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暖阳沐人心,送教下乡促成长——记浙江省特级教师卢秀芳名师工作室第九次活动

L

<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季,播种希望时。为切实发挥名师在教育科研方面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帮助农村教师解决实际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及问题,构建城乡教育的良性通道,共享优质教学资源。3月10日,浙江省特级教师卢秀芳带领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走进松阳县赤寿乡中心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p> 课例展示共学习 <p class="ql-block">  第一堂课,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杨清老师执教《杨氏之子》。杨老师紧抓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巧借作业资源。通过一读其音,二读其韵,三读其义,为重构文言文学习路径指明方向。杨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指导朗读、演说、小组合作等,由浅入深地带领学生走进课文营造的丰富内涵。孩子们随着杨老师的指导,反应敏捷、思路清晰、表达完整。</p> <p class="ql-block">  第二堂课,松阳县实验小学集团学校蓝筱钰老师执教《母鸡》第一课时。蓝老师的教学设计以生为本、以读为主,创设了一个情境,以老舍先生写的控诉状为主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去寻找控诉理由的事实依据,通过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母鸡的讨厌。在课堂上,孩子们兴趣盎然,思维敏捷,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课堂中学习。</p> 专题讲座助成长 <p class="ql-block">  紧接着,松阳县新兴镇小学集团学校叶秀水老师展开题为《学习新课标,践行新理念》的讲座。叶老师指出新课标之于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大单元教学”是教育深度变革的必然,是落实国家政策,减负增效提素养的有效路径。叶老师从语文学习任务的含义及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以及语文学习任务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联系,这三方面进行细致讲解,令在场教师对新课标有了更深的领悟。</p> 现场点评促提升 <p class="ql-block"> 今天杨清、筱钰两位老师的课堂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紧紧围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设计环节,展开教学。课堂导入简洁,师生互动自然,通过小组合作展示,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锤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用好语文作业本,关注学生学习效果,层层推进,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秀水老师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解读突出重点,联系语文教材,有思考,有策略,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 ——叶建寿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成。素养导向下的课堂该如何转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呢?杨清和蓝筱钰两位老师为大家做了很好的示范。杨老师基于《杨氏之子》的文本特点以及编排特点,将教学重点放在关注人物的言语艺术,有效地落实了感受风趣的语言这一单元核心任务。有趣:从猜故事导入,以作业本为支架,通过读、说、演感受杨氏子语言的风趣的同时,将杨氏子“甚聪慧”的形象逐渐丰满。有形:以“读”串联,读其音——读其韵——读其义——读其人,层层递进,学生的学习真真切切,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蓝老师的课巧的不仅仅是创设了生活情境,更妙的是“一境到底”,以情境中的任务驱动来推进学习活动:音频创设母鸡不同的烦人的叫声影响老舍先生生活、创作的情境来导入——创设老舍先生讨厌母鸡写控诉信的情境品读析句感受母鸡的讨厌,突出了重点也突破了难点。</p><p class="ql-block"> ——徐隆娇老师 </p> <p class="ql-block">  《杨氏之子》是本单元第一篇简短、风趣的语言艺术类的课文。杨老师根据本文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这节课给总体感觉是:</p><p class="ql-block"> 1、课堂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p><p class="ql-block">有效的回顾导入,并以“某氏之子或(女)”拨动了学生的心弦。</p><p class="ql-block"> 2、教学环节一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在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读的扎实,学的扎实。