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能手风采,享数学魅力——寿光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纪实

尧河路小学

<p class="ql-block">       3月7日-8日,寿光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寿光现代明德学校举行。此次活动既是展示个人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比赛舞台,又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交流平台。通过评选活动,以赛促学,有效提升了寿光市小学数学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p><p class="ql-block">       各校通过个人申报,层层选拔,推选出了多名优秀教师参加了本次教学能手的竞争。</p> 苏良侠老师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苏老师通过复习旧识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认识千米》</p><p class="ql-block">活动任务及要求:</p><p class="ql-block">&nbsp;任务一:1千米有多长?</p><p class="ql-block">(1)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来估出1千米有多长。</p><p class="ql-block">(2)举例说说1千米有多长。</p><p class="ql-block">任务二:用千米做单位,准确测量或估测物体的长度。</p><p class="ql-block">(1)让学生感受1千米的长度。</p><p class="ql-block">(2)做任务单练习。</p><p class="ql-block">任务三:准确说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1)说一说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之间的关系。</p><p class="ql-block">(2)做任务单练习题。</p><p class="ql-block">苏老师的三个任务环环相扣,通过1千米有多长、用千米做单位来测量和准确说出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的能力,测量、体验和联想,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体验学习的需要与乐趣。</p> 宋新蕊老师 <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宋新蕊老师执教的是五年级下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宋老师以旅游为话题,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1.能精确的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说清楚是怎么找的。</p><p class="ql-block">2.能根据给出的信息,准确说出行走的路线。</p><p class="ql-block">根据目标一设计的任务一是:船在小岛的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活动要求及标准:</p><p class="ql-block">(1)精确的写出船在小岛的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2)完成后在小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p><p class="ql-block">任务实施环节,宋老师投影展示学生作品,通过教师不断的追问:这样能不能一下子找到船的位置?说的还不够精确,那该怎么说呢?启发学生思考,最终让学生能精确的利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习角度时,宋老师还运用了指南针,直观形象的介绍北偏东30度的由来,加深学生的印象。</p><p class="ql-block">最后带领学生回顾研究过程并总结,提出关键性问题:精确的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知道什么?并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不断强化学生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根据目标二设计的任务二是:救援人员从小岛到海港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引导学生根据给出信息,用“从(&nbsp;)出发,先向(&nbsp;)走(&nbsp;)到达(&nbsp;),然后向(&nbsp;)走(&nbsp;)到达(&nbsp;),准确说出行走路线。</p> 郭鑫老师 <p class="ql-block">       郭鑫老师讲课的课题是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郭老师通过学生观察黑板面、桌面、课本封面引出本节课课题,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p><p class="ql-block">会说 能说出什么是面积</p><p class="ql-block">会量 能测量出面积并能比较大小</p><p class="ql-block">会想 能举例描述面积单位的大小</p><p class="ql-block">设置的评价任务一为:涂一涂,说一说</p><p class="ql-block">活动要求:</p><p class="ql-block">1.涂一涂,用斜线涂出上边图形的面。</p><p class="ql-block">2.说一说,用自己的语言向同桌说清哪一部分是图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 通过展示学生的作品,引导学生说出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让学生们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大小,引出任务二:摆一摆,比一比</p><p class="ql-block">活动要求:</p><p class="ql-block">1.摆一摆,同桌合作,任选○,□其中一样学具,摆一摆,比一比</p><p class="ql-block">2.填一填,将研究结果记录在下边的表中</p><p class="ql-block">3.说一说,思考:用那种图形做单位来测量更合适</p><p class="ql-block">同学们通过自己探索并展示,得出用正方形做单位测量更合适,正方向的面积大。接着引出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和平方厘米。最后郭老师还让同学们看视频了解面积的由来。</p> <p class="ql-block">       韩海燕老师执教的是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授课老师以科普视频为导入,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1.会说千米</p><p class="ql-block">2.会找千米</p><p class="ql-block">3.会用千米</p><p class="ql-block">活动任务及要求:</p><p class="ql-block">活动一:认识千米</p><p class="ql-block">(1)说说你对千米什么感觉,能在尺子上找到吗?</p><p class="ql-block">(2)大胆猜测1千米是多少米?</p><p class="ql-block">活动二:感受千米</p><p class="ql-block">(1)可以借助“米”来感受千米</p><p class="ql-block">(2)小组交流,大胆说出你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活动三:看千米</p><p class="ql-block"> 看视频,跟随老师,一起从学校东门出发看千米。</p><p class="ql-block">任务实施环节:授课老师开车以小视频的方式记录了从学校门口到第二个红绿灯路口一千米的路程,带孩子们体验身边的一千米。