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正街的晨曦 退休后最富裕的就是时间,一趟地铁,一路公交,花点小钱,到处跑跑,特别喜欢在车水马龙的都市里,去寻觅那曾经烟火味的老街,在那里可以搜寻岁月的痕迹,追回儿时的记忆,重温从前的故事。 老字号“玉楼东” 双燕楼的馄饨好韵味 <p class="ql-block"><b>落寞的北正街</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提质改造后的北正街,一条麻石街如脊椎逢中而过,街道的上方披红挂彩,各具个性装潢的商店沿街而立,老字号餐饮、新潮风酒吧烧烤都有。我正在闲逛时,一位观光的年轻人看我就像一位老长沙,充满疑惑地问我:爷爷,这么短短的一节逼窄拥挤的小巷子,为什么叫“正街”呢?</p> 昔日的北正街,今日的北正巷 我说你还真问对了人,我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北正街度过的,一直到迈入青年的门槛。<br>北正街原为明清时期正对长沙北门湘春门的街道,原名北门正街,南起中山路,北至湘春路。在1938年“文夕大火”前,北正街是城北的主要商业街,各类商铺鳞次栉比,是当年长沙热闹的一条街道。解放后,南到南门口,北至湘春路,北正街还是南北的主要街道,还是一条很热闹的街。<br> 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进程,路越变越宽,越延越远,曾经繁华与喧嚣的北正街不见了踪影,与平行的黄兴路相比,只能算作北正“巷”了。曾经赫赫有名的北正街如今落寞到历史文化古街“潮宗街”的一个组成部分了。真是“ 日月如磨蚁,万事且浮休。” <p class="ql-block"><b>潮宗街源于“潮湿”的潮</b></p> 潮宗街原名“朝宗街”即朝拜祖宗的意思。当年的潮宗街是一股湿漉漉的“潮”味,因为过去没有自来水,长沙城里用水一是水井,二是湘江河里,因此产生了挑水工从河里挑水上来卖水的生意。原朝宗街口的湘江有挑水的码头,朝宗街口就成为了卖水的市场,整天麻石路上水粼粼、湿漉漉的,人们就习惯把朝宗街喊成了“潮宗街”。 <p class="ql-block"><b>潮宗街兴于新思潮的潮</b></p> “三贵街”、“寿星街”,一听就是达官贵人居住的地方,时务学堂,由清末维新派人士熊希龄任校长、梁启超任中文总教习,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之一,更是清末民初新思潮传播之地;湘雅医学专科学校开启了西医在中国兴起的先河;文化书社,是毛泽东同志创办的,使这条街里开始流淌着中国革命的红色血液。 有事议事,无事打牌 <p class="ql-block"><b>潮宗街复兴于潮流的潮</b></p><p class="ql-block"> 潮起潮落,百年老街潮宗街有兴旺的时候,也有衰落的时候,现在的潮宗街是一股清新时尚的“潮”味,这里有文化人追求自由随性潮流的聊天、喝茶、看明月的慢生活;有适合有闲人怀旧潮流的曲径通幽的麻石街、红砖清水墙的老建筑;富于设计感的咖啡店、买手店、古着店、民宿是潮人们最好的打卡景点。这里的国风、小资、少女风、韩式、西式、中国式,那是风潮汹涌,各尽潮流,年轻人、老年人、文化人、打工人在这里总能找到一款适合自己的潮味。这里历史与现代共处,传统与时尚搭配,古风与潮流融合,敢为人先,勇立潮头使百年老街充满了别样的生机。</p> 老街卫士 打卡 店外阳光 这里住的是富翁 恬淡安静的老人 门缝里瞧人 健康是福 温馨小院 慢生活 孤芳自赏 幽静 一切尽在不言中 <b>来吧,到潮宗街来“潮”起来。</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