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茨高飞—探访晋冀交界内长城(四)

老盐

<p class="ql-block">阳光与微风下的午餐过后,导航直奔茨沟营村。</p><p class="ql-block">其实距离很近,重返并沿着108国道西行,过个隧道就到了。路口转弯处,文保碑旁停车驻足。</p> <p class="ql-block">刚进村,村口出乎意料的干净,时尚而标准的公厕,门口是一个小型广场,可以停车。</p><p class="ql-block">下了车,对面竟然是一座庙宇。这宽敞的门口,这小型的停车场,原来是祠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这座庙宇叫做碧霞祠,门额上方的牌匾写的清清楚楚。大门两侧三套对联,彩旗高插,门前旗杆石异常吸引眼球。类似的旗杆石,我并不陌生,在涞源孟良城附近长城敌台之上见过好几个。看这旗杆石,就知此祠来头不小,年岁不菲。</p><p class="ql-block">九级台阶上去,就能到达祠的门口。</p> <p class="ql-block">大殿雕梁画栋,门上方的凤凰图案,显示着这是座奶奶庙。</p> <p class="ql-block">大门是敞开着的,也无人把守,里面空无一人。我们走进大门。见两侧是摇摇欲坠风化侵蚀严重的木亭子,左右两侧各一个,据推测应该是钟鼓楼,但在地面上并未见到钟鼓。而飞檐上悬挂的铃铛则随风叮当作响,清脆悦耳。给古朴注入了活力。</p><p class="ql-block">这个入祠大门的三间房子,屋山并不是全砖的,里面有夹心土坯,非常的传统与古朴。</p> <p class="ql-block">在围墙外,就能看到这个风化破损严重的木亭。飞檐的立柱歪歪斜斜,摇摇欲坠。感觉整个亭子年代感很强,也年久失修,维护不周。</p> <p class="ql-block">山门进来后回拍钟鼓楼</p> <p class="ql-block">而这个东侧钟楼曾经更加破败,这是网上的图。不知拍照于何年何月。</p><p class="ql-block">为啥说是钟楼呢,一般钟楼在东,鼓楼在西。</p><p class="ql-block">如果不是很多大木棍的支撑,早就轰然倒塌了。</p> <p class="ql-block">正殿两旁前一左一右两棵参天大松树,都围着红布。一眼望不到树梢。</p><p class="ql-block">只可惜西侧的那颗已经枯死,树叶仍在,不再郁郁葱葱。</p> <p class="ql-block">咖啡录下的这大树的视频,更加生动,站在树下,令人仰视,也忽然发现人原来也可以对一棵树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正殿前的两侧,应该有东西配殿,已经损毁,仅剩底座。</p><p class="ql-block">碧霞祠的围墙,东南北都全的,唯有西面的围墙坍塌,从西配殿的基座南侧可以看到这个拱形的门洞,这应该就是进入茨沟营城堡里面的一个门。</p><p class="ql-block">但看石头水泥的样子,是正在修筑,门口一侧的地上还散乱堆着沙子石块。</p><p class="ql-block">后来想想,这个门应该是专为城里人进祠而修。真正的进城大门不会这么低矮狭小,应该另有他门。</p><p class="ql-block">而祠的西围墙就是借助城墙,没有单独的围墙,因为紧邻城墙,而且更高大坚固。</p><p class="ql-block">后查资料得知,这座“碧霞祠”,是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至今基本保持原貌,钟楼和鼓楼摇摇欲坠,但依然坚守,实属不易。祠内雕栏、画栋、泥塑、壁画栩栩如生。还有两棵两百年以上的松树。殿前立有万历九年的《东岳泰山庙碑记》石碑,碑文记载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军民一起兴工至万历四年完工。碧霞祠又名泰山庙,当地人称奶奶庙。正殿内塑碧霞元君、送子使者像,有彩绘壁画送子娘娘图。碧霞祠奶奶庙的庙会很有名,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晋冀两省三县(灵丘、繁峙、阜平)民众纷沓云聚,许愿祈福,非常热闹。 </p> <p class="ql-block">网友拍摄的修筑中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曾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由这个门洞进入城中,古朴传统的民居铺面而来。</p><p class="ql-block">民舍依山而建,土墙灰瓦,木格窗棂,对开双扇木门,门框上贴着大红的春联。院落既田园。