</p><p class="ql-block">活动四:走千米</p><p class="ql-block">先观察走廊长度,再用正常步伐行走。</p><p class="ql-block"> 任务实施环节:授课教师带领孩子们用三分钟时间走完75米的走廊,那么走廊步行7个来回就是1千米。</p><p class="ql-block">活动五:用千米</p><p class="ql-block">(1)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听过千米</p><p class="ql-block">(2)你会用了吗?</p><p class="ql-block"> 授课老师通过五个活动展开课堂,认识千米、感受千米、看千米、走千米、用千米,授课教师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创设了方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带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用脚步丈量距离,进一步深化对长度单位的感知。</p> <p class="ql-block">王明英:授课老师执教的是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关系》。授课老师以体测场景视频为导入,揭示课题,出示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1.知道什么是相关联的量,知道什么是正比例关系</p><p class="ql-block">2.能准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p><p class="ql-block">3.能在具体情景中找到成正比例的量</p><p class="ql-block">4.初步认识正比例关系的图像是一条直线</p><p class="ql-block">活动任务及要求:</p><p class="ql-block">活动一:观察视频</p><p class="ql-block">哪些量一直在变化</p><p class="ql-block">活动二:举例——买的苹果越多花的钱就越多</p><p class="ql-block">(1)同学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哪些例子</p><p class="ql-block">(2)小组交流,大胆说出你的想法</p><p class="ql-block">活动三:</p><p class="ql-block">仔细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1)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p><p class="ql-block">(2)比值不变,工作效率都是15</p><p class="ql-block">(3)图像是一条直线并且过(0,0)点</p><p class="ql-block">活动四:判断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关系</p><p class="ql-block"> 任务实施环节:授课教师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判断</p><p class="ql-block"> 授课老师通过四个活动展开课堂,注重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直观感受,创设了方式新颖的学习活动,带孩子们真正走出课堂,进一步深化对正比例关系的感知。</p> <p class="ql-block">《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邱扬</p><p class="ql-block">        邱扬老师出示的是三年级上册《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从军事演练的视频导入,让学生感受到军事演练的规范性、纪律性、以及确定位置的重要性。军事演练沙滩图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信息与问题。</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邱老师设计了两个评价任务。</p><p class="ql-block">任务一: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位置?并附活动要求:1.以谁为观测点?2.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什么方向?3.红军阵地距离指挥部多少千米?</p><p class="ql-block">邱老师将活动要求中的观测点、方向、距离等关键字词标红,给予了学生很好的探究提示,学生都能够说出红军阵地在指挥部的西北方向,西北方向也叫北偏西,接下来便通过量角器更加准确地确定方向。</p> <p class="ql-block">       任务二:从指挥部到蓝军宿营地怎么走?学生在任务一的学习基础上能更加快速、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p> <p class="ql-block">        最后邱老师让大家针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p><p class="ql-block">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1.会找:找准观测点。</p><p class="ql-block">2.会量:借助工具测量角度描述方向以及量出图上距离求出实际距离。</p><p class="ql-block">3.会说:能用完整清楚的话描述位置。</p><p class="ql-block">4.会想:总结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一般步骤。</p> <p class="ql-block">        根据方向距离来确定位置,主要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一定、二量、三算、四述。</p> <p class="ql-block">         肖舒琪老师任教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通过让学生动手铺一铺、摆一摆、量一量等方法探究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充分给予学生探究思考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深学生理解公式的由来以及应用。</p><p class="ql-block">导入环节,通过观察“小明家的平面图”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小卧室的面积有多大”“餐厅的面积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要求“小卧室”、“餐厅”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       任务一:探究长方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 活动要求:</p><p class="ql-block"> 1. 想一想:怎么测量长方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 2.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p><p class="ql-block"> 3. 算一算:小组合作,先估算长方形的面积,再借助学具,可以铺一铺、摆一摆、量一量等方法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        在小组展示之后学生思考三种探究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在哪?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相同之处思考的比较浅显,肖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要求图形的面积其实就是在求图形里面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p> <p class="ql-block">       孟甜甜老师出示的是二年级下册《千米的认识》一课</p><p class="ql-block">一、情境导入:图片出示教师上周外出回家高速公路路标指示牌,提出距离驶出高速出口还有2(? )引出千米的认识这一课题</p><p class="ql-block">二、出示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1.