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敬读《族谱》有感</p> <p class="ql-block"> 自从洪章大哥宣布《大康堡柳树底下高氏族谱》编印完成之后,就一直心心念念地期盼着,近日终于收到了,心情格外激动。这是耄耋之年的兄长数载心血的结晶,是我们高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宝贵资产,是无法用金钱买得到的珍贵典籍。</p><p class="ql-block"> 作为高家人,对大哥最好的感谢,就是要怀着敬仰的心情认真拜读,了解家族的历史,领悟柳树底下优良家风,做优秀的人,继而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族谱”又称“家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国史、地方志、家谱共同成为中华民族史籍的三大文献。家谱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是一个家族共同建构的集体记忆。正如北宋大家欧阳修所说:“族有谱牒,则人知所出;知所出,则知尊其祖;知尊其祖,则知爱其身;知爱其身,则慎行修身,自不容以不谨。非徒以昭姓氏、序昭穆、别亲疏同异而已也。”</p><p class="ql-block"> 《大康堡柳树底下高氏族谱》就是这样一部经典文献,是我们高氏家族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读族谱,知道了高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最早出现在上古黄帝时期。据考高姓出自姜姓,是春秋时期姜太公的后代以祖封邑(高邑,今河南禹县)为名氏,称高氏。高氏主流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春秋以后以齐鲁之地分布居多。我们这一支高氏就是从山东迁来。</p><p class="ql-block"> 读到这里,脑海里似乎展现了一幅幅跨越时空的画面:清顺治年间,始迁祖高德利风尘仆仆、一路奔波,不远数千里从山东济南来到辽西,看中了这块有山有水的地方,在一棵大柳树下停下脚步,建盖房舍,安家立户,开垦田园,繁衍后代,形成了柳树底下高氏家族。这个村子就是大康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读族谱,也唤醒了我脑海里积淀的儿时记忆,印象最深的就是回老家——大康堡。尽管那时我并不知道柳树底下几百年来发生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义县稍户营子,那里是我的家乡。大康堡是父亲出生的地方,他的亲人都在那里。父亲每年都领着母亲和我们姐弟回一次这个地方,我们称之为“回老家”,那是我们十分期盼的唯一的外出旅行。 </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觉得老家好远,去一次颇为奔波,特别是下了火车还要沿着路基穿山越岭步行八九里崎岖小路,可父亲每年都拖家带口的回去。因此,我也就记住了山沟沟、石头墙、酸枣树、水井、碾子、酱缸、火盆,还有院子里鸡、羊和满地的鸡粪羊粪。</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的老家四代同堂,人口众多,也是平凡而有故事的家庭。我爷爷奶奶育有三子二女,除了大姑已出嫁及我父亲工作在异地自然离家之外,伯伯叔叔们一直没有分家。我记事时,奶奶已逝,家里的最高首长是爷爷,副首长是终生未嫁的姑奶奶。接下来是伯父伯母,他们也是养育了三子二女。那时,大哥及二哥二嫂工作在外,家里还有大姐、二姐、三哥、大嫂及她的三个孩子。此外,还有三十多岁就守寡而未离开高家的三婶,四十多岁还未出阁的二姑。每逢春节,父亲带着我们一家四口回去,在外工作的大哥也回家过年,老老小小共有十八口人。那个年代、那样的家庭,最辛苦的当数伯母和三婶。尤其是三婶,在这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大家庭里,她什么也没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让她不舍这个家,鞠躬尽瘁地为这个家操劳。那时我虽然年幼,但也记得伯母和婶子正值中年却弯腰驼背并满脸皱纹,记得她俩从集体大食堂抬回来的一大瓦盆稀粥,记得大嫂无法跟随大哥去城里生活而拖着三个孩子困守婆家的并不开心的脸……</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的父母身体欠佳经不起舟车劳顿,回老家的次数就少了。再后来,大嫂终于带着孩子跟随大哥去了城里生活并又生了一个女儿,两位姐姐也先后结婚了,而这期间,所有的长辈也都陆续去了天堂。忽然间,老家似乎只剩下了留在心底的那些记忆。</p><p class="ql-block"> 但是,洪君三哥娶了三嫂梦兰,他们留在了老家,继续守护着老家的房舍田园,养育后代,开创事业,正如族谱记载的,在我们十二世族人之后,又有了十三世和十四世……后代们也很有成就,可谓青出于蓝胜于蓝。</p><p class="ql-block"> 当年,三哥是村医,勤勤恳恳为乡亲们服务了几十年,也深得大家的爱戴。</p><p class="ql-block"> 因此,老家依然人丁兴旺,福风蔚然。</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读族谱,越来越觉得大康堡这个小山村的不凡。她虽然没有著名的奇峰峻岭,土地也不肥沃,但她有大凌河从身边流过,几里开外就有锦承铁路线上的周家屯站,并且也是兵家重地,在解放战争中做过贡献。因此,她不闭塞,也受过战火的洗礼,经历过建立新中国、农业合作化等大事件。因此,老家是一个纯朴而上进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们形容风水宝地,常说那个地方钟灵毓秀,我不知道大康堡是否担得起这个美名。但是,几十年来,柳树底下走出了众多大学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走出了数位高级工程师及各行各业的佼佼者,足以说明这个地方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 我也是刚刚知道我的爷爷名讳高玉恒,他一生厚道、勤劳,尊享高寿九十五岁。