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好书,共思共享】——全园共读一本好书《班本化课程》(第六期)

遵义市新蒲新区实验幼儿园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做有准备的课程领导者</b></p><p style="text-align: right;">林莉萍</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幼儿是课程的主体”,这一理念在教师设计、实施班本化课程的过程中愈发根深蒂固。正因如此,教师更需擦亮双眼、展开胸怀、动足脑筋、做好准备,为的就是让幼儿得到更“适宜”的教育,能够用更好的方式来认识这个世界。同样,还需要教师通过经验学习、思维碰撞、自我实践、反思评价等方式,不断突破教师对于课程概念的局限认知,探素更多、更开放的教育教学形式,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更深人地反思自己的教师角色和教育行为,从而在寻求“更适宜的教育”的道路上,慢慢成为一名“有准备的课程领导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一、成为了解幼儿而准备着的观察者</span></p> <p><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二、成为为满足幼儿而准备着的追随者</b></p><p> 通过观察了解到幼儿真正的兴趣和需要后,教师会获得大量的信息,这些来源于幼儿的信息是否就能“拿来就用”呢?实践发现,很多时候,教师也是在捕捉到幼儿的兴趣的基础上架构出班本化课程,可最终幼儿得到的发展却十分有限,或是只是满足了小部分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以致课程的生命力不足,没有达到预设的课程目标等等</p><p> 质疑:不间断进行班本化课程的价值判断问题当中最具争议的问题当属对教师“主导作用”的质疑,由于在本次“淘最上海”班本化课程中,课程目标指向本土文化的感受和传承,这的确来源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但同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我们教师本身对于本士文化内容的情怀和眷恋也非常“显眼”,例如幼儿玩老上海游戏的契机是由于我的搭班周老师会将自己小时候的弄堂游戏玩法主动一一分享给孩子们,并和他们一起玩,我也常常会在自由活动时间额外教授孩子们一些沪语童谣,和孩子们聊聊我小时候的见闻……一股热情并未持续很久,我们开始思考和纠结,我们对于课程内容本身的热情和情怀是否成为了该班本化课程的主要推动力?是否偏离了班本化课程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这几个活动到底是源自于幼儿的兴趣,还是教师的青睐?</p><p>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也在不断地做课程价值的判断,弄堂游戏和沪语 童谣的内容的确存在教师主导课程内容的倾向,可是内容虽然是由老师带来的,孩子们对活动内容所呈现出的持续热情和后续自主的玩法拓展也证明了幼儿的兴趣所向以及该内容的价值,教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也是“淘最上海”班本化课程中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推动了本次班本化课程的形成和发展,而这种生活性课程资源,是教师把握课程与生活世界联系的认知基础,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状态,能让教师在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过程中突破自我,触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追求自我情感的奇托,追求更有内涵、更有质量的课程内容。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的投人为孩子们了解上海这座城市打开深人挖掘的渠道和路径与身边的人一起探寻老上海文化的奥秘,并且与家长建立对话、合作、共同探索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都得到了提升和发展,这与课程本身追随幼儿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并不矛盾。</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三、成为为幼儿发展而准备着的支持者</span></p><p> 在实施班本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时常会千头万绪,幼儿的表达反馈、家长的热心提议、《指南》的引领、园本资料包的课例、社会资源等等,哪些是孩子们真正所需要的,如何思考进行取舍,如何更好地整合这些课程资源,梳理课程发展脉络,架构起整个班本化课程?这些问题使得我在“淘最上海”班本化课程的架构过程中常常陷人迷茫,在以往的班本化课程实践中,我更多倾向于“走一步看一步”,一面继续观察,一面寻找突破点再进行思考,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做法……</p> <p><b>  成长:教师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和课程思路的拓展</b></p><p> 班不化课程的开展要求教师进一步打开思维,让自己的课程资源更开放更多样,在幼儿的兴趣与需求的基础上,大胆地对各种环境资源(家长资源、园内资源,以及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了整合、选择与调动,为的就是让幼儿在过程中获得多种体验,不断扩大幼儿的经验范围最终促成了我们最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的“淘最上海”活动,孩子们坐着从末体验过的各种各样的公共交通,走上街头,去观察、去感受、去交流、去调查、去参与,用自己的方式,“淘”到属于自己的“最上海”答案。在整个“淘最上海”班本化课程开展过程中,孩子们收获了许多课堂上无法得到的经验和知识,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调查并解答了自己的疑惑,我真切地看到孩子们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究的转变,看到孩子们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p><p> 作为教师,在不断思考的过程中,我也感受到建构班本化课程的莫大成就——从产生想法到实施每个环节,似乎总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从出现问题到斟酌恩考,循环不息,但正是有了这样的思维碰撞,才使这个活动的价值经得住考验,变得更符合孩子的需要,更利于孩子们课程经验的主动建构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班本化课程”。不仅如此,经历过这样的研究过程,“孩子在心,课程随行”的理念才真正内化为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课程理念,让作为教师的我们欣然成为孩子们的观察者、追随者和支持者,也正是在这一系列角色的“无缝切换”中,加深了我们对班本化课程的认知,突破了自己的思维模式,更切身感受到自身课程意识、决策能力的不断生长,成为真正有准备的课程领导者。</p>

课程

幼儿

教师

班本化

孩子

过程

兴趣

资源

本化

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