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永顺兰花洞

莫老爷

<p class="ql-block">兰花洞,系阴河型特大溶洞,位于湘西永顺县保坪乡, 距芙蓉镇约13公里。</p><p class="ql-block">顺着游道石阶而下,坑崖周围草木葱茏,一条瀑布从坑崖绝壁上倾斜而下,飞溅起晶莹的水珠,犹如一帘幽梦,它是下游芙蓉镇大瀑布的源头。据说以前洞口长了许多的兰花草,绿郁葱葱,飘香四溢,兰花洞因此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和其他溶洞对比,兰花洞特点有三:</p><p class="ql-block">第一, 规模宏大,已探明供开发景观跨度达2.5公里,并且它的景观超大型最大钟乳石高度超过了30米,直径最大为10米。其洞口瀑布高达40米, 洞内三级瀑布高达到 30余米,宽4-8米,其势壮观无比。</p><p class="ql-block">第二,景观多样性。它是集阴河峡谷、钟乳石、 奇石、 地下湖泊、 以及洞外景观为一体, 多种类、 多层次的风景奇观,这在溶洞家族中极为罕见。</p><p class="ql-block"> 第三,此洞两头贯通,可此进彼出,游客不必走回头路, 这一优点,为其它溶洞所不及。</p> <p class="ql-block">像一头大象!</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更像</p> <p class="ql-block">梳妆台</p> <p class="ql-block">整体效果更好</p> <p class="ql-block">略显孤独</p> <p class="ql-block">越来越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除了惊叹,还是惊叹!</p> <p class="ql-block">本人才疏学浅,无法用词语来表达</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小蘑菇?</p> <p class="ql-block">资深驴友哈锅露个镜</p> <p class="ql-block">  转载红网-潇湘晨报上一篇关于兰花洞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撰文/薛小林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兰花洞内钙华池,溢出的水沿池壁缓缓流下。与钟乳石的形成原理相似,也是水中的碳酸钙沉积固化而成。</p><p class="ql-block">  兰花洞“大圣宫”瀑布下方石壁上,布满“壶穴”,数量之多,非常罕见。</p><p class="ql-block">  兰花洞位于湘西永顺县王村镇(今改名芙蓉镇)保坪村和兰花洞村交界处,距原保坪乡政府1公里,距芙蓉镇13公里。一条地下暗河、一条地表水和洞内诸多暗河汇合后贯穿该洞,2003年经人工开发后,人可走通。当地对穿洞河流有不同称呼,保坪村称“蒴土河”,兰花洞村称“韶土河”,出洞和其它河流汇合称为营盘溪,是芙蓉镇大瀑布源头之一。</p><p class="ql-block">  我们也去了黄龙洞(张家界武陵源),那里洞厅宽大,有大量石笋、“定海神针”,洞内还开通了一段游艇线路,但数层洞穴难爬,观看起来比较累。</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下,兰花洞景色更丰富,除了石柱、石笋、石帘、石幔、钙华台、地下峡谷等常见溶洞景观之外,还有独特的黑色峡谷和洞厅,有高约40米的石柱,白色岩石上还有“豹纹”。开洞人刘运双认为,和“小巧玲珑”的梅山龙宫(娄底新化)相比,兰花洞的特色是“高大威猛,古灵精怪”,但兰花洞小的溶洞景观(如鹅管)比较少,中间有一段景色稍嫌平淡。</p><p class="ql-block">  兰花洞内“大圣宫”瀑布下方石壁上,密密麻麻的壶穴布满整个石壁。童潜明教授对比后称,这里的壶穴数量之多,可以和地上峡谷马拉河相媲美,但这些壶穴位于溶洞内,非常罕见。壶穴的形成原理可以用“水滴石穿”形容,但须有持续流水。我们在现场看到,满壁壶穴中还有正在形成中的——壁上嵌有一块石子,如非亲眼所见,无法想象石子怎么会嵌在穴眼上,这也足以反映兰花洞水量之巨。根据童潜明教授解释,地下峡谷也是水流溶蚀形成,不过这个过程所花的时间足以让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2012年9月6日,我们和地质顾问童潜明、驴友海子一起走进湘西兰花洞。这是一个“养在深闺”的岩溶洞穴,尚无科考测量数据,但其中一根高约40米,被石幔、石笋、石钟乳簇拥着的石柱,以及洞内岩石上奇特的“豹纹”景观和疑被地震折断的“天柱”,构成了奇特丰富的溶洞景观,堪称“溶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2003年以来,一个叫刘运双的退休地质队工人带领村民开发兰花洞,因资金匮乏,至今未广为人知。</p><p class="ql-block">  “发潮”造就的“虎皮厅”,与石灰岩具有的溶蚀特性有关</p><p class="ql-block">  兰花洞是一个河流穿洞,2004年开发以后可走通。