杨老师抓住《课堂作业本》,找到读文言文的方法,“授之以渔”。</p><p class="ql-block"> 3、随机点拔——嫁于春风不用媒</p><p class="ql-block">课堂中杨老师做了学生能做做,放手让学生做,绝不越组代庖。</p><p class="ql-block"> 《母鸡》是这个单元老舍的另一篇佳作。蓝老师抓住课文的特点,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达到得意与得言相统一。</p><p class="ql-block"> 1、竹根流水带溪云。本课思路清晰,结构层次鲜明。抓情感变化这一主钱,找关键句,学习水到渠成。</p><p class="ql-block"> 2、云淡风轻近午天。蓝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去找答案,放让学生自主找答案,在“万紫千红”中找到关键点。静下心思,平心静气读,步步深入。</p><p class="ql-block"> ——叶冬梅老师</p> 名师赋能强提质 <p class="ql-block">  活动最后,特级教师卢秀芳老师对两堂课和微讲座进行了点评。她认为,两位老师的执教与以往的课堂有很大的不同,都呈现出素养立意下的语文课堂新样态。这与两位老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和深度落实息息相关,她总结了两堂课的亮点:</p><p class="ql-block"> 杨清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巧借作业资源展开导学,学练相融,重构学习路径,值得点赞的有:</p><p class="ql-block"> 1.路径铺设更清晰。典型习题(作业本)的融入,使得课堂两堂课典型题目的融入,使得课堂敞亮起来,让“学”的路径变得简洁清爽。</p><p class="ql-block"> 2.支架作用更显著。作业进课堂,要有机融入,转化为学习支架,巧妙承担起某一学习活动的核心作用。一方面让教学目标更好落地,另一方面也是“减负提质”所需。如本课设计中的“人物表格填写”,利用表格构建学习板块,设计运用支架的流程,层层铺展,实现习题“软着陆”。</p><p class="ql-block"> 3.文言文学习更趣味。学生对文言文兴趣不浓,主要因为古汉语难于理解。这堂课,杨老师通过演故事,使古文与“变式讲演故事”之间穿越,深化了文言文的情感性,使课堂充满了欢乐。此外,“杨氏”与学生的“白氏”“叶氏”……的穿越,让学生走进古诗,现身体验,学生得以身临其境。</p><p class="ql-block"> 蓝筱钰老师的课较好地落实2022版新课标的理念,值得学习的有以下三点:</p><p class="ql-block"> 1.注重整合设计。蓝老师摆脱了“语文要素”线性落实的桎梏,实现了语文要素和人文精神的整合。作为单元语文要素的“体会作家是如何表达对动物的感情的”,蓝老师并没有把它当做知识抽象地教,而是融入语境、各种形式的朗读体验中,尤其“投诉信”这一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切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2.发展高阶思维。2022版新课标提出了“语文课程核心素养”这一重要范畴。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四个方面,而思维能力的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都属于高阶思维的品质。蓝老师借助“投诉信”体会对母鸡的厌恶之情时,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寻找相关证据来支撑观点的成立。蓝老师引导学生运用的是演绎思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概括难度,有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聚焦文本,理解内涵。</p><p class="ql-block"> 3.创设丰富情境。本堂课情境的创设非常巧妙,导入就是一个复合情境,母鸡叫声的情境具有很强的代入感,学生产生了与作者一样的感受,还原了生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就浓了。</p><p class="ql-block"> 卢特肯定了叶秀水老师的微讲座《学习新课标 践行新理念》,表扬了其好学钻研的精神,为他对语文学习任务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点赞,希望大家都能深入地学习2022版新课标,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践行新理念。并提出下一步继续学习语文学习任务群理念并落实到课堂。</p> 活动反思化于心 <p class="ql-block">  教之美,在于钻研;学之美,在于收获。静静地听,微微地悟,细细地记。课堂的精彩,理论的深奥,在三位老师的演绎、讲解中绽放,留给听课老师们更多的是倾听中的思考,思维上的碰撞。</p> <p class="ql-block">  活动的时间有限,但彼此相携共进的空间无限。此次送教下乡活动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引领作用,为教师们提供了相互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有效课堂教学,共享了优质教育资源,引导教师从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提升了教师专业水平。&nbsp;相信每一位与会老师们都学有所获,继续深耕课堂,做教育路上的追梦人!</p>

老师

学习

学生

语文

课堂

情境

新课标

教学

母鸡

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