</p><p class="ql-block">透过屋顶可以看到背后的山和山脊上的城墙和高高在上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而有的院落门口更是讲究,用砖垒砌的镂空门楼,院内高高的槐树枝叉伸出了墙外。门口堆着劈材,烟火气十足。</p> <p class="ql-block">石头台阶,一个红衣村姑沿着石巷款款走过</p> <p class="ql-block">左侧这个高大整齐的房屋一角据说是应关城衙门所在地,与土墙灰瓦的民居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地面全是大块卵石拼接铺就,不是十分平整,就地取材而有异常坚硬,走在上面甚至有些硌脚。</p><p class="ql-block">我是先看到城门的背面,城楼是新修过的,只有现在才有的红砖,门楼顶上瓦片也是漆黑的小瓦片。而当走出城门,看到正面,不仅为之震撼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左拐出来,才看到这个门楼。</p> <p class="ql-block">东南侧斜拍</p> <p class="ql-block">放大了看</p> <p class="ql-block">正面近照</p><p class="ql-block">这样的外立柱门楼建筑格式,我怀疑绝无仅有,应该非常珍贵</p> <p class="ql-block">应关城门匾特写</p><p class="ql-block">明代《四镇三关志》记载,茨沟营设于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额兵一千名,由守备一员统领,下设中军一员,左右哨管总管二员,存备盔甲三千三十副,兵器二万二千九百五十三件,火器四千七百五十一件,马四十匹。对比同时期外长城各堡的兵备情况,茨沟营的军力不弱。大概因为这里是大明王朝腹地的最后一道屏障,一旦被草原铁骑突破,再无险可守。   </p><p class="ql-block">茨沟营的村名分三部分。沟,指村外沟谷。营,指屯兵驻马的军营。茨字何解?字典里提及,茨音与词同,本意是指用芦苇、茅草盖屋顶,也指用茅或苇盖的屋子。难道村名源于此?向一村民询问,给出答案是长城敌台的排序。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可见一座保存完好的敌台,青条石的底座上面,层叠着整齐的灰砖,轮廓完整的瞭望窗正对着沟口。登临,可俯瞰古村全貌。探访前查资料,知道这是“茨字叁拾柒号台”。这一带的长城敌台均以“茨”字打头起名,37号台的东边,还分布着数十座敌台,最东端的“茨字一号台”位于灵丘县与河北涞源县交界的狼牙口长城上。  此种排序方式从京西起,是明代内长城一大特色。京西门头沟一带的长城敌台被冠以“沿”字,进入河北涞源后,敌台以“乌”“插”“宁”等字开头排列,入晋后变成“茨”字打头。如村民所说这般,那么应先有敌台,而后有茨沟营,可史料记载,“茨”字排序显然取自已有的地理标志,如“沿”字来源沿河城,“插”字来源插箭岭。由此推知,应先有茨沟营,后有“茨”字敌台。</p> <p class="ql-block">网上的图,曾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网上的图,曾经的样子</p> <p class="ql-block">网上的图,曾经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说说这个城门楼的由来:</p><p class="ql-block">东城门的石拱门据说建于秦朝,千古江山砖石永存,拱门还一直是千百年的样子屹立不倒。门洞上的木质城楼据山民们说明朝万历年间重新修葺过。</p> <p class="ql-block">网上的图,曾经的样子。</p><p class="ql-block">如果属实的话,这个门楼立柱支撑的部分曾经坍塌过,仅留下城墙上的部分。</p><p class="ql-block">但不知是否确切,因为门匾不清晰。</p><p class="ql-block">这个城门楼可不简单,经查资料如下:城门分上下两层,下部砖砌,有东西向门洞,门洞上方嵌石匾一块,阴刻楷书“应关城”三字。门洞上面建门楼三间,硬山顶,前设披檐。明万历年间茨沟营升格,由堡变城,设参将驻守,统管灵丘繁峙两县长城及阜平县的龙泉关和山西固关,成为军事重镇。“应关城”平面呈不规则椭圆形,较为少见。城建有东门、西门、南门,一条大街贯通东、西,主街北边近东门处有衙署,南门为兵营,城北设有军火库,目前尚存旧址石基。目前这仅存的大门就是东门。</p><p class="ql-block">关帝庙传说(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修建于茨沟村的驻军城堡,名叫“应关城”,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其它城门均已无存,唯有东城门基本保持原貌。