按河流的进出方向,兰花洞分前洞(出水口)和后洞(入水口),游人一般从后洞进,此处离原保坪乡政府所在地只有1公里。后洞是一个天坑,里面也有两个洞口,水从上方的洞口流向下方洞口,原来,这两个洞都有碾坊,供周边居民碾米,现已废弃,旁边小路边还可看到碾盘的遗迹。</p><p class="ql-block">  过去当地人对洞很敬畏,除了碾米在洞外活动外,洞内人迹罕至。</p><p class="ql-block">  出水洞筑有坝,是20世纪70年代修建小水电时所建,坝仍在,洞内潮湿,有淤泥,还有龙虾花、岩丸子、血蜈蚣等天坑独有植物(可作中药),据说以前还种过菜,但长得不好。</p><p class="ql-block">  77岁的保坪村村民刘年祥说,洞内经常突然“发潮(涨水)”,大晴天也是如此。涨水浑浊,被当地人形容为“犀牛滚澡”,刘年祥回忆上世纪70年代被生产队派来修电站时,“三四个月,就发了三四次泥水”。</p><p class="ql-block">  洞内的一处景点——“虎皮厅”,就与这“发潮”有关。</p><p class="ql-block">  虎皮厅洞顶和两壁都密布类似“豹纹”的斑点,用手触摸,粗糙。初次带我们进洞的向高志解释,这里有时候一年涨水五六次,有时候“一次也没有”,因为所处位置较低,且为低矮窟窿,涨水时就会被灌满,浑浊河水携带的淤泥粘在石头上便形成了斑点。</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带我们进洞的刘运双,这位兰花洞的民间开发者则解释为,主要是因为石灰岩所具有的溶蚀性特征,石头易被水溶解,冲蚀后留下均匀凹点,淤泥粘在凹点上后,须有较长晾干期,便于结痂、粘紧,而洞内河流涨落规律恰是涨少落多,日积月累,结痂的淤泥便紧粘在凹点上。这种景观是多年形成的,非一时之功。</p><p class="ql-block">  向高志说,有的游客好奇想一探究竟,低处可触及的斑点都被手擦去了。</p><p class="ql-block">  洞穴后半部分的景观比较突出,在“又一村”,景色呈立体分布,核心景观是高达40米,由石幔、石笋、石帘、石钟乳簇拥着一根石柱,它被童潜明教授称为“浑身是宝”,抬头望,垂下的石幔仿佛倒挂生长的兰草,四周的钙华还在生长,闪闪灼灼。可惜的是,它连一个当得起它的美的名字都没有。</p><p class="ql-block">  而“琼楼玉宇”,则是对一根磕在石壁上的断裂石柱的命名,断柱的两部分之间,已长有新的石头。要多大的力量,才能让这根直径四五米的石柱摧折?要多久的时间,才能让断柱间长出新景?</p><p class="ql-block">自发的民间开洞,“差不多一个月没看到太阳,人都变白了”</p><p class="ql-block">  9年前,从娄底418地质队退休的工人刘运双回到老家,带着保坪村和兰花洞村的农民开发兰花洞。</p><p class="ql-block">  洞中原有三层石头阻隔,在那之前,他只在儿时听老人说过,谷壳可以从后洞进前洞出,这个试验表明洞是通的,但打通兰花洞,并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没有人知道洞里的情况,在当地人有神的世界里,洞里是一个神秘莫测的天地,每逢过年过节,都要来此祭拜洞神。很快,打洞的人就遇到了第一个障碍。</p><p class="ql-block">  他们过了“又一村”,遇到一潭水,水前方是石壁,没有人敢过去。刘运双以前搞过桥梁工程,他先把探照灯的线伸进水里试了一下,没有漏电,然后就举着碘钨灯往前游,一直穿过窄壁游到了一片开阔的水域,“从这件事以后大家胆子就变大了”。</p><p class="ql-block">  在“阎王殿”附近又遇到了同样的问题。村民们用凿子凿,用炸药炸,打掉了前方的石头,却碰到下部伸进水底的石壁,虽然人可以潜水入潭,再沿着潭边石壁上攀出去,但这条通道显然不适合普通游客,他们只有打穿石壁开路。刘运双后来就是在这面石壁后面遇险的,当时他往一处更高的石壁攀爬,脚踩空,身体被绳子吊着悬在空中。</p><p class="ql-block">  在刘运双的带领下,村民们牵着线往前走,一边探路一边打洞,一直打到“大圣宫”上方的雷音寺——一处有很多石钟乳、鹅管的大空间,2004年以前,游客最远就只能走到这里。经过长时间探查,他们决定从两个方向往中间打,希望能打通这最后的障碍,贯穿兰花洞。</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里,他们天亮就进洞,很晚才回家,有时打通宵,好几个人“差不多有一个月没看到太阳”,“人都变白了”。</p><p class="ql-block">  他们都是拉着电线和电灯往里走,人走到哪里电线就安装到哪里,如果遇到阻碍,探查清楚后,就用电钻和空压机打通。凿石头的过程中,总要先试着打一下打火机,燃了,才可以继续施工。</p><p class="ql-block">  2004年3月18日,一场爆炸后洞内烟雾弥漫,刘运双非常担心缺氧出事,但就在此时,却听到了另一头传来的声音,最后的阻隔终于打通了。那一天,他们在洞里放起了鞭炮。</p><p class="ql-block">  他甚至跑到山崖抄写古碑,将其翻刻至洞前以“增加溶洞的文化品位”</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纯民间的旅游开发行为。