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刀郎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这首歌曲红遍了大江南北,同时这首歌也使很多人知道了乌鲁木齐停在8楼的2路公共汽车。特别是内地的人到了乌鲁木齐都想坐坐2路车看看8楼汽车站。现在刀郎的这首歌曲仍然红,每次听到这首歌,那些与2路车有关的往事像电影一样在脑海中浮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运行的2路车在运行了半个世纪之后,于2011年被新的BRT1号线取代,十几年过去了,但老2路公交车的身影总在脑海里浮现。特别是对于当年居住在南站地区的铁路职工和家人来说,那个老的2路车是我们从儿童到老年都忘不掉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自1962年火车通车到乌鲁木齐后,很多铁路职工在南站居住,他们的家属也跟着到南站来。</p><p class="ql-block">当时乌鲁木齐有二十几路公共汽车,但是在我们南站铁路人中印象最深的还是个大红色的2路公共汽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2路车恐怕是乌鲁木齐公共汽车线路里面最长的一条了,从南站发车到二宫地区的机械厂沿途将近20多个站。</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的生活中从来没有离开二路车,二路车在我的童年成年中,在我的生活学习工作中一直相影相随。它好像一条纽带,把分隔在两个很远地方的铁路人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凡是住在火车南站的铁路人没有不熟悉二路车的。</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火车南站最早公交车一共有三条线路,分别是2路、8路和10路,这几路公交车对我们都比较熟悉,但是尤为熟悉的还是2路公交车,那个时候都叫公共汽车。</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2路车好像永远是红色的,最早的是苏联产的公共汽车,最大的特征是前面挡风玻璃往里凹的,大概从196 4年开始逐步换成了北京产的国产车,最早的椅子还是木条做的,地板也是木条铺的。</p><p class="ql-block">到了七十年代木板条的座椅基本下岗了,换成了人造革制作包海绵的软座。</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市公共汽车票最初是五分钱起价坐二站,每四分钱坐两站,票面就是五分九分,一角三分,一角七分。1965年9月改为五分起价,每五分坐三站。这个票价一直执行到八十年代。</p> <p class="ql-block">那时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公司一来新车,首先是2路,1路,7路在市区跑的,而边远的4路,5路,15路,则是比较旧的车。2路车是越换越新,越换越大从单车到大通车。</p><p class="ql-block">最早前面的驾驶室玻璃是平面的,而且还可以开启。后面换过挡风玻璃是那种曲面的视野宽阔,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由于客运量大,又换成了大通道车,也是北京产的,1972年二路车换成了四平产的车,最后又换成了大黄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个铁路人,一个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居住的铁路人与2路车有分不开的缘分。很多铁路职工家在南站或家在铁路局,需要到南站或者铁路局上班,他们每天跑通勤,那时候单位没有交通车,2路公共汽车那就是少不了的每天都要坐两趟。</p><p class="ql-block">南站那个时候没有铁路中学,一部分学生上了中学或高中就要到铁路局去,毎天上下学都与2路车为伴。</p><p class="ql-block">南站那时候没有大的医院只有小卫生所,如果职工家属需要看<span style="font-size: 18px;">比较重的病</span>如动个手术啊,拍片或者是需要住院就需要到铁路局中心医院去,2路车也是唯一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铁路局,与全国其他铁路局不太一样,就像兰新线上的车站,离市区或城镇都比较远。像鄯善县,吐鲁番这些地方,火车站离城市或区镇都比较远,一下火车还要走十几公里或二十几公里。但是像兰州铁路局机关离车站就比较近,而且一路都是铁路区域。</p> <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远离火车站有十几公里。当年各单位没有交通车,全铁路局也就局机关有两辆大轿车,记得是松花江牌。各单位之间只有靠公交车了。当时在铁路局有局机关,通信段、中心医院,文化宫,中学。乌鲁木齐南站或者铁路沿线的人到铁路局办事看病开会看电影都少不了坐2路公交车。因此,南站的铁路职工家属沒有坐过2路公交车的人极少。而铁路局的人要去市区也要坐2路车车,那个时候铁路局公交车站可没有这么多公交车,什么54 52,51路2楼,只有一个2路。六十年代初铁路局没有什么大的商场和饭店,在那的铁路人买东西或者去大饭店比如百花村改善生活,一些中小学生上游泳池也只有到市区,因此就要坐2路车。</p><p class="ql-block">而且铁路人免不了要跟火车打交道,居住在铁路局的人要上火车,大部分到火车南站来,那时代没有私家车也没有出租,唯一可坐的就是2路公共汽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那年月一张约成人月票五元学生月票三元后面学生月票二元。现在不知道还有没有学生月票了,当时从南站到铁路局两毛五分钱。</p><p class="ql-block">就是二角伍分钱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也不便宜,因此我们这一帮学生借月票逃票都成了常态。