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新课标, </p><p class="ql-block"> 是课程内容的界定,是课程目标的大纲,是核心素养的基石;</p><p class="ql-block">新课堂, </p><p class="ql-block"> 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是以培养未来走进新时代的建设者为最终目标。</p><p class="ql-block">新教学 </p><p class="ql-block"> 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教学艺术的盛会,大会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守旺、牛献礼、张晓刚老师现场授课并讲座。西关小学一行6人参加了数学名师的课堂教学观摩,听名师一席话如沐霖春风,打开了自己认识结构,思维方法的视野。</p> <p class="ql-block"> 特级教师钱守旺给老师们带来了六年级观摩课:《数的认识整理与复习》。</p><p class="ql-block"> 这节课,采用众筹式复习法,通过解决“淘气”、“奇思”、“妙想”等卡通人物提出的问题,从数的分类及大小比较、数的表示方法、数的产生和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学习。整节课中钱老师用生动课件把各个知识点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学生积极参与了互动学习。</p> <p class="ql-block"> 在讲座《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发课程资源》中钱老师指出:</p><p class="ql-block"> 教材仅仅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一种重要载体,教材内容是可以超越、可以变更的。教师们只要留心观察就会发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素材可以为我们所用。用这样的素材组织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既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又能开阔学生视野,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p> <p class="ql-block"> 一.把身边有价值的素材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1.选择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事件或现象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2.选择有意义的热点问题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3.选择振奋人心、激动不已的场面作为教学资源。4.选择学生自身的生长发育过程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二.把课堂生成资源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三.把社区、家庭资源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四.开发媒体、网络资源作为教学资源。</p><p class="ql-block"> 五.整合其他学科资源作为教学资源。</p> <p class="ql-block"> 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规律,牛献礼老师通过猜谜语让孩子们想到体温计,从而引出体温计上刻度,然后让孩子们去初步感悟小数36.6℃与36℃的不同,读法的不同,意义的不同。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演示,有效突破难点,让学生一目了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但是没有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手段,对教学重难点进行了有序的板书,使学生学完新知后,还可以自主地再次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回忆及巩固。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练习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p> <p class="ql-block">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本节课充分地展示生活中的数学,贴近学生的实际开展学习活动。从游戏引入到新课的展开,再到练习巩固与课外实践作业,无不结合生活实际,从学生自己的经历中,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回忆,使学生初步感悟小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p> <p class="ql-block">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在新课之前虽然有一部分同学已经知道了结论,但他们仅仅是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却不知道其中所蕴含的道理。为此,张晓刚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索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1.测量——获得三个内角和为 180°的初步感知;</p><p class="ql-block"> 2.剪拼——将三个角化零为整凑成一个平角,形象感知180°。另外还介绍了折角法、转笔法;</p><p class="ql-block"> 3.帕斯卡推算——确认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一定是180°,理性推理感知180°</p><p class="ql-block"> 几个活动设计逐层深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大约是180°,再到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均为 180°。这样的一步步过渡,引导学生思考从特殊的三角形发展到一般的任意三角形,力求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路径。在学生看似知道结论的前提下,总是给学生提出新的问题:“真的吗?”、“为什么?”、“有什么用?”,在用已有知识解答的过程中,不断地给学生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p> <p class="ql-block"> 课堂中展现学生真实的思维方法,设计出学生能自主生成的课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 1.运用协商的理念,尊重学生的认知,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作为教师,必须立足学生的已有知识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本节课中我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顺应学生的思维,选择测量作为第一次的探索素材。当学生测量的数据出现在屏幕中,学生的猜想得到初步验证。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剪拼、折角、转笔以及数学推导的方法来再次验证学生最初的猜想,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成为知识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2.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形成高效的数学课堂。本节课虽然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但是课堂上我尽量让节奏张弛有度,使自己能把握住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例如,学生已经学过了角的测量,我就没有一一赘述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测量方法,而是放手让学生通过“前置作业”独立测量,节约了时间;折角法和转笔法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确有难度,我就采用了课件演示的方法进行形象、生动的介绍。这样增强了活动的有效性,提高了课堂的效率。</p><p class="ql-block"> 3.关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落实,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认识到剪拼和折角的验证方法其实都是把三角形的内角和“转化”成了平角,使学生对“转化”的数学思想有所感悟;在介绍“帕斯科法”时,再次强调转化的数学思想,将直角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再将任意三角形转化成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这一结论。</p> <p class="ql-block"> 张晓刚老师在讲座《小学数学前置作业的实践与探索》中通过对前置作业的分类指出霞: </p><p class="ql-block"> 1.前置性作业应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来选择和设计,并不是每天、每个教学内容都适合布置前置作业的。一般新授课和复习课需要布置前置性作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提前了解思考或提前进行蔬理。</p><p class="ql-block"> 2.前置性学习内容不要过于具体,应体现开放性,还不能给学生太多需要动笔去完成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3.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应“少而精”,让学生乐于去完成,千万不能成为学生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设计和布置前置性作业的总体要求是:内容多元,形式多样,操作简便,评价及时。</p> <p class="ql-block"> 本次培训带给我们的感触是无限的,我们只有慢慢品味,努力把所学所想应用到教学中去。从真正意义上欣赏孩子的智慧与创造,聆听孩子成长时"拔节"的声音。课堂里,绽放出童真、童趣、童乐,充盈着掌声、笑声、辩论声,这样的课堂,才真的值得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和用心去经营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辑:马俊英</p><p class="ql-block"> 郭燕霞</p><p class="ql-block"> 游彩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