传说当年建城时因地势狭窄,只能把关帝庙设于东门城楼上。新到任的仇时明参将觉得极为不妥,便命人在原城楼外面沿滴水增建一阁楼,则宽其祭拜之地,以安圣心。</p><p class="ql-block">阁楼和戏楼建成后,仇参将分外赏心。聘请戏班“开红台”唱戏三天,以示庆贺。当时,不仅邀请了地方上的名流,还把家乡的老母也接来观楼看戏。当他们坐在凌空欲飞的阁楼上,欣赏着灵巧别致的戏楼以及流光溢彩的戏角时,仇参将甚是得意。喜滋滋地问母亲:“母亲,您看这戏楼盖得怎样?”他本以为母亲也会像其他人一样,对戏楼的精美赞赏一番,可谁知老夫人听完后,只是淡淡地说了声:“好是好,就是缺了点东西。”听到此话,仇时明吃了一惊,以为戏楼有啥缺陷,忙追问道:“请母亲明示,缺了点啥?”“缺几个把环。”</p><p class="ql-block">母亲回答他时,依旧不愠不火,声音和缓,可仇时明听后,却如醍醐灌顶,不由地低下了头。</p> <p class="ql-block">而今新修应关城门楼关帝庙,替换下来的瓦当,为门楼遮风挡雨400年,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勾沿,滴水,扣瓦</p> <p class="ql-block">青苔见证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村里古朴的泥墙传统民居</p> <p class="ql-block">石头屋</p> <p class="ql-block">原滋原味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就地取材石块墙堆起的院墙,房上的烟囱连着火炕</p> <p class="ql-block">透过两处房屋的空档,看后山上巍然屹立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近看,楼上北侧挥手致意的两个人:肥队、天成</p><p class="ql-block">他们在召唤,说可以上来看看</p> <p class="ql-block">于是从城门里面北侧台阶可以登上城墙,到达门楼门口。</p><p class="ql-block">木门用铁链上锁了,但门缝很宽,可以钻进去。</p><p class="ql-block">而对面就是一户人家的门口,门口站着一个和蔼可亲的大爷。</p><p class="ql-block">大爷说,🔑 在另外一家,如果想进去可以去拿。</p><p class="ql-block">看到大爷的善意和并无阻止的意思,我们也壮大了胆子,我们说不用钥匙,大老远来了,就想进去看看。</p><p class="ql-block">于是大爷笑眯眯的、眼睁睁的看着我们一个个做贼一般往里钻[笑脸]</p> <p class="ql-block">大姐不顾自己高大光彩的形象,也这么委屈自己降低身段,斜着身子钻了进来。</p> <p class="ql-block">能进来的都是苗条的,这个门缝没有宽敞到任何腰围和体重的人都能自由进出的程度</p> <p class="ql-block">进到里面,方知内部结构</p> <p class="ql-block">万历皇帝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明朝使用此年号共48年,为明朝所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门楼万历三年修过,就是1576年,距今2023—1576=447年</p><p class="ql-block">天启三年重修。天启三年是公元1623。天启为明熹宗 朱由校的年号(公元1621年——公元 1627年)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627年),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p><p class="ql-block">2023—1623=400,</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至今已经整整400年了。</p> <p class="ql-block">透过花格窗棂,可见里面墙上的壁画。</p><p class="ql-block">野外作战画,赤兔马,周昌,关平</p><p class="ql-block">墙壁正中间是关羽读书画,手持《论语》,秉烛夜读,背后周昌,关平侍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之后又在村里溜达,肥队说发现了一处绝佳营地,以后可以来露营。</p><p class="ql-block">古村就像一个谜,还有很多待抽丝剥茧,解开谜团。</p><p class="ql-block">最后,说点有趣的段子,作为本篇的结尾。