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p class="ql-block">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p> <p class="ql-block">孔子有哪些让人想象不到的事呢?</p> 孔子经历 <p class="ql-block"> 因膰去鲁</p><p class="ql-block">孔子在鲁国为证,推崇的是复兴旧礼,那就是要绝对的服从国君,可是当时的鲁国格局已经是三桓当政,孔子想要改革,那就是侵犯了三桓的利益,不只是阳虎会反对孔子,就是三桓对孔子也绝对没有好感。因为孔子是鲁国的执政官,按照礼制来说,在郊祭大典后,祭肉应该分一部分给孔子,结果三桓直接无视孔子“未致祭肉”,孔子一怒之下便辞官远游,开始了这一场浩浩荡荡的周游列国。这个时候,孔子55岁。</p> <p class="ql-block"> 作猗兰操</p><p class="ql-block"> 歌手王菲唱过一首歌,名字叫《幽兰操》,其渊源来自孔子,是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却“诸侯莫能任”后,途经卫国过山谷之间,喟然自伤不逢时而作了一曲琴曲,是为《猗兰操》。可以说,这首《猗兰操》是传承最为久远的流行歌曲了。孔子周游列国,一方面是为了逃避鲁国的三桓之乱,一方面则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惜的是,春秋纷争,礼乐崩塌,孔子前前后后后游历了七国,都没有被重用,反而还在多地被人驱逐,这是孔子最终决定要回鲁国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治任别归</p><p class="ql-block">孔子死后,孔子的家人和徒弟们把孔子葬在了泗水河边,这里是鲁国,是孔子成长和著书立说的地方。当前三千门徒,此时繁衍得更多,无数的门徒们得知孔子逝去,纷纷来到孔子墓词条前守墓三年,而正是在这三年之间,鲁国人在孔子的坟墓周边筑造了房舍,有的人想离圣人近一些,便是以此地为家,多年而后,此地遂成为“孔里”,是为孔子故里。</p> 孔子思想 <p class="ql-block"> 政治思想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即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遵循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为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出现了“王道哀,礼义废,政权失,家殊俗”的社会现实,“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成了那个时代的特点。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共同构成了孔子政治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条件,“仁”与“礼”是其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孔子的最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畅行,“天下为公”,因而能“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大同的世界里,天下的人,不止以自己的家人为亲,不止以自己的父母儿女为爱,而是相互敬爱,爱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孩子们都能获得温暖与关怀,孤独的人与残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有自己的事情,女人有满意的归宿。阴谋欺诈不兴,盗窃祸乱不起,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人人讲信修睦,选贤举能。这是一幅理想化的传说中的尧舜时代的原始社会景象,也是孔子憧憬的最高理想社会。孔子主张的较低政治目标是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基本特点是:大道隐没,“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与这种贫富不均、贵贱不等相适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立田里,以贤勇知”,相应地还要设“城郭沟池以为固”。由是,“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这种社会显然没有“大同”世界那样完美,但有正常秩序,有礼、仁、信、义,所以称为小康。这种社会实际上描述了“私有制”产生后的阶级社会的“盛世”。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这种思想对进步思想家、改革家也有一定启发,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和孙中山都受其影响。身处乱世的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p> <p class="ql-block">虽然孔丘一生经历坎坷,但他的意志越磨越坚。孔子的人生目标非常明确,这就是改变天下无道的现实,使它向着有道的境界前进。在他认定的道的境界中,从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到普通百姓,层次分明,秩序井然,人们的言行举止都符他所主张的政教伦理观念,社会一派祥和安。而孔丘生活的时代,正是春秋诸侯割据时期。礼崩乐坏,阶层流动,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乱之苦。孔丘的人生目标不仅是对周礼文化的自我继承上的文化担当,亦有平定乱世的政治构想。他的信念从来没有动摇过,并由此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还表现在他那悲剧性的执著上。为达到目标,他百折不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雅斯贝尔斯说: "这正是他几千年来的伟大之所在。” (《苏格拉底、佛陀、孔子和耶稣》)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被陈、蔡两国的士兵围困在陈蔡间的郊野中,好多天没有食物可吃。随从的弟子有的饿得站不起来,可是他依旧不停地给大家讲学、朗诵、唱歌、弹琴。他总是坚定地面对困难,下言放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孔子勇于担当责任的精神,显示了我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孔子是这种文化人格的典型代表之一,千百年之下还让人肃然起敬。桀溺向子路说完自己的看法, 《论语·微子》原本可以直接去写子路把事情告诉了孔子,现在加上“耰而不辍”四个字,来描绘桀溺的情态,之后戛然而止。孔子想说什么,接舆又为何躲避,都不得而知,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p> <p class="ql-block">孔子与其儿子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孔子影响力有多大呢?</p> 别人如何评价鲁孔丘 <p class="ql-block">孔子弟子颜渊: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p> <p class="ql-block">孔子弟子子贡: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p> <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朕今所好者,惟有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政要》)</p> <p class="ql-block">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二千多年前的孔子、孟子,便主张民权,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便是主张民权的大同世界。(《孙中山选集》)</p> <p class="ql-block">鲁哀公十五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这一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初四日(公元前479年4月4日),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责问子贡为何那么晚来见自己。于是叹息说泰山将要坍塌了,梁柱将要腐朽折断了,哲人将要如同草木一样枯萎腐烂了。孔子流下了眼泪,说:“天下无道已经很久很久了,没有人肯采纳自己的主张。自己的主张不可能实现了。夏朝的人死时在东阶殡殓,周朝的人死时在西阶殡殓,殷商的人死时在两个楹柱之间。昨天黄昏梦见自己坐在两楹之间祭奠,自己的祖先就是殷商人啊。”鲁哀公十六年二月十一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孔子患病不愈而卒,终年七十三岁,葬于鲁城北泗水岸边。孔子卒后,不少弟子为之守墓三年,唯独子贡为孔子守墓六年。弟子及鲁国人从墓而家者上百家,得名孔里。孔子的故居改为庙堂,受到人们的奉祀。</p> <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在未来还会继续发展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