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园之春

暖风

<p class="ql-block">  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的寄畅园,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名惠山园。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改名谐趣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八年(1891年)重建。慈禧太后喜欢在谐趣园赏荷钓鱼,在涵远堂处理政事。谐趣园是颐和园的园中园,以池塘为中心,环池建有谐趣园八景(再现了“惠山园八景”):一堂(知春堂)、一轩(湛清轩)、一楼(瞩新楼)、一斋(澄爽斋)、一亭(饮绿亭)、一桥(知鱼桥)、一径(寻诗径)、一洞(云窦)。</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因八趣而著称,(时趣:春夏秋冬景不同的观景地澄爽斋;水趣:玉琴峡;桥趣:知鱼桥;书趣:兰亭;楼趣:一层楼二层楼分不清的瞩新楼;画趣:游廊彩绘似长廊;廊趣:一条游廊连通亭轩楼堂;仿趣:仿建江南寄畅园。)美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颐和园谐趣园,由于它小巧玲珑,在颐和园中自成一局,故有“园中之园”之称。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该桥名取自《庄子·秋水》中的“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p><p class="ql-block"> 这座小园是清乾隆时仿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建造,原名惠山园。建成后,乾隆曾写《惠山园八景诗》,在诗序中说:“一亭一径足谐奇趣”。嘉庆时重修改名“谐趣园”。竣工时,嘉庆在《谐趣园记》中说:“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故名谐趣,乃寄畅之意也。”</p> <p class="ql-block">  谐趣园有八趣:时趣,水趣,桥趣,书趣,楼趣,画趣,廊趣,仿趣,时趣:春夏秋冬四时有景,各有特色。</p><p class="ql-block"> 地仅数亩的小园,趣味究在何处,略举一二。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谐趣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p> <p class="ql-block">  谐趣园内包括山、水、石、动植物与楼、台、轩、榭等各种建筑物的综合建筑群,融建筑、绘画、雕塑、书法、文学艺术、金石艺术于一体;是一种审美的精神效果,具有景尽意在的特点,因物移情、缘情发趣、令人遐想、使人流连忘返,是园林意境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为“三分水、二分树、一分屋”,满足功能上及景物上的平衡,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由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p> <p class="ql-block">  夏日入谐趣园,只见一池荷花,亭亭玉立,园内有一丛绿竹,竹荫深处,有山泉分成数股注入荷池。这道山泉的水源,来自昆明湖后湖东端,谐趣园取如此低洼的地势,主要就是为了形成这道山泉,使谐趣园的水面与后湖的水面形成一二米的落差,而在一二米的落差中,又运用山石的堆叠,分成几个层次,使川流不息的水声高低扬抑,犹如琴韵,难怪横卧在泉边的一块巨石上,镌有“玉琴峡”三字。有此一景,使这座园中之园有声有色,可谓谐趣园的“声趣”。</p><p class="ql-block"> 在玉琴峡西侧有一座瞩新楼,这座楼从园内侧看是两层楼,若从外层看,却是一层。原来,谐趣园宫门前是那条下坡路的最低点,继续往前,又逐步升高,可以直接步入瞩新楼的上层,这种似楼非楼的设计,可谓“楼趣”。</p><p class="ql-block"> 谐趣园中共有桥五座,其中以知鱼桥最为著名。接近水面,便于观鱼。取名知鱼桥,是引用了战国时代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一次有关知鱼不知乐的富有哲理的辩论游戏。一个说,鱼儿游得真快乐;另一个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一个又反驳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快乐。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古人的故事来增添游人的兴味,这是园中的“桥趣”。</p> <p class="ql-block">  传说当初,乾隆皇帝六下江南,七次住在无锡寄畅园。且“喜其幽静,携图已归”,在万寿山下仿照无锡惠山的寄畅园,造一座园中之园。</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皇帝动动嘴,老百姓跑断腿。没过几天,万寿山下就集中了成千上万的能工巧匠。大伙儿挖湖堆山,建殿修堂,移来北方松柏,种上南方翠竹,湖边儿是五彩画廊,殿前是白玉雕栏……,园子造好后,果然是风光优美,玲珑可爱。</p> <p class="ql-block">  园子修得这么好,可把乾隆给乐坏啦。他经常在园子里赏景喝酒,大宴群臣。有一天酒喝多了,随口诌出一首歪诗来:人说苏杭赛天堂,我说此园胜苏杭,乐在此园当园主,哪个希罕做皇上。</p><p class="ql-block"> 这一来,谐趣园的名气可就传开了。很快传到在东海蓬莱岛修炼的两个仙人的耳朵里。开始,两个仙人以为这不过是夸张之辞,谐趣园再美,还能美过我蓬莱仙境去?后来听多了,就忍不住想到谐趣园走一趟,亲眼去看看。</p> <p class="ql-block">  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两位仙人骑着丹顶白鹤,离了蓬莱岛,来到谐趣园。举目一看,不由得暗吃一惊,果真是气象万千,不同凡响!</p><p class="ql-block"> 俩仙人光顾了看园子里的美景,没想到惊动了一个看园子的老太监。他听到园子里有响动,心想:深更半夜的,莫不是有贼进来了?赶紧轻手轻脚地穿好衣服,提了根棍子从屋里走出来,一看,见两个白胡子老头儿正在园子里蹓弯儿呢。老太监刚要大喊一声,就听见一个老头儿说:“仙兄,我过去一直以为咱蓬莱的景色无与伦比,今天才知道,这人间的谐趣园并不比蓬莱差。”</p> <p class="ql-block">  老太监一听,知道不是凡人,哪里还敢叫喊,连忙藏在一块太湖石后边儿。这时候,另一个老头儿说话了:“仙弟说得极是,如此胜境,令人大饱眼福。不过,这园子由愚兄看来,还有美中不足之处。这湖里还应该加点儿什么,象现在这样,就显得有点儿空旷。”说完,把手里的龙头拐棍朝天上一扔,霎时祥光四射,云气蒸腾,那拐棍儿化作一条白龙,在谐趣园上空飞了几圈儿后,就一头扎进湖里,龙身子变成了一座汉白玉的石桥,龙头变成了桥头的石牌坊。</p><p class="ql-block">老太监看到这儿,惊得目瞪口呆。湖上多了这座桥,就象画龙点睛一样,谐趣园显得更美了。</p><p class="ql-block"> 那位仙弟也服了,顺着嘴儿说:“仙兄,您这桥加得还真是个地方儿,确实为园子锦上添花了。”</p> <p class="ql-block">  仙兄说:“此桥的妙处,离近了看得更清楚,咱们桥上走走。”这功夫,藏在太湖石后边儿的那位老太监忍不住啦,就咳嗽了一声。两个仙人受了惊,各自跳上一朵盛开的荷花,化作两朵祥云飞走了。</p><p class="ql-block"> 天亮后,乾隆来到谐趣园,一进门儿就愣住了,怎么湖上多了这么一座漂亮的石桥哇?老太监忙把夜里发生的事儿,一五一十说了一遍。乾隆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谐趣园的美景感动了神仙。他走到桥上,提笔在石牌坊上写了“知鱼桥”三个字。</p><p class="ql-block"> 那两只仙鹤没被仙人带走,就留在谐趣园的紫竹林里了,日子长了,就变成了两只铜仙鹤。后来慈禧听到了这个故事,觉得这是吉祥之物,就把两只铜鹤弄到了她居住的乐寿堂,现在还在乐寿堂前摆着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