</p><p class="ql-block">看到这张照片,我赋打油诗一首:</p><p class="ql-block">雕花门楼古宅院,</p><p class="ql-block">石头台阶一少年。</p><p class="ql-block">翘首期盼为何人,</p><p class="ql-block">恰似一名新郎官。</p> <p class="ql-block">又一张:</p><p class="ql-block">雕花门楼古宅院,</p><p class="ql-block">石头台阶三少年。</p><p class="ql-block">翘首期盼为何人,</p><p class="ql-block">恰似三名新郎官。</p><p class="ql-block">咖啡说:有好多好多喜糖吃喽</p><p class="ql-block">我说:别光顾着吃糖,吃完糖,请吃糖群众依照下图作诗一首,</p> <p class="ql-block">雕花门楼古宅院,</p><p class="ql-block">石头台阶两少年。</p><p class="ql-block">翘首期盼为何人,</p><p class="ql-block">恰似两名新郎官。</p><p class="ql-block">~咖啡</p> <p class="ql-block">加上一个传说,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神奇”的碧霞祠</p><p class="ql-block">茨沟营村东的碧霞祠,也即奶奶庙,始建于朝明嘉靖44年,其大殿顶有中脊无边脊,取法力无边之意。曾多次重修。</p><p class="ql-block">每年四月十八,是奶奶庙会。据说有一年,一位西庄旺的香客来过庙会时,村人托他捎了布施。但是,当他将钱要放进功德箱时,心想,都是随心布施,何况谁又知道他上了多少呢?便截留下一部分装进了自己的口袋。并心安理得得用这钱买了油条、麻叶、小菜等食品,有滋有味地吃了一顿。吃完后,又坐到戏院中间看起了戏。正当他看得如痴如醉时,一块石头不知从何处飞来,不偏不倚地砸到了他的头上,砸出了一道伤口。他捂着被砸的头部,立马意识到,一定是“奶奶”警示他。他赶紧补上了布施,重新在奶奶神面前祷告许愿。说也奇怪,当他做完这些时,头部完好如初,竟一点伤痕也没有了。</p><p class="ql-block">相传,有一位家住外乡的叫月娥的女子,生性宽厚,心地善良,可就是没有子嗣,四月十八这天,也来祭拜奶奶神,求神赐她一个孩子。与她同来的,还有几个或祈福或求子的妇人。她们天不明就起床,带了干粮早早地向茨沟村奔来。因为她们听说,拜祭奶奶神,越早越灵。</p><p class="ql-block">就在她们快到茨沟村的时候,突然遇到一位穿戴破烂的老妇人正抱着一个小孩哭泣。小孩面色蜡黄,看来已奄奄一息。老妇人的哭声非常凄楚,听得让人揪心。</p><p class="ql-block">其他人还在继续赶路,月娥却怎么也迈不动脚步,停下来问询起来。经打听,知道老妇人家住深山小村,老汉、儿子都已离世,媳妇没奈何远嫁他乡。家里只留下了她和孙子艰难度日。前几天,孙子不知得了什么病,不吃不喝,日渐严重。她好不容易向邻居借了几两银钱下川底给孙子看病,不想碰到一伙强人,把钱给抢了去。月娥听了老人的叙述,非常难过,再看那个瘦弱的孩子,悲悯之情更是溢满心扉,就不由自主地把准备上布施的几两银子全掏给了老人。而且,月娥见老妇人身边的口袋空空,把干粮也一并给了老人。</p><p class="ql-block">老人谢过月娥后下了山。月娥却犹豫起来,不知道该不该再去庙会。去吧,自己已身无分文,拿什么去求奶奶神?不去吧,已快到庙前了,有点可惜。转而一想,还是决定前去,大不过去看热闹罢了。又快步追上了同伴。同伴们都笑她傻,忘记自己是干啥来了。</p><p class="ql-block">她当然没有忘记。只是,她确实没办法上布施,只在奶奶神面前默默许愿,明年再来敬拜。可谁知她一回去后就怀上了孩子,而且还是一对龙凤胎,喜得一家人不知说什么好。倒是同来的那几个却没有一个如愿。之后,人们越发相信茨沟村的奶奶确实灵。从此,月娥每年都要来祭拜奶奶神,与她同来的善男信女也一年比一年多。</p> <p class="ql-block">最后,把一个姑娘落在了村里,</p><p class="ql-block">不是别人,正是我们的同行女博士一一。</p><p class="ql-block">古村谜一般的吸引着到过这里又匆匆离开的我们,回到天津也是久久难以平复对古村落的兴趣,这一话题持续至今。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茨沟营应关城的前世今生,也更激发了大家再去的热情。</p><p class="ql-block">大家相约,桃红柳绿之时,一定再次探访这里,为了了却大姐与大爷好好聊聊的心愿,也是为了肥队要找大娘聊的渴望,更是为了尽早实现探访那茨字号1—17号楼的梦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