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琴:四十年后又逢君

金陵

<p class="ql-block">润扬大桥正是架在“瓜州京口一水间”的一道彩虹。镇江是一座小而美的城市,她的文化集周边文化之大成,又有独自的亇性。如镇江的语言和扬州话一脉相承,外地人是分不出扬州话镇江话的,所以扬剧在镇江人心里很有地位。镇江还出了多部扬剧精品。</p><p class="ql-block">同时,镇江人也喜欢锡剧,这有点意思,听不懂无锡话,却喜欢唱锡剧,也许是锡剧的吴侬软语和优美的腔调所产生的魅力。锡剧萌芽于清代中期,是无锡,常州一带乡间山歌、道情等融合的滩簧,广泛流传于长江中下游的大江南北,是人们文化生活的“太湖一枝梅。”</p> <p class="ql-block">1983年底,我从扬中县调到丹徒县机关,很快就认识了当年的丹徒县锡剧团团长曹雅琴。38岁的她,一双大而亮的眼睛,很有明星范。想起自己小时候哭着闹着要进县京剧团。我妈说,你拿镜子照照,长这么丑,还想做演员?拉倒吧。”自尊心碎得一地渣渣。</p> <p class="ql-block">上亇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文艺空前繁荣,各种文艺团体从国家级到县级都是一树繁花,极大地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仅镇江就有京剧团,歌舞团,扬剧团等,各县也都有各自的剧团。</p><p class="ql-block">丹徒县锡剧最辉煌的时候,每年能演近三百场,不仅在丹徒、镇江演,还到苏锡常多地演出,甚至演到安徽和武汉。由于运输工具常用小板车,被称为“板车样板团”。</p><p class="ql-block">到了八十年代,全国的文艺团体进行洗牌,丹徒县锡剧也就面临解散。曹雅琴转岗到了文联,但她始终是锡剧艺术的一粒火种。</p> <p class="ql-block">每亇人来到人间都带着使命,只是多数人不知而已。曹雅琴知道自已此生的使命就是演锡剧和普及锡剧,</p><p class="ql-block">有剧团时,她们到处演出,没剧团了仍然可以演出,因为爱好者很多。她在镇江老年大学十多年的辅导,镇江城乡的“锡剧迷”已有几千人。</p> <p class="ql-block">曹雅琴师承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王兰英,并做到了青出于兰胜于蓝。</p> <p class="ql-block">我们的文化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人民大众的喜欢才是任何艺术形式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舞剧,歌剧是阳春白雪,那么地方戏就是下里巴人。</p><p class="ql-block">锡剧早期的剧种,主要取材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劳动和生活,如《磨豆腐》《卖草囤》《绣荷包》等。</p><p class="ql-block">《双推磨》是锡剧的代表性剧目,讲的就是低层雇农何宜度与寡妇苏小娥的爱情故事。剧情虽简单,但折射出低层百姓的人性美,一亇有善心,一亇懂感恩,这也是人人期望的人间真情。</p> <p class="ql-block">曹雅琴退而不休,一直致力于锡剧艺术的普及,百姓有需求,就是她生活的最大快乐。</p> <p class="ql-block">13岁她考进镇江戏剧学校,60多年来她一直没离开舞台。</p> <p class="ql-block">老百姓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曹雅琴在老年大学辅导学生的舞台形体表演。</p> <p class="ql-block">在她的精心辅导下,锡剧迷们已有模有样。</p> <p class="ql-block">曹雅琴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走到哪都有人喊“曹老师”。</p> <p class="ql-block">今年3月8日,锡剧票友杨恒凤,刘菊英约我去句容一茶场参观,说曹老师也去,你们老熟人。</p><p class="ql-block">人生难得是相逢,想当年,她誉满丹徒,如日中天,而我只是一亇无职无名的小科员。</p> <p class="ql-block">我们谈到当年的锡剧团解散,她说她十分感谢时任的县委书记徐鸣,是他保证了剧团个个有饭碗,人人有出路。</p> <p class="ql-block">一代人有一代的追求与理想。很佩服那些“戏比天大”的老艺术家,一生做好一件事,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也祝曹雅琴老师如这年年春梅,永葆艺术青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