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7月22日江青提出“文攻武卫”的反动口号,从此全国武斗急剧升级,打、砸、抢合法化,陷入了“全面内战”的混乱局面。群众内部的矛盾非但没有缓和,反而被进一步激化,派性非但没有消除,反而增强了。山西的“武斗”越演越烈,全国闻名,临汾也成了漩涡的中心,红卫兵们占领了地委大楼,构筑工事,像极了电影《枫》中的情节。山西师范学院的师生也卷入了武斗之中,造反大队特别活跃。为了解决山西的武斗,上级把69军调到山西,对山西实行了军管。<br> 一部分师生开始当起了“逍遥派”,纷纷回乡躲避。即使尘世纷扰,年轻人对爱情的浪漫与幻想,却不曾减弱。虽然没有红袖添香,赌书泼茶,在掺杂了大字报、大批判甚至武斗的枪声中的日子里,父亲开始恋爱了。1967年7月27日两人去看电影《逆风千里》、《两家人》,这些都是“文革”中被打成“毒草”的影片,属于批判之列。电影放映中,外面下起了雨,看完电影出来,路上已积了一滩一滩的水。父亲骑着自行车,母亲坐在后座上,自行车在泥泞的道路上歪歪扭扭艰难行走,黄泥巴沾满了车轱辘,轧在积水中,溅起的泥水都星星点点的扑在裤脚上。夜黑如漆,只有母亲手中电筒的光柱,在黑暗中劈开一条道路,只要一直走下去,黑暗终会褪去,虽然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但人生不就是这样,在一路颠簸中不断向前吗?不知什么时候,乌云散去,雨后月光更加皎洁,微风拂过路旁的白杨树,真有种“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的味道。<br> 青年时代的父亲 学校早已停课, “大联合”激起的风雨,裹挟着各派斗争不断,树欲静而风不止,平静的生活早已千疮百孔,生活就如同华美礼服下的满身虱子,坎坎坷坷只有靠自己去熨平。父亲门前的凤仙花、锦葵花开了又谢,父亲将锦葵花做成标本,成为和母亲之间爱情的见证。我小时候翻父亲的书的时候发现了夹在书中的这个标本,当时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把这个普普通通的花制作成标本,到今天才知道原因。就像邓丽君唱的那样“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如何留住美丽,将刹那间的绚烂变成永恒,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标本留住时间。我又想起了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br>“长在你必经的路旁,<br>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br>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br> “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大概就是我们生命中最纯粹的情感了。(这个标本我暂时未能找到,如果找到一定拍下来)这朵花就是最深情的期盼,最美的诗意。“文革”中那种撕裂的日子,由于爱情而变得温润起来。<br> 锦葵花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各地立即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北京、上海不少知青来到山西农村。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滴水成冰,黄土塬上风沙弥漫,道阻且长。1969年1月13日,父亲由临汾抵达广州,途中太原、石家庄车站均有车站服务员同志举办的毛泽东思想学习班,父亲在候车的间隙都参加了。17日,母亲由合肥到广州。(母亲先回了老家)18日,父母到广州中山五路工农兵照相店拍了结婚照,并在广州办理了结婚证,两人经过两年多的恋爱,终于修成正果。羊城的梅花此时开得正艳,特别是萝岗的梅花恰如冬日的白雪,弥补了羊城无雪的遗憾,玉树琼枝,清香四溢。萝岗的梅花又被誉为香雪。微风过处,花瓣轻扬,漫天飞舞,恰似天女散花,又如父母素朴的爱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难怪乎北宋诗人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终生不娶,留下 “梅妻鹤子”的佳话。<br> 萝岗香雪 图为中山五路百年老店艳芳照相馆旧址,大巴为八十年代初,广州一拖二公共汽车。1966年在北京红卫兵和广州八一中学红卫兵的倡议下,著名照相馆艳芳更名为“工农兵照相店”,并贴出一副对联:“文化革命除四旧,服务对象工农兵”。 1994年,因修建地铁1号线,艳芳照相馆被迫换址,从经营了八十多年的繁华中山五路搬迁到光塔路。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大朗村住了二十多天,先期返回合肥,由于山西的武斗仍然激烈,父母都淹留在各自的家乡。四月,岭南已经入夏,蝉儿开始感到郁热,由此拉开了自己的歌喉。溪边的翠竹经过三月雨润更显挺拔。然而山西的武斗仍未停歇,父亲在焦急的等待返校的日子,虽然在家乡时常参加村里劳动,但不能减轻等待的焦虑。望着即将成熟的稻田,父亲又想起了山西师院的麦田,“每因髀肉叹身闲,聊欲勤劳鞍马间。” 何时才能回到工作岗位呢?远处的荔枝林郁郁苍苍,白丝鹭在上空盘旋,小溪不知疲倦的在流淌,水稻正在灌浆,故乡的生活平静而安宁,生活的激流暂时平缓下来,然而父亲内心的火热却不曾停歇。</p><p class="ql-block"> 8月1日,父亲从广播站听到了中央解决山西问题的布告,压抑在心里的阴霾终于一扫而空,18日父亲决定返回单位,离别在即,父亲内心十分复杂,又要离开自己的母亲,十分舍不得。骄阳似火,村中晚熟的龙眼已经果实累累,甜蜜的滋味让人陶醉,生活就像这龙眼树一样,只要扎下根来,就会结出甜蜜的果实。</p><p class="ql-block"> 农家院中的勒杜鹃花团锦簇随处可见,它经苦、耐贫瘠、耐碱、耐干旱,它从不挑地方,不管环境多么恶劣,不管遭遇多少劫难,就算九死一生,只要有一点可能,它都可以抽枝发芽。火车隆隆北上,父亲的生活也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p>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布告》(即《七·二三布告》 <p class="ql-block"> 美丽的簕杜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