我们常常在毛主席语录本里面插个照片从前门下车,朝售票员一晃冒充月票。那个时候公共汽车是后门上车,前门下车,售票员在后门窗户上远远的看,因此根本分不清月票和语录本里面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乌鲁木齐市的公共汽车,最早售票员是没有座位的,他们一般是从后门上车,到了站从前门下来收票。那时候的乘客是后门上前门下刚好和现在相反。售票员拿着票夹子从后门上车以后一路走到前门,一边走一边售票。有时候碰到一些老年人或者是孕妇,还扶着他们上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67年我到兰州去看见兰州的售票员站在公交车上不下车,很觉得不可思议。新疆乌鲁木齐公共汽车售票员可比这个服务态度强多了,她们在车上上来下去,扶老携幼。谁知道这先进经验不久就传到了乌鲁木齐。</p><p class="ql-block">从文革开始,售票员的服务态度也改革了,只是那个时候的公交车上还没有售票专用的座位,于是他们就在后门靠窗口的地方自己弄上几个座垫一垫,不下车了站在窗口招呼乘客上下车和售票。</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记得二路车里面有一个马师傅的驾驶员,他服务态度极好,每一次车到站时都用维语汉语两种语言帮售票员报站,而且报的极其详细,比如说到了红山,它就能够报出,红山,新疆日报社。十月广场,西大桥,民航局,邮电局,市中医院换一路车,换七路车的乘客下车。车到碾子沟时候他又会说到年碾子沟到长途汽车站了到南疆北疆去的乘客在这里下车。遇到老年人和孕妇上车还招呼乘客给让座。人多的时候还提醒乘客提高警惕注意自己的钱包,注意安全,经常坐2路车的人应该对马师傅都比较熟悉。</p> <p class="ql-block">七</p><p class="ql-block">那时候上公交车排队,只有在电影中才见过,在现实的生活中真的一点儿也看不到了,每当一辆车开过来,有时候人不多,也是争先恐后的往上挤,把老弱病残挤到一边,其实也就是为了上去抢个座位,有人维持秩序的时候才能排队,一个小小的公共车就看出了我们这个社会人的精神面貌。有时候遇到公交车在站上不停上车的人也会跑上几步一脚蹬上去,就在门台阶上1寸多宽的地方站住脚,然后站住脚把手伸到门缝里面去,这个情景颇有一点儿铁道游击队里面的老洪扒车,远处看到还以为有轻功一样跑上几步一下就就像壁虎一样贴到了车门上。尤如武侠小说中的燕子李三一样。</p> <p class="ql-block">上车确实要有一定的机动能力和判断能力。公共车在人多的时候不到站就停车,有时候过了站停车,你就要瞄准了机会,有一个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车跟前,上车的时候有时候人特别多,门口就挤了一大堆的人,那个就像现在印度的火车一样。</p> <p class="ql-block">八</p><p class="ql-block">文革时期的一段时间公共汽车开始乱跑了也没有固定时间发车,要么半天不发车,要么发车发一串。就拿火车站这个终点站来说,到下午的四五点,车站停满了红色的二路车,但是车站也站满了等车的人们起码有好几百人,他们已等了一两个小时而驾驶员们坐在火车站的调度室里喝茶抽烟。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一个个出来。</p><p class="ql-block">当时按规定一个驾驶员一天是跑四趟,但后面就跑了两趟,谁也不愿意多跑一趟,在火车站一两个小时没车是很正常的。开始发车了第一辆车开的时候,那简直就是往人堆里面开车,真是需要驾驶员有一定技术,反正车到之处人自然就散开了,车到站后。有时候车门还没打开,车门上就爬上了人,车门一打开,人们一个个争先恐后跟斗绊子的往车里面挤,接着第二辆第三辆都是这样子,等到了最后的几辆车上就相对的宽敞了,座位都坐不满,但谁也不知道最后的车是哪几辆,因此总是急着往前走,这约莫20多分钟以后,车站广场一辆车也没有了,一天的二路车到此结束。只是苦了那些列车晚点到站的旅客,有的只有在候车室呆一晚上。</p><p class="ql-block">当时我们在铁路局上高中,正常的时候星期一早上返校即可,但是车不正常只好在星期天下午就早早的在火车站等车返校。</p> <p class="ql-block">时光一去不复返,2路车换了一茬又一茬,我们也坐着2路车上学,工作伴着我们退休。好像昨天还使用着学生月票,今天突然就又用起了老年卡,那时我们给老人让座,到现在年轻人给我们让座。真是岁月无情催人老,时光匆匆逐少年。</p><p class="ql-block">2路车见证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变迁。特别是火车站的变迁。当初从医学院到机械厂沿途还有不少的庄稼地,到了七月还可以见到麦浪滚滚的情景,而今两边都成了高楼,小区超市。过去的公共汽车站就有一块站牌,而现在的公共车站还有风雨棚,有的还有座位。</p> <p class="ql-block">2路车见证了我们这一代的成长过程,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从有人售票到无人售票,从按站计费到一票制。从蜂拥挤到车门口到按次序上下车。</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发展路线,交通工具跑五花八门,不少家庭都有了私家车,铁路的一些单位也有班车,职工可乘单位班车上下班,现在从南站到铁路局或从铁路局到南站可乘的公交车有BRT 1号线、52路、2路,也可以打的士,也可以开自家车。2路车不再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但我们那一代对2路车的情结永远忘不了的。</p><p class="ql-block">大红色的2路车停在火车站广场的2路车永远的刻在了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2002年的第一场雪,</p><p class="ql-block">比以往时候来的更晚一些.</p><p class="ql-block">停靠在八楼的二路汽车,</p><p class="ql-block">带走了最后一片飘落的黄叶.</p>