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江西省永丰县是是庐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永丰在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建县,是“功名事业三朝相,道德文章百世师”的欧阳修之故里。</p> <p class="ql-block">2012年7月,我和南昌大学总经济师黄新建教授一起前往井冈山。</p> <p class="ql-block">他的学生肖某在此任县委书记,我们顺道去县里走走。</p> <p class="ql-block">恩江桥位于永丰县城南恩江河上,由北边的济川桥和南边的小江桥合一而成,是全县南北交通咽喉。恩江桥不仅是江西省第二长的石拱桥,还是全国现存最长的折弯石拱桥。大桥为条石拱结构,水泥桥面,全长355.5米,22孔,北段桥面净宽5.3米,南段净宽4.5米,桥高9.5米,跨径10~13米不等。2000年7月,被列为江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恩江古桥始建于元代,原为南北两桥,明清屡毁屡修,清咸丰年间二桥合一。该桥由红条石砌成,共23墩22孔,呈“人”字形;南段长166.6米、宽4.5米,北段长176.2米、宽5.8米,加上二桥接点平台,桥总长355.5米,是江西省第二长古石拱桥。大桥原是两段,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前,恩江大桥江面,中间有洲,将恩江一分为二,北叫济川河,南叫小江,元朝至元年间(1264—1294年),永丰县富人王辉捐田400亩,首次在济川河上造舟为浮桥。</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吴县令在小江上架平政木桥,谓平政桥。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洪水为患,济川、小江合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该县民众将平政木桥延伸30多米,与济川桥相接。</p><p class="ql-block">咸丰三年(1853年)双岭刘绍书父子独筹资金,改平政木桥为石桥,历经8载,咸丰十年(1860年)平政石桥建成,且与济川石桥相接,两桥合一,仍名恩江桥。由于原来两桥的中轴线不在同一直线上,以致形成折状。明代邹元标就曾形容恩江桥是一只嗷嗷展翅的鸿雁,是一湾浮白于江渚上的流虹。</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塔,始建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为全县古塔之首。该塔为青砖结构,9级4面,塔顶为圆柱形铁刹,塔体为正方形。底层每边长6.45米,每层向上递减,比例适度,造型优美;塔身通高29.285米。塔身东面二至七层,其余三面只有二三层券龛内原有红石雕像和供奉物,文革-期间被毁。报恩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恩江河畔,状元楼之西。据清同治十三年修《永丰县志》载,唐天保年间,中书侍郎徐安正以宅为寺,名报恩寺,元毁。明洪武二年,徐氏裔孙在毁寺处建塔,名报恩寺塔简称报恩塔。塔为青砖结构,塔体正方形,九层,实心,底层边长6.45 米,每层向上递减,比例适度,造型优美。</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纪念馆,内还醉翁亭、六一亭、至喜亭、泷冈阡表碑亭等建筑,有5000多平方米的湖,有雄伟高大的欧阳修石刻像,有古今闻名的欧阳修亲自撰书的泷冈阡表碑,有占地近200平方米的假山,有近千米的石径古道,基本形成了一个古典园林式的名人纪念馆格局。</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以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p> <p class="ql-block">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p> <p class="ql-block">2012.0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