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重男轻女,是个沉重的话题,农村长大的我,深深感受到身边人对男孩女孩的区别对待;工作后进入城市,也依旧能感受到身边人对男孩女孩的不同想法。现在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第一,家里的祖父母喜欢把财产分给孙子外孙辈。虽然他们对孙女外孙女也是喜欢的,但牵涉到财产金钱还是区别对待。导致那个年代的人十分想生个男孩,似乎可以扬眉吐气。</p><p class="ql-block"> 第二,男孩女孩刚结婚过年时走亲戚,也是男女有别。同样是带东西去看望,亲戚是女方这边的就回馈糕,意味年年登高;是男方这边的就回馈红包,意味红红火火。还形成了所谓的风俗,其实是不对等的,导致很多女孩不愿意去自己家亲戚那边,总不想被区别对待。</p><p class="ql-block"> 第三,过年走亲戚,村里还是有很多人喜欢提男孩子有多棒,会说他家爷爷就喜欢这个孙子,女孩子提的很少甚至不提。其实这也是一种隐形的男女区别对待。</p><p class="ql-block"> 第四,生育方面,存在这么个现象,同等条件下,若第一胎是女孩,基本还会生二胎;若第一胎是男孩,有些就会选择不生二胎。其实从内心还是想生个儿子。生出来的小孩跟男方姓的多,跟妈妈姓的少,近来跟妈妈姓也慢慢多起来。</p> <p class="ql-block"> 现在现在男女越来平等,没有像老一辈人那么区别对待,更不会出现生出男孩就扬眉吐气,也不会出现没生男孩就伤心失落。在想为什么会出现重男轻女?</p><p class="ql-block"> 第一,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很多劳动需要靠体力,而男人天生力气大,干活占优势,耕田种地拉粮食都离不开男人,就连大锅饭时代也是男人积分高,总之有利于家庭经济收入。应了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p><p class="ql-block"> 第二,养儿防老。当时的风俗:男人是把媳妇娶回家,女人是嫁人嫁出去。尤其是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没有这么畅达的路更没有小轿车,女儿回家看望父母是很少的,如果家里没有男孩,父母老了真的会被村里人欺负。所以就形成了养儿防老这么一句话。</p><p class="ql-block"> 第三,还是从经济角度,村里的宅基地也基本是男孩子才能批来一块,用来盖房子娶媳妇。而女孩子很少有人去批宅基地的,可能也批不下来。还是因为女孩子是要嫁出去的,入赘似乎是没办法的事。</p> <p class="ql-block"> 社会总是在一点点进度,现社会女性地位越来越高,尤其八九零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重男轻女他们基本没有这想法,这都归功于时代得进步:</p><p class="ql-block"> 第一,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升。以前靠人工很久才能干完的活,机械估计半天就做好了,如:用联合收割机收割小麦,就机械跑跑的时间,从收割到脱粒,顺带着把麦秆打碎,如果是人工一个程序都跑不了,从镰刀割麦到拉到碾麦场再到碾麦扬麦再到清理麦秆,很是费劳动力。不用这么重的劳动了,妇女这都能干得了。</p><p class="ql-block"> 第二,教育普及。以前家里穷会优先男孩上学,现在家里基本富裕男女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知识改变命运,上完大学,找份工作,自给自足。</p><p class="ql-block"> 第三,就业机会越来越平等。女性有自己的收入,不再指望男人养,经济独立,养活自己完全没问题,甚至很多女性也都有自己的房车,工作能力不比男性差。</p><p class="ql-block"> 第四,良性循环,女性自己地位提高,对男女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对待,现在很多有男有女的家庭,财产都是对等分,是个很好的社会现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