能认识1千米有多长,知道千米、米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p><p class="ql-block">2.能接住身边熟悉的距离推理体验1千米的长度。</p><p class="ql-block">3.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恰当的单位进行距离估测。</p><p class="ql-block">1⃣初步认识1千米:观看千米的介绍小视频,初步认识千米,并让学生当小老师再来介绍千米。</p><p class="ql-block">2⃣继续认识1千米:出示学生熟悉的校园中的操场跑道、升旗旗杆、餐厅小路…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有多长。</p> <p class="ql-block">       任务一:1千米有多长?</p><p class="ql-block">要求:选一选:选择材料</p><p class="ql-block">            想一想:想象长度</p><p class="ql-block">            说一说:怎么表示</p><p class="ql-block">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1.我能正确的选择材料并想象出1千米长度</p><p class="ql-block">2.能够说清楚表示方法</p><p class="ql-block">师:你会怎么介绍1千米呢?</p><p class="ql-block">生:借助学具材料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说出对1千米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四、生活中的1千米有多长</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是同学们最喜欢的寻宝游戏——出示学校地图和任务二:</p><p class="ql-block">1.找一找:根据线索找出礼物所在的地方</p><p class="ql-block">2.说一说:小组交流礼物所藏的地方。并说清理由</p><p class="ql-block">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1.能正确的找出礼物</p><p class="ql-block">2.能够说清楚理由</p><p class="ql-block">先小组讨论,再找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更深入的感知生活中的1千米</p><p class="ql-block">       五、练习巩固</p><p class="ql-block">引导学生说出答案和为什么这样填的语言模板</p><p class="ql-block">六:总结:这节课我们是怎么认识1千米的?</p><p class="ql-block">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接着教师升华以小推大的数学思维方法</p> <p class="ql-block">       李莉军老师任教五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李老师借助学生的座次表来引入对位置的理解,通过点名让同学起立回答自己所在位置的行与列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 任务一:探究小强在什么位置。</p><p class="ql-block"> 活动要求:</p><p class="ql-block">1. 先自己用行和列描述出小强所在的位置,并和同桌进行分享;</p><p class="ql-block">2. 将小强所在的位置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记录单上。</p> <p class="ql-block">        在同学展示之后,李老师又对同学们的做法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用第3列,第2行这种方法比较不简洁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加简便的方法,引入了数对的学习。并对数对的写法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先写列,再写行,进一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p> <p class="ql-block">       任务二:用数对在方格图中标出小强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活动要求:</p><p class="ql-block"> 1.先在方格图上找到小强的位置,然后同桌交流是如何找到的;</p><p class="ql-block">2.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标出小强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做法,李老师借此总结出在方格图中既要找到小强所在的位置,还要标上数对和名字,这样才能更清楚的看到小强所在的具体位置,之后又进行了巩固练习,让同学们在方格纸上标出了其他两名小战士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出。最后,李老师通过让同学谈收获来总结本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都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冯仙老师出示的是三年级下册《反比例关系》一课,从春暖花开——生活中变化的量的例子导入,让学生初步感知变化的量之间的规律从而引出课题《反比例关系》。利用啤酒厂生产啤酒的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主寻找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冯老师设计了一个评价任务:</p><p class="ql-block">       任务一:找关系</p><p class="ql-block">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这两种量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要求:小组合作</p><p class="ql-block">1. 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每天生产的吨数和需要的天数的变化规律(如写一写,画一画等);</p><p class="ql-block">2. 算一算每一组对应数的乘积,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A: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并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B: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但不能说明理由;</p><p class="ql-block">C:不能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关系。</p> <p class="ql-block">        随后学生上台交流展示自己的想法,从而让学生自己能够总结出反比例关系的特点:相关联的量与乘积一定。</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冯老师给学生出示了两道练习题检验同学们的知识掌握情况。在学生掌握了什么是反比例关系之后让同学们列举生活中成反比例的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巩固反比例关系。</p><p class="ql-block">        随后让学生总结了如何用字母表示反比例关系,并出示了反比例关系的知识巧记帮助学生们记得更牢固:反比例问题很常见,相关两量不默契,变化方向总相反,一量增加一量减,乘积定值不会变。