</p><p class="ql-block">  和很多地方开发溶洞旅游不同的是,刘运双设计的开发模式是以兰花洞所属的保坪村和兰花洞村两村村委会为投资主体,村民则可以投入资金或用劳力作为原始股份。刘运双解释,这种开发模式是为了维护当地村民的利益,避免政府主导引进投资者后,若不成功可能发生“卷款而逃”的情况。</p><p class="ql-block">  在溶洞价值未被外界投资者看好之前,这种模式最初的确推动了开发,但施行至今,也令开发面临资金不足的瓶颈。据粗略估算,开发这个规模庞大的溶洞需要至少上千万资金,刘运双和村民的投资目前仅有100多万,刘运双“全部积蓄都用上了”,加上亲友投资一共约50万,占总投资一半左右。村民入股数额不等,最多的投资三四万。</p><p class="ql-block">  溶洞开发初期,桂林一家公司答应为兰花洞安装灯具,开价80万,因村民无力承担而作罢。洞内以前用的是木质游道,现在改为铁质,但仍显简易。灯具陆续换了很多批,从传统灯到LED等,都是陆续小规模地换。因为资金缺乏,灯光布置也欠合理,而且电压不稳,我们三次进洞采访和拍摄,三次都停电,没看完即摸黑出洞。</p><p class="ql-block">  兰花洞开发之初,周边地区的游客曾慕名前来观看,但更远地区的游客则极少。今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各大旅游景区爆满,但来兰花洞的游客寥寥,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几十公里外的张家界黄龙洞却一直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  刘运双和村民们还在艰难地维持着。逢每年的几次涨水,刘运双会和妻子进洞清理滞留在栏杆和道路上的垃圾,冲洗游道,由于洞穴较长,洞内垃圾被堆放在洞内一处低洼地方,今年就挑了三十担。他们夫妇甚至自己开凿了某处洞内通道。</p><p class="ql-block">  为了吸引游客,他俩还跑到数公里外的山崖抄写古碑,将其翻刻至洞前以“增加溶洞的文化品位”。洞中目前有一段较长的平坦河滩,刘运双也打算筑坝将其做成水上游艇游览段。</p><p class="ql-block">  为了开发洞穴,刘运双2005年和2008年各来住过几个月,自从2009年以后就长住当地,他位于原保坪乡政府的简陋房间里,墙上还贴着各种文件和标语。带我们在洞内采访时,刘运双走到一处石台前,开玩笑说,他死后骨灰就埋在此处,上写一副对联,“岩内第一鬼,洞中不二门”。</p><p class="ql-block">  他终究希望吸引有眼光的老板来投资,有不少人来谈过,但都放弃了。保坪村党委书记称,兰花洞的开发只是“民间自发行为”。当地政府对兰花洞的开发似乎并不看好,没有将兰花洞纳入新推出的旅游圈。</p><p class="ql-block">  对话</p><p class="ql-block">  湖南的岩溶地貌被低估了</p><p class="ql-block">  时间:2012年9月23日下午</p><p class="ql-block">  地点:湘西吉首</p><p class="ql-block">  人物:童潜明(湖南省地质研究所教授级高工)VS楚江(湘西资深户外人士)</p><p class="ql-block">童潜明:我有一个观点,湖南岩溶在全国的地位被低估了。</p><p class="ql-block">  楚江:童教授,我认为现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重点在广西、云南,但喀斯特地貌的各种地理现象,应该说湘西都有。比如类似桂林的峰丛地貌,我能带你在永顺县看到,云南阿诗玛有石林,湘西也有青石林、红石林。如果做岩溶研究和教学,来湘西考察,路程短,又集中。你看了以后可以再比较,我们驴友反正是觉得很震撼,也许心理上把它夸大了,也有可能。</p><p class="ql-block">  童潜明:湖南的岩溶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三分之一,除了湘西,其实到处都有。湘西有一个地质上的条件,你在野外可以注意到,这些岩石都是平的、一层层盖起来的,这是因为湘西处于华北地台和华南地槽交界处,华北地台岩浆活动少,所以比较稳定。另外,这里主要是地壳升降运动,没有挤压,岩层比较稳定。也有一些裂缝,因为流水的冲蚀而形成峡谷,如果峡谷旁边的岩石是斜的,就不能形成这种情况。湖南的岩溶地貌,很多东西都有,但在国内外没有影响。</p><p class="ql-block">  楚江:资源实际上是相当好的,也许是研究方面推得不够。</p><p class="ql-block">  童潜明:湘西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交通不便,地质学家很少来,这也是一个原因。但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p><p class="ql-block">  不过我们更关心的是,兰花洞开发近10年,目前连基本的科学考察数据都没有,没有对洞内景点做科学研究和价值认定,更谈不上申报地质公园。童潜明教授指出,应组织科学考察和研讨会,对兰花洞的价值进行研究和认定,出炉科学考察报告。兰花洞科考和未来开发,湖湘地理将持续跟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