他的子孙也都以自己的成就为高氏家族争光。我的父亲高云鹏是家族第一位走出山村在外工作的人,而且是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国家干部;伯父家我大哥高洪文也于建国前参加工作,位至喀左地区副检察长;二哥高复升是家族第一位大学生,他与二嫂詹金凤都是国家冶金行业的高级工程师;他们的孙子高震旭是家族第一位留学生,就职于国际著名的金融机构。</p> <p class="ql-block"> 除了走出山村的在外打拼者,那些世世代代生活在柳树底下的族人,更是平凡而可敬的。他们没有走过更远的路,但他们依然有着为美好生活而努力进取的高尚情怀;他们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但不见得他们没有文化,纯朴的乡风美德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且不说洪成二哥、洪祥哥哥等乡村干部,就连目不识丁的女人都懂得见贤思齐。那些年,常常听到我二姑、我三婶说起云字辈的伯伯叔叔,洪字辈的哥哥姐姐:例如云明家如何如何,洪祥、洪岩、洪吉、洪森、洪凤如何如何,说的都是他们的好处而且满脸的羡慕,从来没听她们说过对别人的不满。高氏族人都是这样,以他们最平凡的生活点滴,演绎着中华民族仁义礼智信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 我见识有限,说这个小村有文化,还是从我三婶说起。我三婶自己没有子女,为了这个家无怨无悔地奉献了一生。当然,侄儿侄女侄媳也当她是亲娘,她的晚年是幸福的。她辞世时,全村的族人、乡亲、在外工作学习的晚辈都来送别她,三婶哀荣无限。值得一提的是,大家来吊唁三婶,丧仪祭品不是世俗的纸马纸钱,而是长长的青布挽帐。那些挽帐,有的写了字制成挽联挂了起来,以民间的方式旌表高家这位劳苦功高的媳妇和母亲;有的没有字,也同样寄托了无声胜有声的哀思,三婶也算流芳后世了。这场面简直令人震撼了,我自诩见过镇里县里许多体面的丧礼,但都远没有一个小山村送别一位普通妇女的仪式尊贵且高端。</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敬读族谱,更加感受到了家的凝聚力,柳树底下更加浓厚。“老家”是解不开的情结、磨不平的烙印,“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山一盏灯”,是清代李绿园《歧路灯》中的两句,我一直很喜欢。近年来,我的老家同大多数偏远农村一样,据说村里空房子越来越多,而年轻人越来越少。但是,洪君三哥还坚守在村里,大康堡就永远有我的家。</p> <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是2008年秋天,阔别家乡的大哥大嫂回了老家,他们已是耄耋之年,志华侄女请了假、带了车陪同他们回来。远在石家庄的二哥二嫂也回来了。三哥一声召唤,我们居住在附近的大姐夫、二姐、我及洪瑞也赶回去团聚,加上孩子们,这是我们家多年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聚会。</p><p class="ql-block"> 这次最开心的是大嫂,回到这个曾经磨掉她青春的地方,她无比眷恋,眼看志华的假期满了,大嫂就是不肯走,志华只好再请假。大哥少小离家老大回,当然也想多住些时候。二哥二嫂也同样高兴,尤其是二嫂,她是江西人,一位高级知识分子,她说这是她第二次来婆家。那天三嫂带我们去看她种的地,三嫂是出了名的持家能手和劳动模范,这地都是她起五更爬半夜地开垦出来的,种了各种庄稼,此时正丰收在望。二嫂抚摸着那些即将收获的向日葵和籽粒饱满的豆荚,兴奋得像一位青春少女。</p> <p class="ql-block"> 如今我们众人天各一方,不能时常相聚,后来大哥大嫂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当年聚会的场景却时常出现在脑海中,这就是血脉亲情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好在现在有了互联网,柳树底下的族人建了微信群,大家可以随时聊天,真可谓隔屏如面了。那天我刚刚加入进来,洪云姐姐就来打招呼,虽多年不见,但我还记得洪云姐年轻时的模样。接着就是静秋,这是多么美的名字啊!</p><p class="ql-block"> 现代化手段让我们的血脉亲情更加紧密。那天洪凤大姐的女儿王巍在群里说,她喜欢柳树底下这种凝聚力,她虽然不是高姓人,但她是高家女儿的孩子,她为这重身份而自豪。多么令人感动的啊!的确,高家的女儿是自豪的,女儿的女儿也自豪,那些高家的子孙包括娶进高家的媳妇当然更加自豪!</p><p class="ql-block"> 那天月玲回大康堡给柳树底下的族人送这本族谱,每送一家都拍了照片发到群里。除了梦兰三嫂外,那些人我都不认识,但一点也不觉得陌生,因为他们都是我的家人。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喜笑颜开,因为晚辈月玲奉洪章大哥的嘱托去看望他们,给他们送去《大康堡柳树底下高氏族谱》,他们像得到了宝。这种情景,是这本族谱的魅力,更是柳树底下的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树当年留住了祖先的脚步,几百年来光大了高家的门庭,蓄积了风水,庇佑了后代,形成了族人修身齐家参与治国平天下的正确轨道,柳树已成为家族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自然界中的柳树不仅有优美的身姿、怡人的绿荫,还因为它坚韧不拔、随遇而安而倍受赞誉。柳树有四海为家的情怀,将它插在哪里,哪里就有了一抹新绿;它在哪里繁衍成荫,哪里就有了一道靓丽的风景。</p><p class="ql-block"> 当年陪伴祖先的柳树已成为了历史丰碑,几百年来凝炼成的柳树底下精神仍在继续发扬光大,延续着家族的血脉,保佑着家族的平安幸福,引领着族人砥砺前行。柳树底下精神永远是中华民族乡土文明中的一抹亮光。</p> <p class="ql-block"> 为此,我学写了一诗一词,赞美大哥续修族谱的功德,祝福族人幸福安康,致敬永恒的柳树底下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