</p> <p class="ql-block">       最后,冯老师通过让同学谈收获来总结本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同学们都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孙瑶瑶老师出示的是三年级下册《面积的计算》让同学们根据1平方米小正方形面积推导出长方形面积公式。孙老师先出示图片,根据信息窗口一学习内容,让同学们观察图片计算出图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想一想,说一说:</p><p class="ql-block">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p> <p class="ql-block">       接下来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学习目标:</p><p class="ql-block">1.通过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等活动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p><p class="ql-block">2.能根据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正确计算</p><p class="ql-block">3.能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p><p class="ql-block">4.会估计简单图形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导入</p><p class="ql-block">学校要举行“种萝卜”比赛①号菜地分给3.8班,②号菜地分给3.9班大家同意吗?</p><p class="ql-block">让同学们通过摆一摆小正方形或者量一量求一下这两块地的面积</p> <p class="ql-block">任务一</p><p class="ql-block">1.借助学具摆一摆,量一量算一算,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讲结果记录下来。</p><p class="ql-block">2.完成之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求出长方形面积的。</p><p class="ql-block">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1.正确求出长方形面积。</p><p class="ql-block">2.能说清楚自己是怎样求出长方形面积的</p><p class="ql-block">学生做完之后小组讨论你是怎么摆的?</p><p class="ql-block">让同学上台展示自己的做题方法,同学们一般用用了两种方法,方法一用小方块摆一摆,方法二用尺子量一量两条边的长度可以得出:小正方形的总个数=每行个数×行数,进而得出长方形面积=长×宽。</p> <p class="ql-block">任务二:</p><p class="ql-block">1.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2个不同的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中</p><p class="ql-block">2.写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的关系</p><p class="ql-block">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1.正确求出长方形面积</p><p class="ql-block">2.能正确写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p><p class="ql-block">同学们上台讲解验证</p> <p class="ql-block">由长方形推导出正方形面积</p><p class="ql-block">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p><p class="ql-block">根据所学内容在解决前期导入的问题</p><p class="ql-block">练习闯三关</p><p class="ql-block">最后孙老师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了总结</p> <p class="ql-block">        孙爱杰老师出示的是三年级上册的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首先孙老师带领同学们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目标,通过摆一摆等方法推导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且引导学生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p> <p class="ql-block">课堂导入</p><p class="ql-block">变魔术----魔法口袋(2分钟)图形的面积是多少?</p><p class="ql-block">然后出示评价任务,一共三个评价任务。</p><p class="ql-block">评价任务一:</p><p class="ql-block">想一想,摆一摆,用6个面积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成长方形</p><p class="ql-block">评价标准:</p><p class="ql-block">1.能正确摆出长方形,得一颗星</p><p class="ql-block">2.能说出是怎么摆的,得一颗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稍后请三位同学上台展示,一位同学用时一分钟,此时使用准备好的学具。</p><p class="ql-block">教师总结:一行摆的个数×行数=面积</p><p class="ql-block">此时,同学们根据自己做题的情况和评价标准进行星级评价</p><p class="ql-block">教师提出问题:图形里面的格子消失了后怎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学生做出回答,教师纠正</p><p class="ql-block">教师提出问题:图形外的格子也消失了后怎么求出长方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学生作答,教师纠正</p><p class="ql-block">请两位同学上台,应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格子都消失后怎么求长方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教师及时点评</p> <p class="ql-block">评价任务二:</p><p class="ql-block">解决问题:求出卡纸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说一说理由</p><p class="ql-block">学生自主探究:在没有格子的情况下如何得到长方形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引出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长×宽</p><p class="ql-block">进而推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p><p class="ql-block">评价任务三:</p><p class="ql-block">解决问题:学校要更换新的消防栓和灭火器柜的贴纸,请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p><p class="ql-block">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并请一位同学上台展示</p><p class="ql-block">最后联系生活实际并将数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p><p class="ql-block">谈本节课收获,出示思维导图,教室进行梳理</p> <p class="ql-block">       教与赛携手,学与思并肩,精彩纷呈的“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圆满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         郑玉娥:在本节课中,老师通过聊天的方式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情感体验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千米有多远”,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了解到学生心中“各种各样”的“千米”。