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街市

华文

<p class="ql-block">撰文:华文</p><p class="ql-block">音乐:《故乡在他乡》</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网络精选</p><p class="ql-block"> 身在异乡的我,在心中深藏着一个故乡,故乡是悠悠汨江碧水,是袅袅街市炊烟,是门前街巷中提篮小买的繁华,也或是岁月而往间,斑驳年轮的麻石码头,也或许是枯藤老树昏鸦的街巷院落……</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盼望着快点长大,长大了又向往着远方,一眨眼,就退休了,老了,又怀念那无忧无虑的童年、懵懂青涩的少年、心心念念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记忆里的故乡,是一条踩踏了千百年的光滑麻石老街,青墙黑瓦,画栋雕梁的封火墙,间隔出栉比鳞次的沿街商铺,延续着一座千年古镇,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悠悠岁月,远去的街市。</p><p class="ql-block"> 千年古镇,三街、九巷、十码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年少的记忆里,清晨的街市,赶集的人们在中街沿街的两侧,井然有序的摆成长长的两线蔬菜瓜果、蛋禽鱼虾、柴火、竹木制品等商品,烘托街市的热闹,自然而然形成了交易市场。</p> <p class="ql-block">  我记得那时古镇周边的菜农,和其它相邻古镇的村民,都是用竹制的高系箢箕,挑着满满的新鲜蔬菜、瓜果来市场交易。镇上居家的人们,手提的大都是竹制的长方形菜篮购物。</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买菜没有塑料购物袋,也就没人去操心垃圾分类、环境污染,现在方便了,不用提篮小买,买一次菜,大袋内装小袋,你买几种菜,就有多少个塑料袋,方便了生活,带来的后患却是无穷尽的。</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的手艺人用竹子制作的居家用具,如竹篮、筛子、筲箕、洗把、扫掃等,家家厨房都备有竹子编的筲箕、菜篮、洗把、棕叶扫掃等用具,即便宜又耐用。</p><p class="ql-block"> 感叹民间的匠人,把一根完整的竹子能弄成各种各样的篾,编制成各种精美的家庭用具和农具。</p><p class="ql-block"> 用竹子编制用具的手艺人,故乡称呼为篾匠,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在大城市很难看到竹编制品了,这传承了几千年工艺不知还能延续多久?</p> <p class="ql-block">  凌晨,天刚亮白,集镇周边菜队的菜农,就挑着活鲜的蔬菜进入了集市,江对岸的村民肩挑手提自种的瓜果蔬菜、自养的蛋禽、坐着渡船,也匆匆忙忙来到小镇的集市,人们自觉的按先后顺序挨着摆摊。没有谁去争抢地盘。</p><p class="ql-block"> 纯天然的刚摘下来的绿色蔬菜,农家放养的土鸡土鸭,河里半夜捞上来活鲜鱼虾,山上采的毛栗,枝枝花,池塘里打捞的蓤果,上游平江竹排顺江而下运来柴火,使整个中街热闹非凡。</p><p class="ql-block"> 天越来越亮,菜市场的人越来越多,摩肩接踵。各种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为集市场增添热闹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一家人买一天的菜,用不了一元钱,各种时新蔬菜、瓜类等每斤都是以分币为单价,最新上市的菜,每斤也不会超过一角钱。</p> <p class="ql-block">  那时街市是没有肉买的,买肉是一个单独的街边门店,每天凌晨门店就会排着不是很长的队伍,在物质缺乏的年代,吃肉是一种难得的奢侈,人们凭居民供应肉票排队购肉。</p><p class="ql-block"> 每天街市的交易市场,只限于早晨这段时间,从进入市场的小贩开始,到上午八点多就结束了,卖的买的就都自然而然的悄然退出了街巷,沿街两边的店铺就开门营业,这天的街市就结束了。</p><p class="ql-block"> 周而复始,第二天街市又重复着上一天的热闹,演绎着古镇短暂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小镇居民,生活在晨夕之间,是人生难以数尽的琐碎与纷繁,它不经意中占去了人们每天的生活时光,让那些抬眸低眉的伤怀,在买卖交易雀跃欢喜。 </p> <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离开了故乡,街市什么时候消失的,我不知道。穿越古镇旁边的公路两侧,逐年新起了一橦橦楼房,自然形成了一条新的水泥路面的街道,也建起了一个千多平米的交易市场,原有的街市如风飘去,朦胧而远。</p><p class="ql-block"> 悠悠远方,心里故乡,每每梦里,对往事的惦念都会多上几分,大抵,那街巷角落在梦中有亲人的叮嘱、故友的重逢,也有年少无忧的时光,醒来,都化作人生的点滴,温温而暖。</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三年三月十日于广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