦恼,真正实现自由。“心”不修,妄念不止,本性不能见,智慧不得开。所以,要开智慧,就要知心性、见心性、养心性。</p><p class="ql-block">明心见性也可说见到本心、本我、本真,用词不同,意指一处。心性教育本质应该是回归生命本来、回归人类本性、回归生活本真的教育。</p><p class="ql-block">心性的证悟以理上见地为阶梯,理上的真知灼见离不开无我利他的行持积累的福德做基础。</p><p class="ql-block">一个人的福德因缘,不是凭空想到的,也不是天生的,而是他们自己过去多生多劫以来,慢慢培植起来的。有了福德因作基础,修行就容易成功。没有福德因缘想成功,是不可能的。关键在于脚踏实地地去做。你功夫做到那个地方了,自然就可以成功。有福德的人在提升的时候,有很多的人帮助他,促使他成功。没有福德,想成功,太难了。</p><p class="ql-block">福德是大树,见地是梯子等工具,心性是树上的的果子。栽树、浇水、施肥就是种福德,一步步爬上梯子就是修见地,摘到果子就是明心见性。</p><p class="ql-block">可见,自己给人生种下一颗大树才是未来收获的根本。生活中就是事上行,理上思、心上悟。事上行是修福德,理上思是修见地,心上悟是修心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