然后通过视频展示和出去走一走的方式,带领孩子们直观的看到并切身感受了‘千米’有多远,模糊感受具体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也会带领学生们观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把抽象的数学表达具体化,让他们不断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们探索数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经过孙瑶瑶老师讲解的课堂,让我感受颇深,我深刻感受到了一名优秀的老师具有语言魅力的重要性。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首先要做到严禁简练,要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像学生传达所要学习的知识;其次要会问、会引导,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我们所问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最后要具有亲和力,对孩子多表扬、多鼓励,给学生足够的信心,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活跃度和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也会多向其他老师学习,美化完善自己的课堂语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王柯心:这两天与共事的数学老师们一起听了教学能手评选公开课,因地理优势能够有机会听取和学习,万分荣幸!两天的学习,也让我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 1.在教学仪态上,老师们都端正大方,是孩子们的榜样。老师们的精神状态热情饱满,学生们自然地就被带动。让我觉得,讲台,亦是老师们的舞台。</p><p class="ql-block"> 2.课件制作上,精美,简练,文字与图片相得益彰,把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清晰的展出。能够抓住学生们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p><p class="ql-block"> 3.在课堂的把控、应变处理上,是我最需要去学习和进步的地方。虽然每一位老师都去认真的设计、打磨了课堂,但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景,总会出现不同的状况,众多学生也不是全部能够按照老师规划的路线前进,但老师们都够机智处理,从容应对,让整个课堂仍然能够顺着正轨按部就班前行。</p> <p class="ql-block">        王欣倩: 通过这两天的听课受益匪浅,有几节课让我印象非常深刻收获颇多首先是郭鑫老师的《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郭老师的这堂课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课堂氛围非常活跃,郭老师的语言生动且吸引同学们,让同学们感受面积加强对面积的认识,在认识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摆小方片来比较面积的大小以此来认识面积单位。郭老师把五会融入到学习目标以及评价标准中,让学生更加明确本节课的任务。</p><p class="ql-block">       孙爱杰老师《面积的计算》中孙老师用游戏导入吸引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讲课过程中不断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引导孩子们,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回答问题,语言模板清晰简洁,在理解计算面积的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讲出道理,让孩子们会说、会看、会想,整堂课紧凑活跃。很幸运能听到这么多优秀教师的课堂,把学到的课堂技巧运用到课堂用。</p> <p class="ql-block">        张益雪: 今天听了郭鑫老师的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感觉孩子们都能认真的听课,一节课下来所有的同学都能积极参与课堂。</p><p class="ql-block">       上课前,为了激起学生们的上课热情,郭老师让学生们给自己鼓掌,并以此引入了手面,进而指导学生指一指课本封面,并提出能不能再举其他面的问题,课堂导入一环扣一环,并说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紧接任务一,学生动手涂一涂物体的面积,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这样涂原因,在郭老师的引导下总结出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任务二中学生动手摆一摆、比一比,通过之前学习的长度单位引出现在的面积单位,直观的感受到了怎样正确的表示面积。</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就这样在郭鑫老师的激情下、孩子们的热情参与下溜走了,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中,乐于参与,积极思考。这也是我以后想要的课堂。我深深的感觉,郭鑫老师这是一节成功的课堂。</p> <p class="ql-block">        田秀娟: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一课,邱扬老师从学生感兴趣的军事基地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借助小口诀:一定、二量、三算、四述,引导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的确定位置。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获取成功并体验成功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听了这位老师的课,我感触很深,老师注重学生自主探索,三维目标得到充分体现,能够充分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所以对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我们老师不是传授的现在的方法,而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尝试,在主动探索中获取成功并估验成功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教师的成长需要经验的积累和自身的努力,“教学能手”评选活动不仅是一次对教师教学基本功的锻炼和检阅,也是为所有教师营造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不断探索、反思的良好互动氛围,它激发了教师成长的内驱力,开阔了教师教育视野,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p><p class="ql-block">        同时还以本次比赛为契机,激励教师们争当“四有”好老师,传承“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的优良师德,以积极向上的姿态,树立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崭新形象。</p>

学生

老师

面积

千米

长方形

学习

任务

同学

正方形

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