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空,顽空,真空,妙空:论空

清凉明月

<p class="ql-block">空,这个概念,把许多人都迷住了,还有那麽多偏空,顽空,真空,妙空等等,搞得人眼花缭乱。</p><p class="ql-block">佛陀为了破除人们住色生心这个错误,为之说空,以诸法缘起无自性为之开示。我们知道,有的人是想通过禅定得到解脱,但即使是最高级的禅定也决不可能断掉分别念。这时候他必须通过观“空”来伏下分别念。</p><p class="ql-block">在生活中,我们一个人一旦因为受到沉重打击,就会心中空空,这时候往往灰心灭智,对任何事物都没有兴趣,自然不会产生那么多念头。</p><p class="ql-block">有禅定经验的人都知道,禅定是一种非常清明的境界,你现在有什么思想,禅定中照样有。因此,在禅定中观空,同样会因为灰心灭智而伏下念头。他会因为念头不起而认为是开悟了,是解决生死了,从而落入偏空,佛把这些人的灰心灭智斥之为焦芽败种。</p> <p class="ql-block">我们可以看到,他还没有开悟,因为他只不过是用“空”这个念头代替了其他念头,是用一个妄念代替了其他纷乱复杂的念头,不是真正的断念头,因而不起大用,只能暂时给生死告一个长假。</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虚云大师当年在终南山闭关,一坐十五天,锅中煮的土豆长很长的毛都不知道,这就是因为落入了空见,不能大用。如果是佛陀,那么即使土豆的哪怕是很微小的变化他都会一清二楚的。</p><p class="ql-block">所以虚云大师也明白自己当时并没开悟,因此,在以后的高旻寺打七中格外精进,终于因为开水烫着手,破了这个“空”的念头而开悟,从而彻底活过来。过去的阿罗汉们都必须经过打破顽空这个过程才能大活大用,才能真正的开悟了生死。</p> <p class="ql-block">佛法是心法,佛陀告诉我们心外别无一法可得,“空”也不可得,凡有所得的思想都是根本错误的。我们在佛学的学习中,还会接触到“空性”这个概念。</p><p class="ql-block"> 在中观论中往往用破除两边来显示中性,既然破了偏空,于是人们就把我们的清明了了状态叫作空性,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空性就是我们的如来藏,就是我们的真心,这一点也可以参阅空智法师等的论述。</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真心是以大慈悲为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有时候会不小心丢失了自己喜爱的东西,或者突然失去了亲人,那时候你往往会感到心里有一种深深的空的感觉,大悲心正是这样,那是一种很深很深的空的感觉,即使你从无我的如来藏重新来到我执的状态,你还会有很长时间保持那种深深的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真心就是这样,因为实在无法用语言准确表达,因此,就用大悲心、空、不可得(若有所失)、如丧考妣等等言辞来形容,你可以从这些词语的背后体会到大悲心是什么,但不能在字面上望文生义,背离第一义,或者把这些概念分东分西,好像这些概念还有什么根本分别在。我们知道,大悲心能一边做事一边常住,因而是非常活泼的。我们念佛,念的是佛心,是我们的真心,目的就是要常住大悲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任何修行,最终都是要回归真心的,回归念佛的,</p><p class="ql-block"> 因此,净土宗是一切宗派最终的归宿。所以,净土宗学子们不要想东想西,一会儿搞“空”,一会儿又迷于“偏空”、“顽空”等等,毫无意义,老老实实地科学地观心念佛就一定能够成就。</p><p class="ql-block"> 同时,也要明白,佛陀为什么说“末法时期唯依念佛而得解脱”,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人,一则心太散乱,二则心太刚强难化,而观心念佛恰恰能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所以在平时的念佛中,要时时处处注意培养自己的大悲心,要念念落于大悲心,这才是真正的念佛。</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真心是常乐我净的,是不依任何东西而存在的,如明月之孤圆。经典告诉我们,我们真心的心体就是大慈悲,再也没有什么其他的东西了。这就是真正的妙空,这才是真正的真空能生万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